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唐明皇與骨碎補

中草藥是中醫預防治療疾病所使用的獨特藥物。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草藥,因此被稱為「藥皇」。很多中草藥都是先祖們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其療效並經過無數次反覆實踐,逐漸確立其藥效的。可以說是來源於生活,發展於臨床。同時中草藥中有很多都是藥食同源的,所以民間也有「食補」、「食療」的說法。

下面收集了幾例古代皇帝於中草藥之間的有趣傳聞,以此也佐證了中草藥來源於生活的說法。

目錄

唐明皇與骨碎補


歷史上,得到皇帝寵信的中藥有不少。治骨折、筋損的良藥——骨碎補,就是由五代十國時的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親自賜名的。傳說,有一次明宗皂帝圍獵,突然從附近的草叢中竄出一隻金錢豹,嚇得皇帝身旁一位最得寵的皇妃從馬上摔了下來,筋斷骨裂,血流如注。


當時,恰逢御醫不在身旁,皇帝急得手忙腳亂。這時,一名衛士從岩石上采來一種草藥,搗爛後敷在皇妃的傷口上,很快血止痛減,不久,斷骨再續,傷口痊癒如初。皇帝大喜,親筆題名這種草藥為「骨碎補。[1]



中醫觀點

骨碎補有堅骨、補腎之功效。骨碎補主要是治療破血的症狀,具有很好的止血功效。對於一些疼痛,手足不適的症狀也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骨碎補對一些耳鳴、腎虛以及牙疼等症狀,其治療效果也非常明顯。[2] 中醫認為骨碎補性溫平微苦,入肝、腎經。

各家論述

《本經續疏》論述:"骨碎補(《開寶本草》)主破血、止血、補傷折,言能不使瘀結者留滯,不使流動者妄行,而補苴傷折,如未嘗傷折也。"

《本草求真》論述:"骨碎補,雖與補骨脂相似,然總不如補骨脂性專固腎通心,而無逐瘀破血之治也。"

《綱目》論述:"骨碎補,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某久泄,諸醫不效,垂殆,予用此藥末,入豬腎中煨熟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雷公炮炙論》用此方治耳鳴,耳亦腎之竅也。按戴原禮《症治要訣》雲,痢後下虛,不善調養,或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兩足痿軟,或痛或痹,遂成痢風,宜用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牛膝杉木節萆薢白芷南星煎湯頻頻熏洗,此亦從腎虛骨痿而治也。"

張壽頤論述:"骨碎補,甄權謂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上熱下冷。蓋溫養下元,能引升浮之熱,藏於下焦窟宅,是以可治上熱下冷。李瀕湖謂研末同豬腎煨食,可治耳鳴,及腎虛久泄、牙痛,皆是此意,非可通治胃家實火之齒痛。閬仙朱先生,嘗用以治寒痰凝滯,牙關不利,頰車隱痛之骨槽症,甚有捷驗。又凡陰虛於下,而肝膽浮陽抉痰上凝之齒痛,牙槽不利,及陰寒逼陽上浮之喉痛喉癬諸症,用此亦頗有效,皆即瀕湖用治牙痛之意,而陽邪實盛者,類皆不可妄試。昔人每謂此藥入腎治骨,並能治骨傷碎,因得此名者,皆當識得此意,非陰虛有熱之骨痛骨痿,果可以一概主治也。戴元禮《症治要訣》謂痢後下虛,不善調養,遂成痢風,則以腎之虛寒而言,此藥溫腎,能起骨萎宜矣。惟痢後風之腳軟膝腫,亦有陰虛生內熱者,則宜魏玉璜之一貫煎,戴氏此法,非可概投。"[3]

通過故事了解中草藥,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途徑。但是在具體使用這些草藥時,還應該在醫師、藥師的指導下擇藥配方。

參考文獻

  1. [3],中醫中藥網
  2. [4],中醫中藥網
  3. [5],中藥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