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炯(清朝官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炯(清朝官員) 唐炯(1829年-1909年),字鄂生,晚號成山老人。貴州遵義 人,湖北布政使唐樹義之子。 清朝官員。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舉人。咸豐四年(1854年)三月,在貴陽辦鄉團。咸豐六年(1856年)任四川南溪知縣。咸豐八年(1858年),剿滅黑窩盜。同年,李永和包圍綿城,唐炯親自守城三個月,方等到援軍解圍。同治元年(1862年)統領安定營,於長寧敗太平軍石達開部。隨後,向四川總督駱秉章建言,幫助剿滅石達開。同治三年(1864年),調任陝西治理營田,期間打敗捻軍張總愚部。同治六年(1867年),率川軍援黔,圍剿何德勝黃號軍,因功獲遷道員,賜號"法克精阿巴圖魯"。光緒六年(1880年),代理四川鹽茶道,革除鹽務弊病。光緒八年(1882年),任雲南巡撫。中法戰爭中,因守城不利致使山西、北寧失守,被捕入獄,判處斬監候,後被赦免歸鄉。光緒十三年(1887年)復官,赴雲南督辦礦務,前後達十五年。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加太子少保銜。宣統元年(1909年),病逝於貴陽,享年八十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道光九年(1829年)三月,唐炯出生於湖北省天門縣。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唐炯考中舉人。

咸豐三年(1853年)十二月,唐炯從貴陽赴湖北探望時任署理湖北按察使的父親唐樹義。 此時太平軍在黃州擊敗了湖廣總督吳文鎔率領的軍隊,正準備進攻金口,奉命駐守金口的正是唐樹義。

咸豐四年(1854年)正月二十二,唐炯抵達湖北金口,唐樹義見到唐炯問了幾句家事後,就把自己要與太平軍決戰的事情告訴了他,並認為"大丈夫就要像江中丞(湘軍悍將江忠源)那樣死。"一天後,唐樹義的戰船被擊沉,投江殉國。

唐樹義捐軀後,唐炯帶着父親的遺疏前往岳州(今岳陽)拜訪曾國藩,曾國藩代其向朝廷呈交了遺疏。

軍旅生涯 咸豐四年(1854年)三月,唐炯回到貴陽。因當地有人造反,唐炯便散盡家財招募鄉勇在家鄉組織民兵,進行防禦。不久後,受巡撫、提督指派,固守省城北部,與丁寶楨、趙畏三的團練遙相呼應。 十一月,曾國藩率湘軍收復武昌,湖北巡撫衙門將這一消息及時告知了唐炯。唐炯聞訊後趕往湖北武昌,在王柏心、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幫助下,幾經周折,終於找到父親遺骸。

咸豐六年(1856年),守喪期滿的唐炯,捐了一個知縣,被派往四川為官。 不久,唐炯又被朝廷派往四川南溪任職,當時正趕上雲南賊寇李永和進攻四川,藍朝柱響應他,攻陷了敘州,官兵們都很擔心。於是唐炯訓練士卒,日夜巡查,人心逐漸安定。 有人被賊寇抓住後放了回來,說:"幫我告訴唐青天,我們絕不侵犯南溪的一草一木!"唐炯率領軍隊逼近吊黃樓後,單刀匹馬入營,說明利害關係,藍朝柱表示願意歸附。 李永和改為進攻犍為,唐炯緊急救援,對壘時堅守不動,等李永和鬆懈了乘機攻打,李永和大敗,人馬狂奔,自相踐踏。唐炯接着又與楚軍解除了賊寇對成都的包圍。

咸豐八年(1858年),朝廷任命唐炯署理綿州知州,但因黑窩盜進攻郫縣、彭縣,軍情緊急,朝廷又調他回省城成都防守。唐炯偵察後知道了黑窩盜的虛實,讓上級給他八天時間就能解決此事,結果真像他說的那樣解決了。 後因功唐炯被提拔為夔州府知府,但他還未上任,李永和就率兵包圍了綿城,唐炯命令挖掘壕溝禦敵,他又親自登上城牆防守,民眾紛紛資助糧食。 、 唐炯在城上待了三個月,一直沒有下城,誓死守衛綿城,直到援兵到來。不久,湘軍和黔軍在州署挑事,駱秉章彈劾罷免了唐炯。事後,唐炯仍然治理軍隊。

同治元年(1862年),唐炯統領安定營。正趕上石達開包圍涪州,他與劉岳昭約定會師,打跑了石達開。 同年夏天,石達開的部下準備進攻綦江。唐炯得報迅速前往解圍,燒毀了敵人的營壘,敵人潰散,在長寧被打的大敗。隨後,唐炯因患病回到成都。 駱秉章向唐炯詢問敵人的態勢,當時石達開等人退到了雲南省境,聲稱要進入貴州,唐炯說:"石達開這是引誘我軍向東走呢。他們必走川西南彝族地區,乘虛進入四川,應在寧遠、越嶲一線布防警戒。" 不久石達開部入侵紫地,唐炯又請求派遣唐友耕的軍隊扼守大渡河。石達開戰敗後返回大渡河西岸,可是後路卻被倮夷所阻,糧盡而被迫投降,後被凌遲處死。

同治二年(1863年),朝廷任命唐炯署理四川綏定知府。上任後,他將轄區分為八路,路下設若干場,場下設若干寨,寨置寨總,實行記善惡法,每月初一唐炯按照登記的冊子親自進行判罰。他還設立了兩座書院、八十多座社學。這樣他治理的地方局勢安定,他統轄下的縣都學習他的方法。

同治三年(1864年),唐炯到陝西幫助治理營田。捻軍首領張總愚進攻新豐,被唐炯打敗。

同治六年(1867年),四川總督崇實命令唐炯率軍進入貴州。貴州因鬧匪患很貧窮,崇實先問唐炯理財策略,唐炯說:"理財不如節約,節約不如裁撤軍隊,裁撤軍隊不如救援貴州。" 崇實同意了他的意見,就命他掌軍救援貴州。結果唐炯連續連破偏刀、水上、大平、黃飄、白堡,擒拿斬殺王超凡、劉儀順,降服了潘人傑、唐天佑,這些人都是慣匪; 又攻克平越、甕安、黃平、清平、麻哈。因功升為道員,賜號法克精阿巴圖魯。後來在進攻黔東南張秀眉時,因缺乏糧餉而擅自退軍,被貴州巡撫曾璧光、四川總督吳棠彈劾,被摘去頂戴,以示懲戒。隨後又被解除兵權,赴成都聽候查辦。 、

光緒四年(1878年),丁寶楨任四川總督,讓唐炯幫助治理鹽務,不久補為建昌道。

光緒六年(1880年),代理鹽茶道,在呈文上陳述了六件善後事:發鹽引必須先新後舊;徵收鹽稅必須先征後引;收發鹽引,責成鹽道;改代引張,責成州縣;繳殘就嚴格限定日期;辦公就優厚供給費用。" 議定實行後,一百多年以來鹽引項目混淆、款項糾纏不清等弊端,都全部革除,具體內容都寫在《鹽法志》中。

歷史評價

左宗棠《奏祝塏、唐炯來營差委片折》:志堅識卓,沉毅有為。

《清史稿》:法越初構釁,號識時務者爭上書忼慨言戰。未及旬日,延旭敗退廣西,炯棄關外新安行營。何璟、兆棟懾張佩綸之氣勢,怯懦而無所主,事急皆遁。方其互相汲引,不恤舉疆事以輕試;及其敗也,其黨益肆言熒聽,而此數人者,遂得保首領以沒。朝廷固寬大,亦失刑甚矣。

凌惕安《清代貴州名賢像傳》:性倜儻,有大丈夫襟度。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