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君樹桃李,此地忽芳菲(王淑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因君樹桃李,此地忽芳菲》是中國當代作家王淑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因君樹桃李,此地忽芳菲
一年前,我的名字出現在引娣的文章里,那篇文章的題目是《心,明媚,就足夠溫暖》,是她為我的《流年裡的餘溫》所作書評;一年後,我的名字出現在引娣的書里,她將這篇文章收錄在她的書里,這本書的書名是《桃李沃土》。
茫茫人海,除了父母兄弟,親朋好友,同學同事,一個人的名字被另一個只有一面之緣的人記住,並願意用文字的形式記錄在紙上,是很榮幸也很值得感恩的一件事情。那年,蒲城筆會後,引娣這樣寫:「淑萍姐姐馬上遞給我一個又紅又大的桃子,我不好意思地擺手,我知道那兩天淑萍姐姐她們三個穆斯林朋友都沒有好好吃飯,陌生的地方一時半會兒難以找到清真食堂,找不到就靠水果充飢。可淑萍姐姐硬是把桃子塞給我,一再讓我坐下,我的拘束感頓消,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並且參與到她們的討論中去。」我沒有想到,自己無心的一個舉動,會讓引娣那麼開心,引娣也不會想到,她的這段文字,於我是多麼暖心。
陝西白水,寧夏平羅,兩座相隔千里的縣城,兩個同樣熱愛文學的女子,因文字建立起來的情感,值得以文字作為回贈。
引娣沒有來過平羅,就像我沒有去過白水一樣,我們各自熱愛着生養自己的故土,各自在自己的故土上書寫、行走。在認識引娣之前,陝西白水之於我,只是一個並不遙遠的地名,我對那片土地的所有了解,只有聞名全國的「白水蘋果」。引娣的文字,像一個超廣角鏡頭,將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發生的事悉心收錄,一個一個,一件一件寫給遠方的讀者看,講給近處的百姓聽。
她寫《你好,白水》,用心用情用愛,將生養她的故土——那個地圖上不起眼的小黑點精心描摹勾勒,讓那片土地上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民風民俗在她的文字里鮮活,就像我寫《平羅,我的城》一樣。
她筆下的白水,是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一片沃土,那裡有蜿蜒的白水河,有風景秀麗的雲台山、鬱鬱蔥蔥的方山、碧波蕩漾的林皋湖、民風淳樸的林皋鎮;那裡有群峰挺拔、地勢險要的雁門山,有形如仙鶴、松柏參天的元鶴山,有飛泉寺、靜業寺,有留下悽美故事的情人橋,有林木繁茂的郭砭公園;那裡有恆寨鍋盔、辣子湯、小蒜辣子、槐花麥飯、菠菜疙瘩、羊肉泡饃和肉夾饃;那裡有「白水蘋果」、堯頭豆腐,有白水石頭鏡和白水菜刀……
而最讓白水人驕傲、也最令生活在白水以外的人們心馳神往的,是這片沃土「四聖故里」的雅號:為革結繩之陋,辭官訪智,俯察仰觀,歷盡艱辛,倉頡在這裡創造了文字,終結了「結繩記事」的愚昧,開啟了華夏文明的先河;酒祖杜康,在這裡始創釀酒之術,一縷酒香傳承了幾千年,奠定了中國酒文化的基礎;蔡倫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蔡侯紙,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使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發生了巨大的跨越;生性耿直,天資聰慧,能醫善陶,擅長泥塑工藝製作的陶瓷之祖雷祥,在這裡發明創造了碗,揭開了人類使用陶器的紀元。四聖功德感天動地,璀璨在歷史的星空下,也璀璨在引娣的文章里:「身為白水人是多麼幸福,寫着倉頡造的方塊字,用着蔡倫造的文明紙,端着雷祥造的陶瓷碗,喝着杜康釀的瓊漿玉液,我們感到自豪和驕傲!」
我和引娣都是鄉村的女兒,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她的收水村和我的永豐村一樣,遠離城市,偏僻落後,鄉村生活的艱辛,留給了我們同樣的記憶,也成了我們各自文字里洗不掉的胎記。同處祖國大西北,相同的自然特徵和相近的民俗風情,讓我們的記憶與記憶、文字與文字不斷重合,時不時地,就有種與另一個自己相遇的驚喜與憂傷。
她寫老家廚房裡的水缸、熱水瓶和大鐵鍋里清香的饅頭和包子;寫母親替她擋住驕陽,「把一籠一籠的花椒連枝帶葉從地里提回家,讓我坐在涼房下和她邊嘮嗑邊摘椒。」寫父親為她訂《少兒畫報》,在少女的心裡植根下一粒小小的文學種子;寫破敗的老屋、古老的民俗燎疳節;寫挖樹坑、掰玉米;寫打麥的場院以及場院裡揮汗如雨的男人女人;寫踮起腳尖,伸着脖子趴在窗戶外看電視的童年時光以及為了一分錢往返跑了幾里路的委屈和憂傷。她也寫花寫草,寫遠方的景和身邊的人,寫作為女兒對父母的疼惜,作為母親對兒子的希冀……在引娣的字裡行間行走,那些發生在白水的故事,也曾原汁原味地生長在平羅的田間地頭、村落老屋、小區樓宇,並且繁茂在一個同樣從鄉村走出的女子越來越清晰的記憶和文字里。
她從收水走出,以全鄉第一的成績考入蒲城師範學校,畢業後,走上三尺講台,傳道授業解惑,在白水這片沃土上栽桃種李,收穫着碩果和希望,我想,這也是她的書名《桃李沃土》的由來吧。
沒見過引娣站在講台上講課的模樣,但相信文如其人,就像從容淡定的陶淵明可以寫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自得,卻寫不出「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羈。讀引娣關於教育教學的篇章,那些校園內忙碌而瑣碎,細膩而溫暖的細節,被她用真摯素樸的文字安置在紙上,讀之,時而莞爾一笑,時而掩卷沉思。那個不好好晨讀的少年,「我本想惡狠狠地教訓他,剛剛走過去,他卻關切地說:『老師,你的鞋帶開了,別被絆倒了。』我心中有股暖流在暗暗涌動,忘記了教訓他。」這樣美好得仿佛可以把心融化的場景,讓人禁不住嘴角上揚;那個遲到、逃學、打架、上網、談戀愛的學生方圓,「壞」到讓所有老師頭疼。卻在一次體育分組訓練中,看到她五歲的兒子烈日下曬紅的小臉,違反校規跑出去給兒子買了一瓶牛奶,「一瞬間,我不知心中是何種滋味,既為他違反紀律難過,又為他的那份善良感動。隱隱的,我有點自責,這麼有心的一個孩子,自己對他付出的是不是太少了,畢竟他還只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想想自己當初為人師表立下的誓言,心中對教育滿懷的憧憬,隨着時間流逝,隨着一起又一起與教育有關的惡性事件發生,是不是也在漸漸泯滅?什麼時候,我也是為了教書而教書,育人能做多少是多少,把學生的問題都推給家庭和社會。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和他有關的每一個人都負起責任,特別是教育他們的老師。說到底,對於我們教師來說,育人是第一位的,教書才是第二位的。想明白了這一點,我知道該如何對待方圓了。」以後的一段日子,她與方圓用心交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點點約束他,他也給她說了許多心裡話。「於是,在往後的日子裡,方圓走進了我的課堂、辦公室甚至家裡,我們之間有了暖意,有了摩擦,更多的是有了師生之間的信任。」
為師之道,以德為先。在市場化、網絡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社會和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家庭、社會以及教師自身對教育事業的現狀產生諸多疑惑、不滿、苦惱和無奈,並因為一個個具體的事件,將某些學校和教師推向風口浪尖。引娣在《讓教育慢下來——教師節里談教育》一文中關於「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管你是家長還是老師,都不應該只求速度,過程美麗,結果才會美麗。讓教育慢下來,關注孩子,突出個體。尊重差異,減少對分數的關注,把教育中的一點一滴都做到極致,避免教育災難」的觀點,值得每一位家長和教師掩卷沉思。
真實自然,簡單質樸是引娣行文的特色,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是引娣文章的筋骨。無論是寫現實生活中的《牛爺》《王婆》《姨婆》,還是歷史風雲中的《華夏第一相——管仲》《一口傾國的謀略家——張儀》《世之奇士——郭嘉》《鳳雛先生——龐統》《三國最大的隱士——徐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亦或是才女蕭紅、陸小曼、李清照以及大觀園裡的老太太、小丫鬟,她的文字都如涓涓細流,純粹、質樸、清澈見底,沒有因為達官貴人地位顯赫就鋪錦列繡,也沒有因為凡夫俗子身份卑微就敷衍了事——這是收水村賦予的風骨,是白水城提供的給養。
燈光下,手捧一本來自「四聖故里」的《桃李沃土》,看封面上一朵桃花正艷,不禁輕吟:「因君樹桃李,此地忽芳菲」。
作者簡介
王淑萍,回族。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