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叔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前往其他條目的內部連結,未能構築百科全書的連結網路。 (2019年9月3日) |
唐叔賢 | |
---|---|
唐叔賢 | |
出生 | 1942年4月21日 |
國籍 | 中國 |
籍貫 | 上海 |
民族 | 漢 |
母校 | 香港大學理學院 |
職業 | 材料表面科學與技術專家 |
研究領域 |
材料表面科學與技術研究 |
唐叔賢[1]
材料表面科學與技術專家。1942年4月21日出生於香港,原籍上海。1964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理學院,1969年獲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南方科技大學教授,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材料表面科學與技術研究,發展了固體中電子的多重散射理論體系。
教育背景
- 1964年,唐叔賢畢業於香港大學理學院。
- 1967年,唐叔賢獲加州大學碩士學位。
- 1969年,唐叔賢獲加州大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2]
- 1985年~1986年,擔任美國真空學會表面科學部副主席。
- 1986年~1986年,擔任美國真空學會表面科學部主席。
- 1988年~1989年,擔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材料研究部凝聚態分部主任。
- 1988年~2000年,擔任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米爾土瓦基分校傑出教授。
- 1994年~2001年,擔任香港大學物理系主任及講座教授。
- 2002年~2003年,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學術副校長。
- 2003年~2009年,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常務副校長。
- 2011年~2015年,擔任南方科技大學領軍教授。
- 2015年~至今,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材料表面科學與技術研究,發展了固體中電子的多重散射理論體系,對低能電子衍射(LEED)、光電子衍射(PHD)、高分辨電子能量損失譜(HREELS),以及反射高能電子衍射(RHEED)等技術測量結果的定量分析上作出了創造性的系統貢獻。在低能電子全息成像研究上,把全息術和低能電子衍射結合起來,將實驗得到的低能電子衍射圖案做簡單的傅立葉變換即可得到所測物質表面的原子三維結構。提出新的反轉低能電子衍射公式,也能得到所測系統的表面原子三維結構。在先進材料生長上開展了氮化鎵在碳化硅襯底上的生長研究,並探討了氮化鎵的異質生長機制。
學術成就
唐叔賢教授著書6本,在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文章280多篇,當中包括:2篇《Science》文章、2篇《Physics Today》文章、1篇《Advances in Physics》文章、1篇《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文章、1篇《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文章、35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文章。唐叔賢教授在1979年出版的專著《Surface Crystallography by Low-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表面晶體學的低能電子衍射方法)》,成為表面結構領域的權威刊物,被他人引用超900次。唐叔賢教授的著作被引用超過10,000次, 其中24篇著作引用超過100次。 h-index是52。在1991年,唐教授把電子全息方法引進表面物理領域,該技術獲批1992年美國專利。
科研項目
唐教授自1974年以來,承擔美國和香港科研項目20項,作為項目負責人(PI)承擔18項國際科研項目。其中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美國科研項目13項,包括1974年到1994年期間承擔7項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項目,1979年至1994年期間承擔5項美國能源部項目,1990年至1993年間承擔1項美國海軍研究局項目。在1988年至1989年期間,作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材料研究部凝聚態理論項目的主任,主管負責資助全美大學超過300個研究項目,在這些科學家中包括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6項香港科研項目,作為主要參與人承擔2項香港科研項目。其中分別在1995年7月至1998年12月和2003年7月至2006年11月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香港研究資助局2項團隊項目,在2001年12月至2003年11月主持香港研究資助局聯合科研基金項目1項,分別在1996年10月至1999年9月、2001年9月至2003年8月、2002年9月至2006年8月主持3項優配研究金項目。 2016-17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學科發展戰略研究項目(低維度人工微結構及其界面和表面科學)的負責人,目前此項目正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