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條隆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條隆資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網

四條隆資永仁元年(1293年)出生,四條隆資是為後醍醐天皇討伐北條氏,實現中興的計劃盡心竭力,南北朝分裂後與北畠親房並列,輔佐後醍醐,後村上兩代天皇的忠心耿耿的人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四條隆資

國 籍: 日本

出生日期: 1293年

元弘之變和隆資、隆量、隆貞

關於隆資的履歷,到延元元年(1336年)即後醍醐天皇遷往吉野的時候為止的事跡都被記錄在《公卿補任》中。首先,由元德二年(1330年)記載他為三十八歲的條款,可以判定其出生的時間為永仁元年(1293年)。關於他的父親有兩種說法,《公卿補任》中記載為「父故入道權大納言隆顯卿」,而《尊卑分脈》,《斷絕諸家略傳》則說其父為隆顯之子隆實。可是只有把兩種說法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吧。《尊卑分脈》對隆實有如下記載「左中將,正四位下,夭折」。因此《公卿補任》中的記載是因為其父隆實早逝,為了繼承家業,隆資過繼給祖父隆顯作養子的緣故。隆顯曾歷任參議中將,檢非違使別當,中宮大夫,權大納言。這在重視門第的當時,為隆資的前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根據《體源抄》的記載 ,隆資由兼秋處得到音樂的傳授。《公卿補任》中的記載,正和四年(1315年)七月二十一日東宮舉行樂會,隆資在場侍奉。文保二年(1318年)正月五日根據「春宮當年御給」,隆資敘正五位下。同年四月十四日,從東宮侍從升為右少將。同年十一月三日,從四位下敘任。文保二年(1318年)二月二十六日,後醍醐天皇即位。得到音樂傳授的隆資,但後醍醐天皇還是東宮時就作為東宮侍從服侍他,因此天皇一即位把他從東宮侍從升為少將。由此可知,隆資很早就與後醍醐天皇很親近了。後醍醐天皇是正應元年(1288年)出生的,比隆資要大五歲,從年齡上來看,兩者也是接近的。從那以後,隆資一直得到後醍醐天皇的信任。元應二年(1320年)二月十四日敘從四位上,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任左中將,同月二十四日升任右中將。《常樂記》元享元年(1321年)七月二十五日條中有關於四條少將隆任的記載,結合《尊卑分脈》和《斷絕諸家略傳》這應該是隆資之子即後來的木工頭隆任。元享三年(1323年)八月十五日晚的和歌會中,隆資作為侍從與二條為藤,惟繼,行房等一起出席,並與二條為冬作為左右講師一起工作。席間,他經常與天皇親密的交談。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隆資兼任因幡守。  

從以上所記載的隆資與後醍醐天皇的親密關係看來,隆資與日野資朝,日野俊基一同作為討伐北條氏計劃中的核心人物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太平記》關於正中之變的記載講道:由於事關重大天皇想諮詢各位大臣的意見,可是又怕知道的人太多泄露給武家,於是只召集了老臣,近侍商量這件事。其中文官方面有日野中納言資朝,藏人右少弁俊基,四條中納言隆資,尹大納言師賢,平宰相成輔,武將方面有錦織判官代足助次郎重成,以及南都北嶺的僧徒代表。  

作為較為真實的記載,《花園院宸記》正中元年(1324年)十一月朔日條記載:資朝等人開始以無禮講經會的方式,致力於尋找志同道合者。其文大意如下:據傳聞,從三位為守卿,智曉法師等依召去鎌倉,是因為他們是資朝的知音。資朝,俊基等人最近結眾聚會亂游,其中有不着衣冠,幾乎裸體參加茶會者。是學達士之風歟,稽康之蓬頭散帶子,達士先賢還不免於毀壞禮教之的譴責,何況未達高士之風,偏偏縱嗜欲之志,濫稱方外之名,豈合乎孔孟之意,這樣的人有一些,世間稱之為無禮講或者破禮講之眾。其中公卿之輩很多,大家都把名字寫在一張紙上。裡面沒有六波羅的人,但傳說有高貴的人參加,但沒有看過這個名單,所以不清楚有誰。其中為守卿經常參加,這也是鎌倉方召他的緣故。

根據《太平記》的記載,隆資和資朝都是那個無禮講的核心人物。其中有如下的記載:美濃國住人士岐伯耆十郎賴貞,多治見四郎國長都是清和源氏的後裔,以武勇而聞名。資朝卿於是與他們親近並與他們結為好友。為了試探他們的心意,於是帶他們參加了無禮講。參加者有尹大納言師賢、四條中納言隆資、洞院左衛門督實世、藏人右少弁俊基、伊達三位房游雅、聖護院廳法眼玄基、足助次郎重成、多治見四郎次郎國長等。交會游宴過程中,所見所聞使他們兩人為之震驚。  

這個反對北條氏的計劃於正中元年(1324年)九月被泄露給了幕府,但由於日野資朝兄弟承擔了所有責任,因此沒有影響到天皇和其他大臣。隆資於同年十一月十一日,兼任中宮亮。正中二年(1325年)正月二十九日敘正四位。嘉曆元年(1326年)二月二十九日補任藏人頭。嘉歷二年(1327年)三月二十四日任參議。嘉歷三年(1328年)正月五日敘從三位上。同月十六日,兼大藏卿,加賀權守。九月二十三日兼左兵衛督。 [1]  

元德二年(1330年)正月五日隆資敘正三位上。五月二十二日補任檢非違使別當,並左遷為右衛門督。但這並非天皇對他的不信任,相反是因為當年米價飛漲,世情不穩,天皇認為只有他能夠處理好這件事,可見天皇對他信任之極。根據《東寺執行日記》同年六月的記載,隆資做出了統管米價的規定,具體見以下的一道宣旨:  

「沽酒法事、任宣下狀、可遵行之由、可令下知給之旨、天気所候也、仍執啟如件、  

六月九日 左中弁光顕奉  

別當殿 私雲四條宰相隆資  

元徳二年六月九日宣旨  

近日京洛之俗、偏専利潤、杜康之業頗以繁多、谷価騰躍之間、被定其法、爰灑墟交易之処、宜追被准拠以米谷一果充酒醪一斛、早守厳制、永勿違亂、

蔵人頭左中弁藤原光顕 奉「  

隆資成功的完成了這項職責,並於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升任權中納言。  

元德二年(1330年),正中之變的七年之後,討伐幕府的時機再次成熟。原來作為天皇的隨身侍從參與政變計劃的隆資,現在以朝廷重臣的身份積極地推動着王政復古大業的實現。同年的三月八日天皇南都行幸,二十七日比叡山行幸,成功地勸服了南都北嶺的僧人參與這個計劃。這兩次出巡天皇都帶着隆資同行,以就各種事務隨時諮詢隆資。  

元弘元年(1331年)八月討伐幕府的計劃大體形成,並向諸方發了宣旨,但還未來的及起兵就被幕府得知。天皇被迫離開皇宮,逃往南都。《增鏡》中記載了隆資隨行的事。隆資之子少將隆量也和父親一起隨從天皇,這在《花園院宸記》和《笠置寺院緣起》中都有記載。天皇進入笠置城後的九月二十九日,城被幕府方攻陷。萬里小路藤房,北畠具行,千種忠顯,四條隆量等一起想到赤坂城去,結果在途中被幕府軍逮捕。《花園院宸記》十月十五日條記載道:大納言花山院師賢,萬里小路宣房,中納言三條公明,藤房,具行,隆資,實世,參議三條實治,萬里小路季房等被解除官職。又《增鏡》中記載道:十二月十二日聖旨下,前天皇統治期間的大納言,中納言,宰相等十人即宣房、公明、藤房、具行、隆資、實世、實治、季房、隆重、忠顯,停止他們在有司的工作。這個隆重正如和田英松博士的《增鏡詳解》所指出的那樣,與《宸記》一對比就知道是隆量的誤寫。  

《公卿補任記》中,在記載了這些隨同前往笠置的官員的免官的同時,關於隆資的記載除了免去他的官職外,還有就是他的去向不明,只知道他並未被逮捕。一般認為此時他正和大塔宮護良親王一起在赤阪城做迎接天皇的準備,不過卻因此逃離了虎口。十月十日,天皇進入六波羅府,師賢,藤房,具行,忠顯等人被分開幽閉在武士的宅邸里。根據《光明寺殘篇》的記載,四條少將隆量由佐佐木近江前國司負責看管。  

元弘二年(1332年)三月,天皇被流放至隱歧。五,六月左右,師賢,公敏,藤房,季房,忠顯因為「侍奉先帝,罪大惡極」而被流放到遠國,而具行,成輔等與正中之變被流放的日野資朝,俊基一起被斬首了。四條少將隆量在那之後就沒有明確的消息了,不過根據《斷絕諸家略傳》中的<元弘三年被殺>條和《尊卑分脈》中的<元弘三年被殺>條中的記載,是在元年或者三年被幕府殺害了。這樣就只有隆資一人逃避了處分,《公卿補任記》正慶元年(1332年)條有如下記載:因為生死與否也不知道,所以也無法執行流放。不過,如果隆資在元弘元年(1231年)被幕府捉到的話,恐怕也要和具行,資朝同一命運了。事實上幕府也費盡心機想捉住隆資,《花園院宸記》元弘二年〔1332〕六月六日的條有如下記載:武家上奏請求發院宣通緝隆資等人,雖然沒有這樣的先例,但還是請求破例發旨。於是上皇就依照奏請破例發了院宣。

隆資的討幕活動就在幕府嚴格的搜查網中進行着。而其子隆貞則作為大塔宮護良親王的侍從出現在記載中。從後醍醐天皇被流放隱歧的元弘二年(1332年)春到元弘三年(1333年)夏的一年有餘的時間裡,大塔宮成為了官軍的中心。他向四處的官軍發出命令,指揮他們戰鬥,終於成功地挽回了局面。記載了幕府為了捕獲隆資而奏請上皇發院宣的《花園院宸記》同日條目中有如下記載:大塔宮向熊野山發出令旨,想憑藉此山力量倒幕。這是大塔宮倒幕活動開始的第一步,令旨的傳達者就是隆資之子宮廷侍從隆貞。六月初,向熊野山發出令旨。同月二十七日,十二月五日向松尾寺發出令旨。八月二十七日,十二月二十八日向高野山發出令旨。十二月二十九日向久米田寺發出令旨。這幾次負責宣旨的都是隆貞。  

到了元弘三年(1333年),這一系列活動終於有了成果。該年正月十日隆貞接到統領駐紮在粉河寺眾徒的令旨。次日,又接到命令隆貞迅速與楠木正成匯合的令旨。於是諸寺院的僧兵與楠木正成的軍隊匯合,以隆貞為大將軍,於十九日向攝津天王寺攻去,大奮戰的情況在《楠木合戰注文》中有記載:元弘三年(1333年)正月十九日巳時參加天王寺合戰的全體人員有:大將軍四條少將隆貞,楠木一族,同舍弟七郎,石河判官代及手下一百餘人,及判官代五郎,同松山父子,平野但馬前國司及其四子,平石,山城五郎,切判官代,春日地,八田,村上,渡邊孫六,河野,湯淺黨一人,及其手下的五百餘騎,其他的雜兵不計其數。自十九日巳時經過一日的合戦,戊亥時子時開始追擊。楠木在渡邊的勸告下,只是搜集了足夠的糧食,就於同月二十二日申時回到葛城。

自那次以後,隆貞的活動日趨頻繁。到北條氏滅亡為止,明確記載是由隆貞負責傳達倒幕令旨的有二月五日的粉河寺,同月七日的原田種直,二月十四日的松尾寺,三月十五日的結城宗廣,四月一日的勿那重明,同月二日的松尾寺,同日的熊谷直經,同月十八日的粉河寺,同月十九日的松尾寺,同月二十八日的和田助家,五月二日的英積太郎兵衛尉,同日的松尾寺,同十四日的木本源左衛門尉,同月十六日的金子三良,同月二十一日的金剛寺等。大塔宮的驚人活動大量地在隆貞的名下進行着。可以推想這是因為隆貞之父隆資在輔佐大塔宮的緣故。  

由於以大塔宮為中心的人們的驚人活動,北條氏終於被滅亡。元弘三年(1333年)六月十三日,護良親王衣着華麗地凱旋進入京都。從《太平記》的記載看來,赤松園心帶領一千餘騎走在隊伍的前面,緊跟在後面的是親王的執事法印良忠帶領的七百餘騎,第三隊是「四條少將隆資的五百餘騎」。這個「四條少將隆資」顯然是隆貞的筆誤。不過隆資確實是與隆貞一起進入京都的,這樣寫也不完全算錯。據《增鏡》記載,中興之後,滕房等被流放之人都被召回。隆資在此之前曾出家,原因是有次被敵人的眼線發現,為了保護護良親王,於是就進入寺院出家,讓敵人錯誤的以為親王在此,以吸引敵人的兵力。中興成功後,隆資還俗重新做官。《公家卿補任》記載道:「元弘三年五月十七日詔為本職」就是說的此事。

建武中興和隆資、隆貞

就這樣,隆資自少壯以來盡心竭力,費盡心血的討幕大業和做為權中納言積極參與的中興事業終於成功了。建武元年(1334年)正月五日,隆資敘從二位,多年的功績得到了獎賞。但是同年的二月二十三日隆資卻辭去了中納言之職,並於十月九日改任修理大夫。次年(133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還任中納言之職,同日辭去修理大夫職。隆資二月辭去中納言的原因不明。修理大夫是負責皇宮營造的政府機關的長官。建武中興成功之後,為了重整天皇政治的威容,於是就計劃重新營造皇宮。隆資在十月所被任命就是這樣一個重要職位。辭去中納言後,隆資仍然參與新政的許多樞機要事。建武元年(1134年)五月十八日,中興的功勳賞賜被確定時,隆資被任命為第四號筆頭,負責南海道,西海道的事務。同年八月的《雜訴決斷所結番交名》里第八號筆頭,負責西海道的中納言公明名字下就有「四條前中納言」的****。

隆資實際負責的事務可以在以下文書中略窺一二:《阿蘇文書》,建武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為了上島惟賴所領的土地而下到豐前國衙的文書;《宗像文書》,同年十月二十一日為了宗像神社的年貢而下到筑前國衙的文書,以及同年三月二十日,和十二月二十七日為了宗像大宮司社領而下到該社大宮司氏范的文書;《松浦文書》,建武二年〔1335〕二月三十日為了松浦蓮賀的所領土地而下到筑後守護的文書;《詑摩文書》,同年六月一日為了詑摩宗直的所領土地而下到肥後國衙的文書,以及為了此事於同年九月三十日下給大友氏泰的文書;《集古文書》,建武二年八月四日為了筑後國三個莊園的事而下給安藝貞家的文書。建武二年(1335年)三月十七日發布的第二批負責傳奏的公卿名單中修理大夫隆資的名字和久我長通,堀川具親,九條公明,坊門清忠等人並列在一起。由此可知,隆資在建武新政府中擔任着傳奏的重任。

隆資之子隆貞在討伐北條氏之時,幫助大塔宮建立了驚人的功績,中興之後出仕於親王。關於他的最後記載是在元弘三年〔1333年〕六月十六日九月二日給本願寺,十月三日給久米田寺,和田助家以及和泉目代傳達令旨之事。在那之後完全沒看到關於他的消息。中興之後,大塔宮看出足利尊氏的野心,屢次謀劃除掉尊氏,但都失敗了。最後計劃暴露,親王於建武元年(1334年)十二月被流放關東。據《太平記》記載,侍侯親王的人也大量被逮捕並被殺害。《尊卑分脈》有關日野資朝的弟弟淨俊的條目中記載道:連嚴守戒律的高僧,只因侍奉過大塔宮,也於建武元年十二月被誅殺。隆貞是服侍親王的人中與親王最親近的,此時也同樣被殺了吧。《尊卑分脈》隆資之子隆童條記載道:「左少將、従四上、兵部卿親王祗候、打死」;《斷絕諸家略傳》隆資的之子隆重條記載道:「左少將,從四下,候兵部卿親王打死」。所謂兵部卿親王是指大塔宮於中興之後任兵部卿,所以有此稱呼。一般認為無論是隆童還是隆重都是筆誤,因為真正侍奉過兵部卿親王的只有隆貞。「打死」大概是指當有人要來逮捕親王時,隆貞和淨俊意圖反抗,結果被殺。回顧對北條氏的討伐,隆貞和大塔宮是在建武中興的功臣中命運最悲慘的人。

足利尊氏的謀叛和隆資

建武二年(133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隆資重任權中納言,同時辭去修理大夫之職。這大概是因為感覺足利尊氏的叛亂意圖,而暫時拋開皇宮營造的事,而專心投入到討伐足利的謀劃中的緣故。不久,足利軍從關東上京,於延元元年(1336年)正月把天皇趕到了比叡山,但卻敗於從奧羽上京勤王的北畠顯家軍,於二月遁向九州。這一年隆資兼任衛門督負責宮城的警衛,並於三月二日敘正二位。三月初,新田義貞追趕足利軍至山陽道。三月三十日在播磨白旗城圍困了赤松園心,但久攻不下。足利軍因而在九州重整旗鼓而西上,義貞被迫帶兵退至兵庫。圍攻白旗城期間,為了取得法隆寺領地鵤莊的陣地,損失比較慘重。因此五月八日,義貞把這次戰役的始末寫成文書傳送給了隆資:   

「法隆寺雑掌申、播摩國鵤荘堺事、申狀進覧之、子細見於狀候歟、於當荘數日取陣候之間、為官軍令損亡候了、訴訟事任道理可有申御沙汰候歟、恐惶謹言、  

五月八日 左中將義貞(花押)  

進上 四條中納言殿」  

五月二十五日,湊川之戰官軍大敗,天皇再度逃往比叡山,隆資也隨行了。據《太平記》記載,六月,隆資帶領五百多騎的軍兵布陣於八幡,十三日與足利軍大戰。阿蘇惟時的一族惟定的興國二年(1341)十月二十八日的書狀記載,此時候比叡山上有惟時的代官帶領手下參加了隆資軍。此後的七,八月的發生了四次河原戰役,八月二十五日發生了阿彌院峰戰役,同月二十八日的河原戰役戰敗。隆資帶兵從八幡撤退,並於九月下旬向天王寺的轉移,接着向南河內的東條轉移。隆資的活動情況被詳細地記述在《太平記》中。  

據《太平記》記載,十月十日後醍醐天皇被迫回到京都的同時,把皇子和有力將領派往四處活動。隆資此時正在紀伊國。根據前面所說,在經過河原戰役,阿彌陀佛峰的戰役的奮戰,而官軍敗北的情況下,隆資軍受到致命的打擊。九月初,從坂本出發,向八幡,天王寺轉移,接着又轉移東條,其目的就是為了恢復以前的實力。  

足利尊氏,於這一年的八月三十日,沒收了隆資的所領土地捐贈給了臨川寺。《天龍寺院文書》記載如下:    「加賀國大野荘地頭職 四條中納言隆資跡 事、為甲斐國牧荘替、所寄附臨川寺狀如件、  

建武三年〔延元元〕八月卅日 源朝臣〔尊氏〕(花押)  

夢窓國師」  

這一年的十二月,後醍醐天皇從京都逃到了吉野,北朝於是解除了所有南朝公卿的官職。《公卿補任》中記載着隆資「十二月解官」就是這個原因。

如前面所記述的那樣,隆資在這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在河內,和泉四處活動着,其目的就是為了把天皇迎到吉野而做準備,這件事最終成功了。從此以後他作為南朝的朝廷柱石,與另一重臣北畠親房一起輔佐着後醍醐天皇。此後,親房於這一年的十月去伊勢發展勢力,和三年後的秋天去常陸發展勢力時,待在吉野的隆資恐怕起着重大的作用吧。根據天正本的《太平記》記載,就在同年,北條時行歸順南朝的奏章就是由隆資代為上奏的。

後村上天皇和隆資、有資

後村上天皇繼位後,作為南朝的柱石,隆資承擔了更加重大的職責。延元四年(1339年)八月十六日,後醍醐天皇五十二年的傳奇生涯結束了,皇位由年僅十二歲的後村上天皇繼承。北畠親房總管政務,洞院實世,四條隆資的兩人負責上奏詔敕等相關事宜。不過,北畠親房身在遙遠的常陸期間,在吉野親自擔任輔佐天皇的大任的就只有隆資和實世二人了。由於隆資有指揮軍隊出戰的豐富經驗,因此被天皇任命為吉野官軍的統帥,擔負着保護天皇和朝廷的重大責任。這個時候,遠在遠江井伊城的宗良親王在得到後醍醐天皇駕崩的悲痛消息後,與隆資互致了哀悼的和歌。這些和歌被收錄在《李花集》中。《新葉集》中也記載雙方互贈和歌之事。

延元三年(1338年)九月,懷良親王擔任征西府將軍,在五條賴元的輔佐下從海路向九州進發。隆資之子左少將有資當時是伊予的國司,於是他就提前派人從伊予出發進入肥後與阿蘇惟時的軍隊聯絡。伊予的觀念寺有有資於延元二年(1337年)寫的書狀:  

「伊豫國諸山観念寺、可専天長地久、寶祚安泰、朝敵退散、御願成就御祈禱之精誠、依寺家領可停止軍勢並甲乙人等濫妨狼藉之狀如件、  

延元二年三月廿一日 左少將(花押)  

鉄牛上人御房」  

同時,伊予興隆寺也有有資於延元四年(1339年)十二月六日所發的命令:  

「(端書)  

「四條殿御教書國司」  

伊豫國西山寺禪侶、可被抽天長地久、朝敵退散、御願成就、寶祚安泰之精誠之狀如件、

延元四年十二月六日 

左少將(花押)  

興隆寺眾徒等中」  

還有興國元年(1340年)三月十七日,有資向興隆寺發的布施書:  

「(瑞書)  

「國司四條殿御狀」  

義兵之所起、並在□□、靜謐之所期、偏仰冥擁、茲以卜陣於翠嵐之巓、退敵於煙塵之外、誠是一軍之決勝者、可為千手之神力也、爰麾下軍勢動作不法、仏意之所察、不可不謝焉、仍以與州古田郷內得能領家職、寄進於當寺、奉荘厳報地者也、早全知行、宜抽丹祈、忝遂寶祚遷幸之至禱、須達當山永領之敷奏矣、寺家存其旨、地下勿違失、寄進大意、勅〔勒カ〕狀如件、  

延元五年三月十七日 左少將(花押)  

興隆寺常住眾徒等中」。  

從這些文書中可以看出,有資作為這一帶的官軍的核心的一些活動。  

延元三年(1338年)十二月三十日,懷良親王到達了讃岐,並從這裡向阿蘇惟時發出了信件。不久決定向伊予進發,並命令伊予按照古代典章制度準備親王去到九州的船運事宜。延元四年(1339年)親王到達伊予,途中的一切物資都由有資提供。親王到達後,有資馬上派人向南朝朝廷匯報了這一情況,並於四月二十八日接到了隆資給五條賴元的信。  

懷良親王到達伊予後,收到親王信件的阿蘇惟時認為天下大勢不明,所以決定持觀望態度,因此沒有派戰船來迎接親王。本來計劃好的渡海到達九州的計劃因此而拖延到三年後的興國二年(1342年),親王因此就一直待在四國。就在這一年(1399年)的八月,接到了後醍醐天皇駕崩的消息。興國元年(1340年)六月,後村上天皇重新寫了委任懷良親王為征西將軍宮下向九州的聖旨。隆資用寫信把這個旨意傳達給了五條賴元。同年八月,隆資簽署的關於武士所的文書現在被收錄在《通法寺文書》中。十二月二十五日,結城親朝因進攻鎌倉的戰功而收到了隆資寫的褒獎狀。通過這些文書,當時身在吉野的隆資,在指揮畿內的軍隊的同時,還向遠在東國和西國的軍隊發出命令,擔當指揮全國戰局的重任。  

興國二年(1341年),脅屋義助〔新田義貞之弟〕在越前,美濃的作戰失敗而回到吉野,朝廷體恤他多年的辛酸準備授予官職。洞院實世以「治承年間,平維盛大敗於富士川而返回京都,而作為祖父的清盛反而要為他升一級官位」的例子進行諷刺,隆資據理反駁。據《太平記》記載才華橫溢的實世當時也無言以對地退了出去。隆資的這段精彩陳詞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他為義助辯護之事,反應了南朝中以隆資為首的武臣派和洞院實世為首的文官派之間的立場對立。  

興國三年(1342年),新田義助作為四國的大將來到伊予,這估計是由於隆資的幫助。懷良親王於延元四年〔1339年〕春天到達伊予後,就以忽那島為中心,積極準備渡往九州之事。所有物資都是由當時四國南軍的大將有資竭盡全力地提供的。據《太平記》正要記記載,義助軍來到四國與有資的南軍匯合,大大地增強了當地南軍的力量,但以後就沒有相關的消息了。  

興國五年(1334年),北畠親房在常陸的最後據點關城被攻陷,親房因此回到吉野與隆資一起盡力輔佐後村上天皇。興國六年(1345年)十一月,隆資給阿蘇惟時發生出了勸導的信件,對照一下以前給結城親朝的信件的內容,可以看出隆資的運籌帷幄和苦心。正平元年(1346年),正平二年(1347年)十一月發出了停止向觀心寺寄進塩穴莊之事的文書。從此書的內容中可以看出,經過多年的戰爭南朝的兵糧已經嚴重不足。因為塩穴莊被奪走了,作為替換,隆資於十二月五日把美濃西郡莊作為替換寄進了觀心寺,並親筆寫下了寄進文書。  

正平二年(1347年)秋,南朝各地的軍隊都有了崛起的趨勢。在畿內,楠木正行為總大將於八月攻克了紀州的隅田城,又於九月在八尾,滕井寺大破細川顯氏,十一月二十六日在住吉大破山名時氏,在天王寺再破細川顯氏。十二月北朝派高師直兄弟為大將,率大軍來襲。臨出戰前,正行到吉野行宮拜見天皇,做最後的告別。面對足利軍的來襲,正行向四條畷出發以挑起決戰的同時,北畠親房在滕井寺統率和泉的軍隊,隆資在飯盛山率領和內的軍隊嚴密防守。正平三年(1348年)正月五日,正行戰死,足利軍馬上就要攻到吉野,隆資上奏請天皇暫避到賀名生。這樣,後村上天皇離開了住了十年的吉野行宮,前往了賀名生。後村上天皇在那裡一直待到七年後的正平十年(1355年)。正平五年(1350年),隆資升任大納言。  

就在此時,北朝的足利尊氏和直義兄弟相爭,直義於該年的十二月九日通過資隆向南朝乞降。   正平六年(1352年),隆資辭去官職,其子隆俊被稱四條中納言。據傳隆資辭職時被封為從一位,其後輔天皇之職就交由元老北畠親房一個人負責了。

隆資的戰死和隆俊、隆保

前面講到尊氏,直義兄弟相爭,直義因而投靠南朝來討伐尊氏。正平六年〔1351〕二月,尊被直義打敗而與其講和。但不久再起爭執,直義於是去了鎌倉。尊氏於是投靠了南朝並請求討伐直義。正平七年〔1352〕二月,尊氏攻入鎌倉並殺害了直義。南朝乘着尊氏請降的機會打算回到京都。前一年的十一月七日南朝的隆資、實世兩卿進入京都,準備後村上天皇進入京都之事。後村上天皇於正平七年(1352年)二月二十六日從賀名生行宮出發,二十八日到達住吉,閏二月十九日到達男山八幡,二十日充滿八幡的南朝的軍隊好像雲霞一樣攻向京都,尊氏留下負責留守京都的義詮逃往近江暫避。南朝自延元元年〔1336年〕以來,經過十七年才重新占領了京都。北畠親房之子顯能負責京都的占領,而隆資則在八幡的行宮侍奉天皇。此時,朝廷曾再三命令隆資之子隆俊做京都的檢非違使別當,但卻被隆資固辭了,於是這個職位由北畠親房擔任。  

三月五日,在八幡舉行授官時,隆資之子隆保被授予參議職,而隆俊則辭去了權中鈉言之職。三月十一日早晨,逃往近江的義詮率大軍向京都反攻,二十一日更迫近男山八幡。在此之後一直到五月雙方處於相持狀態,最終還是南軍戰局不利。當五月十一晚,天皇下山準備向大和退去的時候,足利氏的大軍發動了猛烈的攻擊。隆資於是返回前線,奮勇激戰,最終身亡。隆資雖然戰死了,但也起到了拖住敵人主力使天皇平安返回南都的作用。由於此功,隆資於正平十一年(1356年)被追贈左大臣之職。  

隆資之後繼承家業的是隆俊。正象前面敘述的那樣,正平七年(1352年)閏二月,隆俊差點就要被朝廷任命為檢非違使別當,負責京師的治安和保衛,其能力可想而知。其父戰死後的次年,即正平八年(1353年)二月,隆俊與弟弟隆保一起在紀州起兵。六月,二人帶領紀伊及熊野的軍隊沿宇治路向京都進攻,九日再次戰勝足利義詮,奪回了京都。他因此功而升為大納言,並全權負責京都的事務。七月下旬,赤松則佑帶領西國的軍隊前來,和近江的義詮軍隊兩面夾擊,隆俊被迫撤到了攝津。其弟隆保死於此戰。  

正平九年(1354年)十月,後村上天皇從待了七年的賀名生行宮轉移到了天野山金剛寺。隆俊作為南朝的核心,親自帶領將士在前線打仗。正平十年(1355年)在桃井直常等的幫助下,第三次收復京都,打敗義詮。當足利軍逼近打算重新占領京都時,隆俊在男山八幡布陣,與義詮大戰了一場。  

正平十四年(1359年)十二月,足利軍大張旗鼓打算侵略金剛寺,天皇行宮被轉移到觀心寺。面對的足利軍的攻擊,楠木正儀據守赤坂城的同時,隆俊帶領三千紀伊精銳牽制敵軍,在加龍門山和阿瀨河城與敵人奮戰。  

正平十六年(1361年)隆俊作為大將從天王寺出發攻向京都,又一次打敗義詮,第四次成功收復了京都。四次奪回京都,這是隆俊的這一生努力的最直觀的體現,也是其父親隆資的一生的願望。隆俊四次以行動完成了父親的願望,也四次打敗了足利義詮。因為這個功勳,隆俊不久出任了內大臣之職,作為公卿中職位最高者,作為輔佐天皇的重臣,同時也是能征擅戰的武士,占領了京都的隆俊不愧是被稱為南朝的柱石的隆資的繼承者。  

正平二十三年(1368年)後村上天皇駕崩之後,隆俊又侍奉長慶天皇。文中二年(1373年)投靠北朝的楠木正儀率軍來攻天野御所時,為了保護天皇,隆俊奮戰而死,最後終於和父親以同樣的方式死去了。

小結

以上就是從殘斷的史料中所查找出來的一些關於四條隆資及其子隆量,隆貞,有資,隆保,隆俊等人的事。隆資從後醍醐天皇即位以來,就作為參與倒幕大業的核心人物作出了驚人成績;後村上天皇的統治期間中,與北畠親房一起擔任天皇的輔弼的大任;親房在常陸時,一個人在天皇身邊保護保護天皇,實在是南朝的柱石。而且他的死也是為了保護後村上天皇的安全,可以說是為他忠義的一生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其五子均是因勤王事而死,實在是非常的偉大。隆量因為後醍醐天皇逃往笠置時隨從而被囚禁殺害;隆貞跟隨護良親王建立了驚天偉業,因隨親王討伐足利而被殺;有資,隆保因勤於王事而死去;繼承父業的隆俊,完成了父親的遺願,四次收復京都,最後在天野御所為保護天皇而為敵人所殺,壯烈的赴其父的後塵。   南朝的柱石四條一家滿門忠義,全家勤王事而死,只在《斷絕諸家系圖傳》中留下了名字而已。[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