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代的茶普及與佛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代的茶普及與佛教
圖片來自搜狐網

唐代的茶普及與佛教,中國人飲茶風俗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方就已較普遍了。從北朝人來看,南朝人的特徵之一就是有「茗飲(茶)」的習慣。而在中國北方,一般重視乳製品一類的飲料而蔑視飲茶,當然更談不上普及了。

原文

隋唐統一中國之初,這種情況仍無大的改變,直到開元年間,才實現茶文化的北移。唐代的封演在《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一文中就有描述:「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寢,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開元年間(713-741)泰山靈岩寺的降魔師在教弟子習禪之時,為了驅除昏沉或為了代替夜宵(大概許可吃茶果吧),讓大家飲茶,從而推動了飲茶風氣的形成。所謂降魔師或許是載於《宋高僧傳》中的降魔藏師吧。但在其傳中看不出他與茶有什麼特殊關係。  

從上段引文還可看出,當時的茶是用稱為「煮飲」或「煎茶」的方法進行飲用的。最初將飲茶方法系統化的是陸羽(733-804)的《茶經》。不過這飲法是將弄碎成粉的茶投入沸水中使之出味而被稱為「煎茶」的。即便在唐代文學中,點茶總是寫作「煎茶」、「煮茶」。  

《封氏聞見記》繼續寫道:「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煮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家藏一副。」也就是說,飲茶流行之後,陸羽將其系統化,著茶論(我想即指《茶經》)、裝備茶具。所說「煎茶炙茶之法」,如將茶粉碎煮倒也簡單,但要引出茶的真味,對水的煮沸程度,茶末的投放方法,茶的烤炙方法等都有講究,《茶經》對此有詳細的論述。  

可是,陸羽自身是俗人。不過據他的《陸文學自傳》,他三歲時為竟陵的智積大師所收養,在禪院受教育。《茶經》的煎茶法,我想就是將禪寺中流行的飲茶法加以改良的結果吧!  

因此,唐代的茶受到降魔師和陸羽的雙重影響,淵源於佛教。即便是在唐詩的領域,佛教與茶也有着很強的親和力。  

象陸羽那樣出身於禪院,在茶藝上有名的人物,據宋朝陶榖的《清異錄荈茗門》記載還有二人,一是山東金鄉的福金禪師擅長「生成盞」茶技,觀賞的人絡繹不絕;一是吳僧文了善「烹茶」,得到南平王高季興的賞識。我想這二例都是唐末到五代時的事,表明茶的技術為僧侶所專擅。  

不過流傳下來的唐代禪院生活的資料不多,這是因為現有的幾個《清規》資料不過是宋代後複製的。另外在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關於寺院飲茶的記事甚多,但具體描述飲茶方法及其儀禮的沒有。近年出土了西安法門寺的茶具不少,考慮到它們是宮中製造後施捨給寺廟而留傳下來的,因此仍然難以獲得直接的資料。  

這樣一來,唐文學中尤其是唐詩中大量描述寺院中飲茶情況的資料就十分重要。不過本文並不想通過羅列那些資料再現唐代寺院的飲茶情形,如果那樣就會顯得煩瑣且比較空洞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