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

國家: 美國

執飛: 28次

簽約日期: 1972年7月26日

失事日期: 2003年2月1日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是美國第一架正式服役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機艙長18米,能裝運36噸重的貨物,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飛機,整個組合裝置重約2000噸,在滑行中它還能向兩側方向作2000公里的機動飛行,以選擇合適的着陸場地。

2003年2月1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時,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得克薩斯州北部上空解體墜毀,7名宇航員全部都遇難。[1]

名字由來

哥倫比亞號的命名由來,是紀念第一艘環繞世界一周航行的美國籍船隻,18世紀帆船哥倫比亞號。

首次飛行

1981年4月12日,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萬人,參觀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射。宇航員翰·楊(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

這架航天飛機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29.5噸。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飛行時間7至30天,航天飛機可重複使用100次。航天飛機集火箭衛星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着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1981年初,經過十年的研製開發,"哥倫比亞"號終於建造成功,它是第一架用於在太空和地面之間往返運送宇航員和設備的航天飛機。它第一次飛行的任務只是測試它的軌道飛行和着陸能力。在太空飛行54小時,環繞地球飛行36周之後航天飛機安全着陸。

在下一架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建成之前,"哥倫比亞"號又進行了四次飛行。

總體性能

"哥倫比亞"號機艙長18米,能裝運36噸重的貨物。航天飛機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飛機,機尾裝有三個主發動機,和一個巨大的推進劑外貯箱,裡面裝着幾百噸重的液氧、液氫燃料。它附在機身腹部,供給航天飛機燃料進入太空軌道;外貯箱兩邊各有一枚固體燃料助推火箭。整個組合裝置重約2000噸。

在返航時,它能藉助於氣動升力的作用,滑行上萬公里的距離,然後在跑道上水平降落。與此同時,在滑行中,它還能向兩側方向作2000公里的機動飛行,以選擇合適的着陸場地。

據宇航局的官員介紹,一架航天飛機可以反覆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載人飛行史上,航天飛機在返航時還未出現過事故。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升空不久後曾發生爆炸,造成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2003年1月16號發射升空的"哥倫比亞"號原定2001年升空,但由於技術故障和航天飛機調配等原因,發射日期一直被推遲到了2003年1月16號。"哥倫比亞"號此次飛行總共搭載了6個國家的學生設計的實驗項目,其中包括中國學生設計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實驗。

失事影響

哥倫比亞號的失事使得航天飛機為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和物資這一主要作用也暫時被擱置,太空和軍事政策智囊團公司的主任約翰-佩克表示航天飛機本來預計的使命並非僅僅是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而這卻成了主要任務,而且用航天飛機給國際空間站運貨成本太高,合計下來每磅貨物的運輸成本高達2萬美元。航天飛機本來的主要任務有三,分別是NASA進行太空科學實驗、發射間諜衛星並為軍方測試設備以及為私營企業提供衛星發射服務。當初NASA計劃每年進行24次航天飛機發射。但是,NASA實際上發射航天飛機的頻率並沒達到預計的目標,而且發射成本較之預想高得多。在這次事故之後,調查人員得出結論認為,每78次發射就有可能出現一次空難。

而且"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爆炸使航天飛機的用途受到壓縮。在"挑戰者"號空難之後,美國軍方重新恢復使用一次性火箭發射衛星。在商業領域,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下令NASA放棄商業衛星發射業務。這意味着航天飛機可以執行的任務大大減少。雖然NASA後來選擇用航天飛機發射自己的科研衛星,而且還為"哈勃望遠鏡"提供太空服務,但是航天飛機在太空中進行各種科研實驗的成本卻格外高昂。NASA如果使用一次性火箭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可以大大節約成本而且更加安全,利用一次性火箭不僅成本低得多而且也可以實現相同的目標。此外,航天飛機系統非常複雜,這註定了航天飛機的發射要冒風險。但是一向以創新為榮的NASA卻並不願意再使用一次性火箭將人送往太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