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四君子湯 - 草藥為主的古方劑

四君子湯 - 草藥為主的古方劑

來自搜狐的圖片

四君子湯,中醫方劑學。為補益劑,具有補氣,益氣健脾之功效。

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數。

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潰瘍等屬脾胃氣虛者。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四君子湯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異名; 白朮湯

分類; 補益劑-補氣

功用; 益氣健脾。

中文名; 四君子湯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異名; 白朮湯

分類; 補益劑-補氣

功用; 益氣健脾。

歌訣;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四君子湯中和義,人參術苓甘草比,益氣健脾基礎劑,脾胃氣虛治相宜。

組成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用量

人參、白朮、茯苓各9g,甘草6g。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兩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候;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益氣健脾。

主治

脾胃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方義

本證多由脾胃氣虛,運化乏力所致,治療以益氣健脾為主。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健運乏力,則飲食減少;濕濁內生,脾胃運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氣虛,四肢肌肉無所稟受,故四肢乏力;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榮於面,故見面色萎白;脾為肺之母,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見氣短、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均為氣虛之象。正如《醫方考》所說:"夫面色萎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方中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胃。臣以苦溫之白朮,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滲濕,苓術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配伍特點

溫而不燥,補而不峻。

運用

本方用於脾胃氣虛證,臨床應用以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嘔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嘔;胸膈痞滿者,加枳殼、陳皮以行氣寬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乾薑、附子以溫中祛寒。煩渴,加黃芪;胃冷,嘔吐涎味,加丁香;嘔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朮、姜、棗;脾困,加人參、木香、縮砂仁;脾弱腹脹,不思飲食,加扁豆、粟米;傷食,加炒神曲;胸滿喘急,加白豆蔻。

附註

附方1; 異功散

組成; 人參、白朮、茯苓各9克,甘草、陳皮各6克。

功用; 益氣健脾,行氣化滯。

主治; 脾胃氣虛兼氣滯證。

證見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胸滿痞悶不舒,或嘔吐泄瀉等。

現用於小兒消化不良屬脾虛氣滯者

附方2 六君子湯

組成 人參、白朮、茯苓各9克,甘草6克、半夏4.5克、陳皮3克。

功用 益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 脾胃氣虛兼痰濕證。

證見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嘔逆等。

附方3 香砂六君子湯

組成 木香2克、砂仁2.5克、人參3克、白朮6克、茯苓6克、甘草2克、半夏3克、陳皮2.5克。

功用 益氣健脾,行氣化痰。

主治 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

證見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

附方4 保元湯

折組成 黃芪、人參、炙甘草、肉桂、生薑。

功用; 益氣溫陽。

主治; 虛損勞怯,元氣不足證。倦怠乏力,少氣畏寒;以及小兒痘瘡,陽虛頂陷,不能發起灌漿者。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上三方均由四君子湯加味而成。均有益氣健脾之功。異功散中加陳皮,兼行氣化滯,適用於脾胃氣虛兼氣滯證;六君子湯中加陳皮、半夏,兼燥濕和胃,適用於脾胃氣虛兼痰濕證;香砂六君子湯中加陳皮、半夏、木香、砂仁,功在益氣和胃,行氣化痰,適用於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保元湯,以補氣藥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陽,功能益氣溫陽,適用於小兒元氣不足之證。

重要文獻摘要

① 《醫方集解·補養之劑》:"此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君。白朮苦溫,燥脾補氣為臣。茯苓甘淡,滲濕瀉熱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為使也。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余髒受蔭,而色澤身強矣。再加陳皮以理氣散逆,半夏以燥濕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②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3:"榮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大宜服之。"[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