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囚牛是龍的第几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囚牛

來自網絡的圖片

囚牛是龍的第几子囚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長子。平生愛好音樂。[1]

治世余聞》有云:「囚牛,龍種,性好音樂。」傳說囚牛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龍頭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外貌形態

神話傳說中的怪獸。龍生九子之一,一種說法是老大,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其它介紹

中國吉祥圖說》中描述為: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老二叫睚眥(yázì),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六子霸下,又名贔屓(bì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八子負屓(fù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老九螭(chī)吻,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龍在閩南語中發音為「靈」取通靈之義。

歷史起源

在明代,龍還被人們附會出了一個繁盛的家庭。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為龍。然而並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並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徵。

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聯繫起來。在民間,很久就流傳着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是九子為何物,並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說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神話傳說,七拼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贔屓、椒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其實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李東陽也是一時急於交差,所提之名單並不具代表性。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一說:囚牛|睚眥|嘲風|蒲牢|貔貅|贔屓|狴犴|負屓|饕餮

另說: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其他:螭|麒麟|犼|貔貅

龍的九子

9、蚣蝮(gongfu):性喜水,被雕成橋柱上的獸形;

8、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

7、睚眥(yázì):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

6、贔屓(bìxì):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

5、椒圖:形狀似螺蚌,性好閉,鋪首銜環是其形象;

4、螭吻(chīwěn):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

3(老三)、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鐘的鐘紐;

2(老二)、狻猊(suān ní):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

1(老大)、囚牛:傳說囚牛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