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蕭紅中學校(初級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錄
哈爾濱市蕭紅中學校(初級中學)
蕭紅中學始建於1924年,是省級一類學校,教育設施全面。蕭紅中學是哈爾濱市發展的縮影,100年的歷史,使學校承載了厚重的文化底蘊。若今天你走到蕭紅中學,就可以感受到傳承和孕育。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哈爾濱市蕭紅中學校
- 外文名稱:Harbin Xiaohong Middle School
- 簡稱:蕭紅中學
- 創辦時間:1924年
- 校訓:崇文尚德,明辨篤行
- 知名校友:蕭紅
- 所屬地區:哈爾濱市郵政街348號
簡介
學校分為校本部、現代小學分校兩個校區,均處哈爾濱市中心繁華地帶,共有47個教學班,2000多名學生。兩個校區實行統一管理。2008年學校通過行業規劃全面改善了辦學條件,如今集學習化、審美化、數字化於一體的現代化學校已達到全省領先水平。理化生實驗室、微機室、心理諮詢室、網絡教室、體育館、校園電視台、閱覽室、技術和綜合實踐專用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活動室、數字課堂等既滿足教育教學需要,也為學生自主、多樣發展構建了良好平台。
學校以打造"文明、書香、開放、活力、魅力的蕭紅"為奮鬥目標,致力於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樹立新課程的人才觀和質量觀,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評價學生,逐步形成了"求真務實、自強弘毅"的校風及"善問慎思、尚勤求精"的學風。領導班子開拓務實,民主治校,提出了"把每個學生都當成人才去培養,實施有差異的教育,讓每一名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好、最快的發展"的辦學思想,致力於教書與育人的結合,致力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致力於完美人格和崇高精神的塑造。努力打造具有蕭紅中學辦學特色,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學校文化,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
打造名師團隊、倡導合作精神,營造研究氛圍,是學校發展建設的永恆主題。高度重視教師的思想政治、職業道德教育及業務培訓工作,實現教師崗位大練兵科學化、制度化、常規化。倡導團隊精神,加強教研組、備課組建設,營造教學研究的氛圍,體現"敬業忠誠、學習研究、勤奮創新、主動負責"的教師職業精神;形成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對事業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教師職業信念。現學校區級以上骨幹教師占一線教師的49%以上,高級教師占33%,其中中青年專家2人、省級骨幹教師8人、市級學科帶頭人10人,獲得中考命題員資格64人,中考審題員7人。教育教學風格迥異的名師團隊發揮着積極的示範引領作用,全體教師精心教書、潛心育人,使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在2009年中考中,蕭紅中學480分以上的同學有3人:其中龐佟佳同學名列南崗區第一名,哈爾濱市第三名;仲崇然同學名列南崗區第三名,哈爾濱市第五名,480分以上的人數在哈爾濱市公辦校排名第一。470分以上人數為21人,占全校畢業生總數的4%。
學校先後榮獲"全國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的研究與實驗"先進學校、十一五規劃"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的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國家重點課題實驗學校、國家級讀書教育活動先進集體、省級"三下鄉"活動先進集體、省級"五四"紅旗團委標兵、市級文明單位、市政府級"德育先進集體"、市首批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訓練達標學校、市教改科研先進集體、市崗位大練兵先進集體、市藝術教育先進集體、市共建共育先進集體標兵、區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各項工作多次在國家、省、市電視台及各大報刊雜誌中報道。花香蝶自來,學校辦學聲譽的擴大,吸引着國內外參觀、學習人員紛至沓來,每年到校參觀人員多達數千人,蕭紅中學在開放辦學中走向教育的至高點。
哈爾濱市蕭紅中學隨着歷史的發展,飽經滄桑,幾易校名,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蕭紅(1927年至1930年間)曾在此就讀,並參加了1928年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修吉敦鐵路的愛國學生運動。這所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它所造就的時代精英遍及國內外,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繁榮富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為突出教育的戰略地位,1992年9月9日學校更名為蕭紅中學。學校萬餘米教學大樓設計新穎,教學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先進、設備齊全,教學手段現代化,在東北乃至全國堪稱一流。 [1]
理念
學校有一支年富力強,團結奮進,勇於開拓的領導班子。他們分工明確,團結協作,堅持原則,民主治校,並不斷加強對學校的科學化管理,並提出"沒有交流,就沒有思路,沒有思路,就沒有出路"、"無常不穩,無特不活"、"學校與教育質量共榮辱,命運與教育質量共存亡,師生與教育質量共得失"等教育理念。
蕭紅中學是一所窗口學校。學校堅持以德育為首,以教學為中心,以教改為方向,以科研為先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優化教育教學環境,遵循規規矩矩辦學,扎紮實實育人的原剛,學校參加了全省創新學習課題實驗,結合本校情況確立了創新子課題,提出"用學生的思維去備課,用學生的頭腦去思考"、"給學生一個迷宮,不給學生一個走廊"、"關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等創新理念,並針對當前新課程改革,開展研究性學習,水平明顯提高,先後榮獲"九五"期間"全國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的研究與實驗"先進學校、"十五"規劃"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的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國家重點課題實驗學校。
所獲榮譽
學校先後榮獲「九五」期間「全國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的研究與實驗」先進學校、「十五」規劃「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的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國家重點課題實驗學校。
校友
蕭紅
蕭紅,1911年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民國時期著名女作家。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並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孫慧熙
在他六歲那年,一次撿廢品的經歷讓他和艾滋病致孤兒童緊緊的連在了一起。照片上的艾滋病孤兒深深觸動了年僅六歲的小慧熙的心靈,此時的他決定為這些艾滋病孤兒做些什麼。
小慧熙拿了222塊錢,因為2和艾是諧音,然後用掛號信把錢郵給了艾滋病孤兒。2005年10月,由社會捐贈建立的艾滋病致孤兒童村——中華紅絲帶家園在河南上蔡開園了。開園不久,紅絲帶家園的小朋友們,收到了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寄來的一份特殊的捐贈——4000多塊錢的全新圖書。和那些為建立紅絲帶家園而捐贈的巨資相比,這份捐助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對這裡的孩子們而言,這份禮物卻有着特殊的意義。因為這位捐贈者正是孫慧熙,一個和他們一樣的小學生。
也許很少有人相信,孫慧熙捐贈給紅絲帶家園的這些圖書所花費的錢全部都是自己撿費品掙來的,他每天放學總要留意路旁是不是有廢品,一塊廢紙殼、一個空礦泉水瓶,這些別人不願意看的東西,在孫慧熙眼裡都成了寶貝。遇到周末的各種展銷會和演出活動,孫慧熙也會儘量去,活動後,他總能滿載而歸。但是一開始,小慧熙的行為卻遭到了鄰居、小朋友甚至是媽媽的的反對。幾次之後,小慧熙的行為就感動了媽媽,從此媽媽開始非常支持慧熙。
2006年春節,孫慧熙用自己撿廢品掙來的錢買了一千多冊新書,和媽媽一起來到了河南省上蔡縣的中華紅絲帶家園,看望這裡的艾滋病孤兒並且和他們一起過年。除了撿廢品,孫慧熙還把過年的零花錢、自己當小記者賺來的稿費都積攢下來,七年來,他一共積攢二萬多元錢,買了2000多冊新書,並全部都捐贈給了艾滋病孤兒。他用勞動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兌現了對父母的承諾,帶給了成人的世界一個諾大的驚奇。 [2]
龐佟佳
2009年中考中取得了優異成績,總分482.3分,名列南崗區第一名、哈爾濱市第三名。曾多次被評為市級、區級文明青少年、三好學生;多次在作文比賽中獲得好成績,曾兩次在生活報上發表習作;2004年、2008年及2009年分別榮獲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省級二等獎和全國三等獎,2008年代表學校參加「2008『哈啤杯』哈爾濱市英語演講比賽」獲得初中組第三名。
蕭紅中學被授予「刊校共建」示範學校
實施刊校共建新舉措,打開協同育人新格局……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中央宣傳部等十三部門關於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14日上午,省委奮鬥雜誌社宣傳聯絡辦公室、「刊校共建」辦公室主任劉雲章等走進哈爾濱市蕭紅中學校,開展了「刊校共建」示範學校授牌儀式,劉國權校長接受授牌。
儀式上,省委奮鬥雜誌社宣傳聯絡辦公室主任劉雲章說,全面貫徹落實上級相關指示精神,省教育廳聯合省委宣傳部、省委奮鬥雜誌社致力把意識形態教育融入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中,充分發揮省委奮鬥雜誌社融媒體矩陣優勢,面向全省中小學校,以「刊校共建」為紐帶,展示基層團隊組織工作經驗,通過以「媒體宣傳共建」「書香校園共建」「思政實踐共建」等為載體,打造線上線下、互通互聯,專家、學者、教師、家長共同參與互動的協同育人新格局。 [3]
協同育人新格局
隨後,哈爾濱市蕭紅中學校校長劉國權接過全省「刊校共建」示範學校授牌並說,刊校共建、家校共育、學生成長是備受關注的思政教育工作,如何具體落實、執行好「刊校共建」的工作是新課題,蕭紅中學將勇擔課題與使命。劉雲章在交流時,提出了對今後哈爾濱市「刊校共建」工作的可操作性建議,並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合作,積極探索共建項目,提高「刊校共建」合作水平,實現刊校共贏發展。
記者從哈爾濱市蕭紅中學校了解到,以此次授牌為契機,作為省「刊校共建」示範學校,蕭紅中學將會切實肩負起使命與責任,按照「刊校共建」實施方案要求,與省委奮鬥雜誌社密切配合,把「刊校共建」示範學校辦出特色,發揮好「刊校共建」示範學校的示範引領作用,為全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提供創新做法與實踐探索,助推形成學校主導、刊社支持、家長參與的「刊校共建」工作新格局。
參考文獻
- ↑ 哈爾濱市蕭紅中學校(初級中學)的信息簡介360百科
- ↑ 哈爾濱市蕭紅中學的校友信息搜狗百科
- ↑ 蕭紅中學被授予「刊校共建」示範學校哈爾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