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成都望江樓散記(蘭華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川/成都望江樓散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四川/成都望江樓散記》中國當代作家蘭華茂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四川/成都望江樓散記

成都望江樓散記

某日無意間翻閱一本散文集,作者鄭重提到瞭望江樓,提到了薛濤,極盡浮華艷麗,超凡脫俗的文字。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讀得我熱血沸騰,心馳神往。

那天早上,室內一片靜寂,燦爛的陽光在窗簾上滾動,似乎在催促我早點起身。窗外碧空如洗,萬里無雲,並不十分炎熱,真真的好天氣。去望江樓,像衝鋒的號角,像呼喚的弦音,怦然心動。

匆匆用了早點,叮叮咚咚地下樓,大街上人來車往,整個城市掩映在為淡淡的薄霧中,還沒有睡醒似的,異常地寧靜。林蔭道上,唯有晨練的長者,在慢跑,活動筋骨,打太極,跳一種輕柔的舞蹈。空氣清新極了,微風輕拂,帶着濕漉漉的嫩草味兒。

不一會兒,就來到河邊,晨曦中的錦江,格外的溫柔恬情。仔細觀瞧,卻也波光粼粼,水流汩汩,在城市的中央,濤濤東去。江邊碗口粗的樹,多奇絕挺拔,先規矩直立,後猛地發散,千姿百態,各不相同。其上葉影如蓋,游離着陽光朦朧的柱子。下面是短小茂密的灌木叢,面前是無數的盆花,裊娜地打着捲兒,紫的,紅的,白的,印在心底,是凝重沉鬱的圖案。我喜歡冷色骨朵,芯蕊吐妍,極盡裊娜。然後,就是油油的草地,一大片滿是的,浸着露珠。那些龐大的樹根盤虬錯節,皆匍匐翻卷於地,縱橫着滄桑。前面的道路,飄散着黃葉,曲曲折折,直入樹林的深處。

這濱江的岸,經過數年來治理,用石塊壘起的綿延幾十里的堤壩,一眼望不到頭。它把錦江簇擁其中,是柔婉的玉帶,平添無限的秀色。搖曳的枝頭,有凌空的小鳥棲息,漂亮的羽毛,驕捷的爪子,鼓鼓的雙眼。忽又飛走了,留下空蕩蕩的樹枝。

我也喜歡突然呈現在面前的城市雕塑,造型各異,風格萬千,有鸚鵡的切切低語,有鬚髮皆白的長者太極推手,有捂着耳朵看書的姑娘,有雙手稚氣未脫扶苗生長的孩子,有奮蹄當先的奔馬,巧妙結合,鬧中取靜,讓人感觸與思索。儘管是早上,依然連綿不絕的蟬音,是大自然的另類伴奏吧。

一路行來,石欄上是同字異書的「蜀」字,遒勁有力,飄忽靈動,給人以美的薰陶。中國書法博大精深,線條流暢,變化無窮,楷書,草書,隸書,行書,篆書,樣樣俱全,我竟看得呆了。

宜人的成都,是一座古代與現代文化的完美契合的城市,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細微處見真章。

伴着錦江,一彎又一彎,一重又一重,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合江亭。

但見古樸的樓宇,雕樑畫棟,柱子粗大,青石鋪路,酒旗高挑,花紅柳綠,清幽之致。又見茶香撲鼻,桌椅俱全,已有幾位早客在此高談闊論。抬頭一看,卻是「聽濤舫」三字, 不禁拍手,好名字,深得此地洞天之精髓。你想,枕於大江之上,聽憑風雨交加,電閃雷鳴,唯有滔滔江水,世代人情,永駐心中,一幅塵世的共鳴與超脫。

忽見一大江,咆哮奔涌而來,與前江交匯,頓時煙波浩渺,方圓數百米。看了介紹,始明白前所謂府河,後所謂南河,合稱府南河。舊時清澈如鏡,能浣衣飲用,美其名曰錦江。更見層巒疊嶂之高處,兩個涼亭合二為一,親密無間,有洋洋大觀斗大的字——「合江亭」。它踞高而望,地勢險要,氣宇恢宏,這六邊形的亭子,斗拱飛檐,琉璃瓦,廊柱支撐,禇紅黑底,台基青石,層層而上,相擁相攜而出,屋檐高挑,木質結構,面前石獅張牙舞爪,威武雄壯,還懸掛着雅致的宮燈,冰冷的扶欄,佇立亭中,遙望大江南北,蓉城殊色,人來人往,極目楚天,盡收眼底,當有范仲淹拜謁岳陽樓之遺風,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亭邊是長長的畫廊,石刻的合江亭舊事,如蜀王夜宴、蜀王別苑,宮廷舞伎,官府富飲,臘月賞梅,杜甫出川,莫不載歌載舞,形神皆異,衣紋飄飄,意境深遠,描述當年神態風流,極盡豪奢。

成都合江亭,地處府河、南河交匯口東側,是蓉城古今勝景之一,史載唐貞六年,四川節度使韋皋始建,北宋重建,並達到鼎盛,成官民宴飲,市井游徒玩樂的熱鬧場所。另外,錦江橋畔,作為時人登舟出川的主要口岸,也可看出唐宋時期成都的城市規模,明代辟有錦官驛,清代新置船稅所,亭橋合一,相互輝映。

這合江碼頭,又添真意,怪不得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摯友長亭一別,不知所往,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聚,所謂:「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又云:「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孤。」只見夕陽如血,長帆遠去,離愁別緒,人生在世,最難覓的是知己。文人如此,百姓使然,「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也有「古來征戰苦,歷來幾人回?」黯然銷魂者,唯別已矣,於是觸景生情,遙想當年,無不灑淚而別,佇立船頭的豪邁,牽着千絲萬縷的情愫,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不幾步,更見大江之上,雄關險據,氣吞環宇,橫跨有宮殿模樣的建築,宏偉壯觀,薄霧繚繞,豈非人間仙境。有一座古樸典雅的大牌坊,名曰:安順廊橋。聯云:雙水合流紫氣東來景存天府,壹格卓立大江東西名在中華。

下有巴蜀怪才魏明倫的《廊橋賦》,固然雄才大略,妙語如珠,實屬了得。賦說,雲,反射陽光者,虹,反射人情者……其文揮揮灑灑,談古論今,語及盧溝橋,汀泗橋,瀘定橋,趙州橋,當陽橋,圮橋,陳橋,楓橋,斷橋,甚至魂斷藍橋,再別康橋,敘述備矣,讓人目眩神迷,欲令人咋舌,讚嘆其學識淵博。又雲,舊址新顏,木樓碧水,一廊穿南北,雙亭望東西,壁畫風雲天府,浮雕錦繡成都,三孔橋墩,擁起百家商貿,兩層廊閣,推開四面景觀。

此廊橋上,紅簾低垂,窗明几淨,花紅柳綠,欄杆上祥雲朵朵,浮雕的鳳凰,蓮葉田田,梅蘭竹菊,琴棋書畫,更見侍者旗袍束身,亭亭玉立,朱唇微啟,笑迎嘉賓,真是美不勝收,水面上粼粼的波光,反射到屋檐之上,若隱若現,若即若離,此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倚在欄杆上,東西相望,奔流的江水,不知不覺從腳下汩汩而去。

此橋鼎鼎大名,元代的《馬可·波羅遊記》已有詳細的記載:「這座城市有許多河川,發源於遠處的高山,從不同的方向圍繞穿過這座大城,供給城市必需用水,右望大江寬達八百米,有的寬有二百步,而且都很深,市內有一座大橋,橫跨其中一條河上,從橋的一端到另一端,兩邊各有一排大理石橋柱,支撐橋頂,是木質結構,裝飾紅色圖書,上面還鋪有瓦片,整個橋面上排列着工整的房屋和鋪子,經營各種生意,其中有一幢較大的建築,是收稅官住房,凡經過這座橋的人都要繳納一種通行稅,據說皇帝陛下每日從這座橋上收益一百金幣。」

橋下瀑布如雪,響聲如雷,晶瑩剔透,激流澎湃,飛湍直下,力度驚人,霧氣浮生,我看見水面的浪花,轉眼之間,就不見了蹤影。

剛轉過四川大學東校門,遠遠地,就看見層層疊疊的綠濤之上,隱約有挺拔高矗的古色古香的樓宇,望江樓,就像一位嫻雅靜氣的女子,悄悄地呈現在我眼前。不得不讚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莘莘學子相鄰,瀕臨錦江,一衣帶水,煙柳攏翠,風花雪月,平生一道無限風韻。

大門聯曰:「一水繞空門滾滾濯分岷嶺雪;雙扉開對郭熙熙人樂錦樓春。」站在門外,千斤鐵門檻,風格獨特雄渾,紅牆綠瓦,凝重沉鬱,曲曲折折的小路,古木參天,楊柳依依,鬱鬱蔥蔥。

我竟有些躇踷,忐忑不安起來,似乎穿越時空,來到中華盛唐,恍然面對那位才華橫溢,美麗絕倫的詩人。

望江樓堤線蜿蜒,水光瀲灩,佳木垂蔭,步造四環,石牛望江,橋眼朦朧,可以說完全成了薛濤的紀念館。像薛濤墓,讀竹苑,清婉室,玩竹吟風,浣箋亭,流杯池,五雲仙館,濯錦樓等等。這些美麗的名字,莫不與詩人息息相關,無聲地描述着那位超凡脫俗,詩意盎然的女子。

讓我們走近一些,略微描寫一下這些詩別樣動人的地方:

吟詩樓,該樓為磚木結構,一樓三疊,四面敞軒,依江而立,風格別致,頗具江南庭院的風韻。風和日麗之時,錦江碧水映照樓檻,一片波光雲彩,恍若海食蜃樓,清末四川政學何紹基為此樓輓聯:花箋茗婉香千載,雲影波光活一樓。將該樓描寫得活靈活現,可謂傳神之作。

薛濤紀念館,展示了詩人跌宕起伏的生活經歷及與之相關的文物遺蹟,其內長達百米的壁畫,集中展現了才情橫溢,心高志潔,輝煌耀眼的詩歌、書法藝術成就,觀之美輪美奐,讓人耳目一新。

濯錦樓,形似畫舫,玲瓏秀麗,全木結構,三楹兩層,展示四川特色的明清紫檀家具及其建築構件。

浣箋亭,為品字形建築,造型獨特,展示薛濤制筆工藝和古法造紙流程。

薛濤井,舊名玉女津,為明代蜀藩王取水仿製薛濤箋的用井,清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冀應雄寫「薛濤井」三字,並刻石碑於井後,成為紀念薛濤主要遺蹟。此井環欄,深不可測,水質清涼,飲之甘冽。

五雲仙館,盛讚詩鴻,超凡氣質,傑出詩作,高尚人品,室內還陳列有著名書法家不同字體的薛濤詩歌、匾刻。

清婉室,木格花窗,古樸簡潔,有稱讚薛濤詩品和人品之意,室內陳列有清人陳矩的薛濤像和趙熙集唐代詩詞對聯等石刻石碑。

薛濤亭,聯云:瀅瀅翠湖清波名園勝景,娜裊芳事玉影錦水詩魂。又曰:風搖竹影嬋娟舞,水映江樓墨客情。

薛濤,768~832,字洪度,唐朝長安人。幼年隨父鄖流寓成都,八九歲能詩,父死家貧,十六歲遂墮入樂籍,脫樂籍後終身未嫁。後定居浣花溪。知音律,工詩詞。創「薛濤箋」。薛濤詩集叫《錦江集》,共五卷,詩五百餘首,惜未流傳。後世各家是從《萬首唐人絕句》等選本拼湊起來的。

但看薛濤之真跡,並無女子氣,筆力峻激。其行書妙處,頗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學,亦衛夫人之流也。每喜寫己所作詩,語亦工,思致俊逸,法書警句,因而得名。若公孫大娘舞「劍器」,黃四娘家花,托於杜甫而後有傳也。然濤字真跡今皆佚。

薛濤箋,薛濤自貞元初被罰赴邊回,即退隱於成都西郊之浣花溪甚久。浣花之人多業造紙,濤惜其幅大,不便寫己所作小詩,因命匠狹小之,又性喜紅色,乃創深紅小箋。後世流行之紅色小八行紙,薛濤箋也。至於稱浣花箋、松花箋、十樣蠻箋為濤箋者,實誤。浣花殆假借地名;松花恐浣花筆誤,況松花嫩綠色;而十樣箋出自北宋。時謝景初於浣花溪專造十色箋(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號謝公箋。

薛濤的詩,不僅如世所傳誦的《送友人》、《題竹郎廟》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在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像她這一類型婦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過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詩,其第一首說:「聞說邊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對防守邊疆士兵的艱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

望江樓,因為薛濤的無限喜愛,終以竹聞名。而那無邊的翠竹,因人貴,傳詩意,不愧為樹中之謙謙君子,風華絕代。

園內竹的品種甚多:龍丹竹,高15米,遮天蔽日;大眼竹,6-12米高,直徑6厘米,5毫米厚,節處隆起;小花君竹,率先彎曲,基部有縱向紋理,竿堅硬;錦竹,竹延直立,葉片細小,分枝低,挺直堅韌。

再看那竹,風中雨里,透着一股泥土的清新,人們或凝神遠眺,或近觀猥褻玩,置身於綠色的竹海中,自得其樂,真是絕妙的背景啊。

我的面前,蒼勁挺拔的竹子,象翠綠色的大海,鬱鬱蒼蒼,重重疊疊,綠的葉青的杆,一節節的,修直挺拔,直衝雲霄,灑下一大片濃密的木桶竹陰。而翡翠片一樣的竹葉,在陽光的照耀下,忽閃忽閃的,十分美麗。

走進竹林,你會看到翠綠的竹葉擠擠挨挨,幾乎沒有一絲縫隙。竹子挺拔、秀麗,清麗俊逸,竹枝杆修長,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那樣瀟灑,那樣自然。粗壯挺拔的像小伙子;輕盈的像亭亭的少女;堅密的像久別重逢的老友;鬱鬱蔥蔥的像飽經風霜的老人……真是千姿百態、各具風采。

一陣微風吹過,葉兒沙沙作響,似乎在訴說着的詩人的往事。

我想,望江樓如海的竹子,代表着詩人性格中的堅韌,挺拔秀麗吧。[1]

作者簡介

蘭華茂,四川內江人。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