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商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商稅是個名詞術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名詞解釋

指中國自先秦時期至明清歷代政府對商品流通所徵收的稅。亦稱租、課。狹義的商稅指市稅與關稅;廣義的商稅包括山澤稅、雜稅課。但對鹽、酒、茶等專賣商品所征的專稅則另以專項列入國家財政收入,不包括在商稅之內。

中國歷史上,商稅由征於市而稅及關,而且關稅愈益受到注意,這是地區間貿易日益發展的反映。市稅則由征於城而稅及鄉,並且後者數額愈益增多,這是商業向農村深入發展的結果。由輕而重,大凡各王朝新建,商稅一時能有所減輕,尚有利於中小商人的經營和商業的發展;以後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商稅日益加重,阻礙了商品正常的流通,以至加劇社會矛盾。這已成為一種有規律的歷史現象。 為徵收商稅,歷代都有專設的稅務機構,對收稅官吏「懸之利祿,許以功報」。獎懲之制,比較之法,也益嚴密。有時更實行包稅制,由私人以家財作保,立額包征。如南朝的市估津埭稅以至魚稅都有由包稅人徵收的。包稅人相互競爭,增額求包,將負擔轉嫁給商民,更加重了商稅的弊病。宋代在農村徵收的商稅占到全部商稅收入的半數。這部分稅收(坊場錢)也包給私人,稱為「撲買」,其弊亦很嚴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