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固溶化處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固溶化處理

將合金鋼加熱至鐵碳平衡圖的高溫單相區,使過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體中,快速冷卻,以得到過飽和固溶體的工藝稱固溶化處理。固溶化處理的溫度應根據鋼的含碳量來選擇,通常含碳量高時取上限,含碳量低時取下限,但是,溫度既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

簡介

將鋼加熱至1050~1100℃,然後在水中快速冷卻,便可獲得單相奧氏體組織,這種過程叫固溶化處理。固溶化處理的溫度應根據鋼的含碳量來選擇,通常含碳量高時取上限,含碳量低時取下限,但是,溫度既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溫度過高,將出現大量鐵索體,並且使鋼的晶粒粗大,這樣不僅使加工工藝性變壞,而且使鋼抵抗均勻腐蝕的能力降低。從晶間腐蝕的角度來看,加熱溫度愈高,奧氏體的過飽和度愈大,在以後析出碳化鉻的溫度區問再加熱,碳化鉻的析出過程也就愈強烈,使鋼對晶間腐蝕的敏感性增大。如溫度過低,則影響鋼的成分均勻化和碳化物的充分溶解,這樣達不到固溶化處理的應有效果。固溶化處理在加熱時應防止表面滲碳,因為滲碳使鋼對晶間腐蝕的敏感性增大,在閥門中,閥體、閥座一類直接接觸工作介質的所謂內件,對一般腐蝕性能要求及抗晶間腐蝕能力的要求比其它不鏽鋼閥件高得多,因此,內件的固溶化處理尤其需要注意表面滲碳。加熱時,通常可在中性或稍具氧化性的氣氛中進行。對於熱處理後不再進行加工或加工餘量很小的零件,加熱前應注意爐膛的清潔度,並清除零件表面的油污,以防止這些污垢在加熱時分解,使零件表面滲碳。固溶化處理以後,鋼的強度隨着含碳量的增加而提高。不過,總的說來,這類鋼的強度都不高,與敏化處理及穩定化處理相比較,固溶化處理後的強度最低。所以,固溶化處理也是最大程度的軟化處理。固溶化處理使鋼中的碳化物在高溫加熱時溶解,並為隨後的快冷麵固定在奧氏體中,所以固溶化處理的鋼具有最高的耐腐蝕性能,對於不含鈦或鈮的18-8鋼,固溶化處理是防止晶間腐蝕的重要手段。

評價

奧氏體不鏽鋼中的含鉻碳化物和σ相的分解、固溶是隨加熱溫度的升高而增加的。在實際加熱條件下,850℃左右碳化物即開始分解、固溶,但在這個溫度需要長時間保溫。提高加熱溫度,可減少保溫時間,即可使碳化物充分分解和固溶。有資料報道,0Cr18Ni9鋼的碳化物溶入奧氏體中,在1000℃需要10min,在1065℃需要3min,在1176℃只需要1.5min。當然,加熱溫度太高會帶來其他的不利作用。所以,0Cr18Ni9、1Cr18Ni9奧氏體不鏽鋼生產中,固溶化加熱溫度採用1050℃左右是適宜的;含鉬的奧氏體不鏽鋼,因鉬會降低固溶擴散速度,其固溶化加熱溫度可提高一些,如採用1080℃左右;含穩定化元素的奧氏體不鏽鋼,如果採用較高的加熱溫度,會使鈦或鈮的碳化物過度溶解而不利於發揮穩定化元素的作用,所以,含穩定化元素的奧氏體不鏽鋼固溶化加熱溫度可低一些,如1000℃左右即可;奧氏體不鏽鋼的化學成分中,當形成鐵素體元素(以鉻當量計)和形成奧氏體元素(以鎳當量計)的比例在Schaeffler圖(圖1-1)上位置接近出現鐵素體的區界時,此鋼的固溶化處理加熱溫度宜取較低溫度;鑄造奧氏體不鏽鋼,因其組織成分不均勻性強,為保證固溶化處理效果,固溶化加熱溫度比同牌號的鍛材、軋材要偏高。[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