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喜洲粑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喜洲粑粑是著名歷史名城喜洲的一種特色小吃,主要原料為麵粉。 口味有甜、鹹兩種。制時皆用上下兩層炭火,上層炭火為猛火,下層炭火為文火,在做好的面胚上刷上豬油之後入鍋烘焙,在烤製過程中繁複刷幾次油脂,烤香直至烤酥。喜洲粑粑外皮香酥而內在綿軟,倍受人們喜愛,且層次分明,宛若蒼山十九峰十八溪,實為美色可餐。

介紹

用麥麵做成。無論甜、鹹,制時皆用上下兩層炭火,將鍋內油炕著的粑粑慢慢烤黃,烤香直至烤酥。因此,喜洲粑粑的香酥而又軟和受人喜愛,且層次分明,宛若蒼山十九峰十八洞,美色可餐。

大理喜洲粑粑[1]又名破酥,是一種色、香、味均佳的麥麵烤餅,是大理城鄉的一種風味小吃,以喜洲白族傳統粑粑最為有名。小麥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發麵相當講究,要加適量上鹼,揉透,再用精油分層,撒上蔥花、花椒、食鹽為鹹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紅糖包心為甜味。做成圓形小餅後,一次6個,鹹甜各半,整齊地擺在一塊圓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餅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層香油,然後放入油鍋中烘烤。大約十分鐘後,一鍋黃燦燦、香噴噴、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鍋了。喜洲粑粑不僅色美味香,而且價廉實惠,向來一直作為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食品,倍受人們的歡迎,同時,也是外出勞動或旅遊的絕好便攜食品。

=傳承

喜洲破酥粑粑,其傳承有諸多說法,且說法不一,而且傳承缺乏史書記載,實為憾事。

喜洲破酥粑粑起初由楊氏家族的白族民間麵點藝人曾祖母楊製作,傳至祖父楊復興(小名大苟),繼承上代的製作工藝,到清朝光緒年間,祖父楊復興受前人工藝的啟示,首創了用爐底爐蓋烤製粑粑的技術,這一工藝技術,使白族的烤餅技術了長躍發展。他烤製的破酥粑粑 口感獨特,聞名遐邇,經久不衰,成了絕技。其中有一種牛舌狀破酥當時被本地人稱之為大苟牛舌破酥最受歡迎,至今,人們一提及「大苟破酥」仍津津樂道,贊不絕口。喜洲誌上有記載,這就是大苟破酥粑粑的由來。

幾年來,得到了長輩的指點、傳授,領悟正宗破酥粑粑的技術,並在祖輩們的基礎上創新出了豆砂糖,混糖,蔥花肉末,椒鹽等破酥品種,同樣贏得民眾的好評。雖然時代會隨光陰流逝而改變,但真正不變的是能夠穿越時空的傳統美味,為了能使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特色民族風味發揚光大,源遠流長,也能為來至五湖四海的各路客朋能償到正宗喜洲 大苟破酥粑粑,特開此店,歡迎各位佳賓品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