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養(陳言再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餵養》是中國當代作家陳言再敘的散文。
作品欣賞
餵養
我對故鄉的認知,源於大樹與鳥巢的延伸。祖父亦或是爺爺在老屋近旁種下幾棵大樹,引來兩鳥落腳搭巢,寒暑更迭,七枚鳥蛋團放一窩,被母鳥孵化成鳥,公鳥田間覓食,捉蟲子傳母鳥口中,由母鳥逐一餵養。小鳥陸續長大,先後離巢,舊巢僅剩兩隻老鳥,一公一母,守望枝頭,從太陽朝升暮落的軌跡里,苦盼鳥兒的歸期。
這情景,摁停時光,二十年回放,那片熟悉的土地正好重現父母與子女的鄉土劇情。
霜降過後,父母趕趁天晴,一日搶挖兩千多斤紅薯,急等兒子幫着挑運。我騎車回老家,挑着籮筐來母親身旁,母親會心地笑了。她自豪地說:「總算沒白養你們,要緊要忙的時候,曉得回來幫老娘幹活。」我叫母親撿快些,和父親一起,連夜挑完,我再騎車回城。
母親幹活麻利,從不怕累着自己。有次挑完紅薯,已是晚上九點半,母親顧不上吃飯,就趕緊煮豬食餵豬。等大豬小豬都吃上了豬食,母親便端着飯碗來到豬圈,邊吃飯邊和豬兒們聊天:「豬兒寶貝啊,你們不要搶食,要聽話,不要拱這拱那的,今天老娘挖苕挖累了,沒力氣管你們,吃飽了就乖乖地睡吧。」豬兒寶貝一邊吃,一邊「嗚哧嗚哧」的應答,不時扇動耳朵,張大嘴巴,吃得更帶勁。母親見狀興致更濃,接着又說:「豬兒寶貝啊,你曉得不,前些天,大女給娘買了新衣,二女給娘寄了錢來,大兒小兒都是孝順子,生怕累着他娘了……」這類話題,母親張口就是一籮筐,諸多相干或不相干的事情,母親都與豬兒聊得「起勁」。我一旁聽着,忍不住想笑,但轉念又想,也許母親出於大愛,待豬如友,也許母親自得其樂,變着花樣故意表達。要不是遇到特別重、特別忙的農活,我很少回去幫着做,就算去了,也是一做完就走,很少能陪母親說說話。難怪母親早已習慣子女不在身邊,特意與豬為友,自說自話,自己解悶自己了。
父親愛吃鴨蛋,我買兩隻鴨子給父親餵養。父親也是待鴨如子,日日趕到水田,夜夜尋鴨回家,一呼一喚,一送一接,一谷一薯,日漸餵出了感情。就算父親不拿食糧,他只要一聲召喚,兩隻鴨子總是嘎嘎地叫唱着,圍到父親身邊。父親與兩隻鴨子之間的溫情,持續了五六年的光景。像父親這樣,一個七十多歲不抽煙不喝酒的老農,有兩隻「懂感情」的鴨子填補農閒時的空白,尤是欣慰。只可惜,在一個冬日的傍晚,父親去水田再也沒尋着那兩隻鴨子,一個人孤零零地回到老屋,茶飯不思多日。母親勸說父親:「要不,再買兩隻鴨子,你接着餵。」父親說:「再也不餵鴨子了,你當我傻啊,要是家裡有兒子住着,誰敢偷捉我們的鴨子?」母親沒再說話,她知道,父親是報怨小偷,更是報怨他的兒子。從那以後,父親不再吃鴨蛋,遇上宴席也不吃鴨子。
儘管往後的十多年,父母進城與兒女同住。但因為鄉土情結,父母又把最後的時日交給老屋,更像是兩隻舊鳥,回到故鄉,守護大樹,守着舊巢。他們曾經餵養的兒女,採用雇用的辦法,請鄉鄰照老人。兒女只在周末,只在假期,像候鳥一樣探望老人,為老人洗洗身子,洗洗衣物而已。在每次與老人告別的時候,兒女都不敢觸碰老人不舍的目光。特別是母親走後的第三年,父親已經走不動了,也沒有給兒女提過什麼特別的要求。雖然父母很知足他們的晚年生活。然而,兒女卻時常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忽略了父親母親,忽略了以一種心靈的微薄之力,去按摩按摩父母的心靈,多給他們一份柔情,多給他們一份淺淺的關懷和愛。雖說每次說起與父親道別的話語,父親都用「好」、「要的」之類的詞句回答,但是兒女心中,忍不住要聯想,忍不住要反思,忍不住要產生一種由「餵養」一詞延伸的虧欠。 [1]
作者簡介
陳志,筆名陳言再敘,教師,四川省瀘州市作協會員,網絡小說3G書城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