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圍點打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圍點打援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圍點打援

注釋: 先牽制住敵人進行近身攻擊

背景: 運動戰的一種典型樣式

發明實踐者: 徐向前

戰例: 蘇家埠戰役

圍點打援,圍住一個城鎮的敵人以之為誘餌吸引其他地方的敵人增援,其真正目的是打增援的敵人並達到殲滅援敵的戰役目的。圍點打援的重心在打援,所以兵力部署的重點是打援的力量,圍城的是輔助力量。但根據辯證法的思想,如果圍點攻擊力度不夠,敵人主力就不會增援,打援力量就派不上用場。所以圍點打援有時和攻城打援很容易混淆,因為二者很接近,只是攻城打援要達到兩個目的,既要攻下城池也要殲滅援敵,而圍點打援只有一個目的,不包含攻下城鎮。圍點打援的注意點與變化很多,和很多戰術都能兼容是很大的特點。[1]

戰術注釋

這裡只就此點進行補充,如美軍的縱深戰術以其強大的戰鬥武器先牽制住敵人進行近身攻擊,後續部隊進攻的戰術就是蒙哥馬利當年市場花園的強化版,用在結合圍點打援上就是要分為兩個分支,第一:以打援目的的,也是有一點局限性的,如待天以困之,用利以誘之以敵人進入實施縱深戰術的有利位置進行配合空降部隊的合圍。第二:當然是以打圍之敵為主,當年粟裕就是指揮這種戰術的成功典範,如讓敵人不敢解圍,以為是圍點要打援但實際引離敵人援軍,迅速攻下敵人被圍。36計講究單計難以成功需用多計以輔之,圍點打援也可以,例如圍點可以結合多路並進一起合圍或者縱深分割各個圍住,圍點不一定就圍一點,打援也可以多路援軍一起打。方法數不勝數,總之奇正之變無有盡頭。

戰術背景

圍點打援是運動戰的一種典型樣式,代表作有楊得志指揮的清風店戰役和粟裕指揮的豫東戰役。破圍點打援和攻城打援的戰例也很多,代表作有傅作義擊敗解放軍的大同戰役,以奔襲方式直撲張家口圍魏救趙解了大同之圍;第三次四平戰役,解放軍的攻城打援也被廖耀湘強大的援兵擊潰。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東線戰場的許世友在指揮諒山戰役時也企圖實施圍點打援,但越軍熟悉解放軍戰術沒有上當,沒有增援諒山,最後演變成強攻。

所以圍點打援雖然是國共雙方都很熟悉的解放軍戰術,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成功涉及很多因素,包括雙方兵力火力對比,圍點與打援兵力分配,時機的掌握,指揮員的經驗和意志都會影響到戰役的成敗。破圍點打援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是守城指揮官的決心,增援部隊的兵力和機動速度,奔襲戰術的運用。

相關戰例

蘇家埠戰役

鄂豫皖蘇區和紅軍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國民黨不甘心失敗,又着手籌劃第三次"圍剿"。至1931年11月,已在鄂豫皖蘇區周圍集結了15個師。但是,由於"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國民黨營壘內部再度出現分裂局面,因而"圍剿"行動遲遲未能開始。紅軍決定採取攻勢作戰川打破敵之"圍剿"計劃。

至1932年2月上旬

鄂豫皖區紅軍在黃安、商潢戰役勝利後,敵軍仍繼續處於守勢。這時皖西之敵4個師2個旅共12個團,從六安城至霍山城沿淠河東岸,以蘇家埠為樞紐,構成一線防禦,企圖阻止紅軍向東發展。具體部署是:霍丘,韓擺渡,馬家庵,青山店各駐有1個團。另3個師(只1個旅)分駐合肥潛山蚌埠。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依據敵軍上述布陣,認為敵軍防區遼闊,兵力分散,淠河一線後方空隙很大,決定東出皖西,求殲蘇家埠地區之敵。

1932年3月21日

方面軍3個師由兩河口渡過淠河。22日,紅73師和霍山獨立進圍青山店之敵;紅10師擊潰由蘇家埠出援青山店之敵2個團後,進圍蘇家埠;紅11師向韓擺渡、馬家庵進逼,守軍懼殲逃入六安城,紅軍直逼城郊。23日,紅11和紅10師重創六安出援之敵2個團,殘敵分別逃入蘇家埠和韓擺渡。至此,紅軍將敵6個團分別包圍蘇家埠、韓擺渡和青山店,奪得了戰役有利地位。

蘇家埠位於淠河東岸,是國民黨軍的一個重要據點,構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其北、東、西三面環繞一道三米多高的寨牆,牆外有一條深2米、底寬3米的寨壕。敵軍在韓擺渡、青山店也構有堅固工事。方面軍總指揮部鑑於蘇家埠等地寨高壕深,工事堅固,而紅軍又缺乏攻堅器材,強攻不易奏效,決定採取持久圍困,消滅守敵;吸引六、霍之敵出援,在運動中加以殲滅。據此部署以第10師主力圍困蘇家埠之敵;第73師和霍山獨立團圍困青山店和打擊霍山出援之敵;第11師1個團和六安獨立團圍困韓擺渡之敵;第11師主力配置在六安西南之平頭崗、樊通橋一線,占領有利地形,準備打擊六安援兵;第10師1個團為總預備隊。同時令六、霍兩縣赤衛軍、游擊隊廣泛遊擊,迷惑敵人。

紅軍擔負圍困任務的部隊,在當地人民群眾大力支援下,僅用一周時間,即完成了環繞敵人據點的交通壕、蓋溝、掩體等工事的構築任務,困守之敵已成瓮中之鱉,而紅軍戰士則在工事內練兵上課,養精蓄銳。在蘇家埠、韓擺渡和青山店前線,每日上萬支前民工,歌聲陣陣,構成一幅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圖景。

1932年3月31日

六、霍兩地的國民黨軍同時出援,企圖南北夾擊,解救被圍部隊。六安駐軍4個團傾巢出援。當第1梯隊2個團進至蘇家埠以北桂家老墳地區時,遭到紅10師1個團和紅11師主力東西夾擊,當即被殲1個團,另1個團逃入韓擺渡;其第2梯隊倉皇退回六安。由霍山出援之知2個團進至十里舖時,被紅73師擊潰,逃回霍山。青山店乘機突圍的1個團,大部被殲於途中,一部竄入蘇家埠。

這時,方面軍總部鑑於被圍據點只剩下蘇家埠和韓擺渡,決定以一部兵力緊縮包圍,並大力展開政治攻勢,瓦解敵軍;以地方武裝監視六、霍兩城。同時判斷六、霍兩敵,遭此痛擊,已無力再援;敵如再援,最大可能來自合肥方向。據此決定以主力在戚家橋、樊通橋以東陡撥檔兩岸地區準備戰場,待機殲敵。

蘇家埠、韓擺渡守軍被圍困月余,糧食極缺。紅軍乘機大力展開政治攻勢,並歡迎白軍士兵來討取食物。對來者熱情招待,願回者讓其返回。守軍一名團副哀嘆:"外絕援軍,內乏糧秣……共軍則白來大肉,隔壕舉碗相呼,軍心沮喪"。皖西之敵,力竭智窮,頻頻向蔣介石告急。

1932年4月下旬

蔣介石委派皖西"剿共"總指揮厲式鼎拼湊4個師1個旅共15個團約2萬人,由合肥大舉西援。方面軍總指揮認為援敵數量雖多,但建制雜亂,道遠師疲,士氣低落;紅軍兵力雖少,但有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大力支援,加之地形有利,預有準備,以逸待勞,士氣旺盛,有着擊破敵人援兵的可能。遂決定以第73師在樊通橋地區構築工事,擔任正面阻擊,第10、第11師主力分置於第73師兩翼向機迂迴包抄,第73師1個營協同六安獨立團進至陡拔河以東,誘敵西進。

1932年5月1日

紅軍誘敵分隊同敵先頭部隊接觸,邊打邊撤。2日拂曉,敵先頭1個旅尾紅軍西進,渡過陡拔河,進至紅73師陣前,其後續部隊尚在河東。紅軍乘敵半渡之際,猛烈反擊。敵先頭部隊倉皇后撤,其後續部隊仍向前趕進,前退後擁,隊形大亂,先頭旅大部被殲。敵後續部隊慌忙搶占老牛口、婆山嶺高地,企圖穩住陣腳。這時紅11師主力已由六安城南之七里井、五里塘、大頭崗向敵左側後迂迴;紅10師主力也由戚家橋,廟崗頭向敵左側後包抄。紅73師渡過陡拔河,向敵縱深猛插,一舉摧毀了敵軍總指揮部,活捉了厲式鼎。紅11、紅10師主力也一舉攻下婆山嶺、老牛口,將敵退路截斷。敵軍10多個團全被包圍於陡拔河兩岸,人馬自相踐踏,亂作一團。紅軍主力在獨立團、游擊隊、赤衛軍和參戰群眾的配合下,多路向敵衝擊,至17時,全殲敵軍2萬援兵。在紅軍打援期間,蘇家埠,韓擺渡守軍數次突圍,均未得逞。5月8日,全部繳械投降,戰役勝利結束。蘇家埠戰役歷時48天,共殲敵3萬餘人,其中俘總指揮厲式鼎和5個旅長,12個團長及營以下官兵1.8萬餘人,繳獲 長短槍1.6萬餘支,機槍250挺,各種炮44門,電台5部,擊落飛機1架,占領了河以東廣大地區。此戰是鄂豫皖區紅軍的空前大捷。蘇家埠大捷連同黃安、商潢、潢光攻勢作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三次"圍剿"計劃。這些勝利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皖區革命運動發展過到最高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