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哲思三問(張玉庭)

哲思三問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哲思三問》中國當代作家張玉庭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哲思三問

一問:何物不長根?

被幻想支配着的人很像夢遊。

比如,初涉愛河的少男少女們就曾「堅定不移地」認定,與之卿卿我我的那個夥伴肯定是天下最完美最神聖最妙不可言的「無價之寶」!就像月亮,不僅明亮晶瑩,而且溫馨無比!當然,把「月亮」擁在懷裡的那個夢也特別甜,也像個明亮的童話。

可是,一旦他們真的走到了一起組成了家,他們才突然發現:「談戀愛」極像浪漫無比的抒情散文,而「過日子」則是單調乏味的應用文。「談戀愛」時,站在面前的那個夥伴美得像「天使」, 「過日子」時才發現,站在面前是的是平平淡淡的人。

他們突然從天堂回到了人間,從夢幻回到了現實。

究竟這種鬼使神差的感覺是從何時開始的,他們未必能說得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就是,坦然承認這一變化並儘快適應這一變化的人才是清醒的,理智的,因為,正是這種「承認」與「適應」在指點着他從容沉穩地思考一個全新的課題:怎樣才能無愧於這個家?如何才能完善這個家?而絕不是隨隨便便地從「圍城」中「沖」出來,再跌跌撞撞地「殺」進另一篇「散文」!

啊!被幻想支配着的少男少女們太像在天上飛的「自由鳥」了,其狀悠然,其情逸然,自然,飛得越高,落地時收穫的失落感也就會越重!

於是恍然大悟,不長根的是什麼?是幻想。

二問:越分越多的是什麼?

答案是:愛。

比如,當一位母親也把她的母愛慷慨地分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不幸的孤兒時,其母愛難道不是更寬廣更厚重了嗎?

再比如,當我們省下零花錢,把我們的愛心連同積攢下來的錢一起捐給希望工程時,我們的愛不是顯得更博大更美好了嗎?

於是想起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李爾王》,劇中有個情節,李爾王老了,欲將江山與權力均分給三個女兒,曾讓她們對此表個態,於是,大女兒與二女兒立刻花言巧語,把她們對父王的愛表達得天花亂墜,李爾王聽了大喜。不料,三女兒的回答卻使他大怒,於是憤而驅逐了三女兒,還一舉剝奪了她的繼承權。

那麼,三女兒是怎麼回答的呢?她的這句話就是:「父王,我當然愛您,可一但我出嫁,就將會把我的愛分一半給我的丈夫。」

請注意,就是因為這句話,李爾王居然趕走了自已的親生女,其實他全錯了,他的三女兒依然可愛之極,女兒不僅是個富有責任心的好女兒,還是個富有責任心的好妻子,如此理解女兒,豈不是更能體現出一種比大海更寬闊的深刻的父愛?

是的,對於愛,理應做寬泛的理解,那種只許對方愛自已一個的人,是狹隘的,自私的,反之,真誠地理解對方,才能感受到更多的愛。

這叫什麼?就叫「理解對方,讀懂自己,才能合成輪十五的月亮。」

越分越多的是什麼?的確是愛。

三問:神有無奈的時刻嗎?有。

請聽一個古代的小故事。

河邊有廟,廟內有一尊木頭佛像,佛像邊還有兩個木雕的小鬼。一天,一個挑擔的農夫路過,發現河上無橋,就索性進廟扛起神像,將它架在河上當橋,踩着神像走了過去。不久又有一人路過,突見佛像橫臥河上,就趕緊將神像扶起磕頭,然後將神像扛進廟裡,架妥,放好,擺正,三叩九拜後才畢恭畢敬地離去。見那人走遠了,木雕的小鬼突然問了神像一句: 「大王,您為何不懲罰懲罰那第一個人?」

不料神像哀嘆:「就是罰,我也只能懲罰那第二個。」小鬼驚問:「為什麼?」

神像回答:「第一個根本就不信我,我拿什麼懲罰他?」

啊!原來神非神,神很無奈。

既然如此,新年祈福時,別求神靈!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這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1]

作者簡介

張玉庭,安徽作協會員《讀者》雜誌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