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詠史下·衛瓘(陳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詠史下·衛瓘(陳普)

作品名稱:詠史下·衛瓘(陳普)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陳普

詠史下·衛瓘(陳普)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1]陳普作品之一。其鑄刻漏壺為世界最早鐘錶之雛形。

陳普(公元1244—1315)生於宋理宗淳祐四年,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歲。居石堂山。入元,隱居教授,從學者數百人。三闢為本省教授,不起。當聘主雲莊書院。晚居莆中,造就益眾。[2]

正文

(一)

此座傾危不信人,此身便合去朝廷。 凌雲莫道非真醉,直到身亡更未醒。

(二)

拓拔枝柯幸少疏,洛陽宮殿已為墟。 休論榮晦師田續,忍讀金墉稽顙書。[3]

簡介

陳普(1244~1315年)字尚德,號懼齋,世稱石堂先生。生於寧德二十都石堂(今屬虎貝鄉文峰村)。家貧,勵志發奮,苦讀不輟。飽覽四書五經,初通儒家經典。

陳普成年後,潛心探研朱熹理學。宋咸淳末,聞會稽韓冀甫倡道浙東,其學以朱熹理學為宗,遂往游其門。經數年刻苦磨礪,終精通經史,學識超群,名聞閩浙。

宋祥興年間(1278~1279年),陳普返回故里。時值宋朝將亡,兵戈四起,生靈塗炭。陳普遂隱居於石堂山,以著述自娛。在此期間,他對鄉梓公益事業十分關注。如時邑內驛路旁缺井,他出資在一都北門外鑿數口八卦井,以資行人渴飲;當時寧德城內火災連年,邑民深受其害,他又獨資在縣治西門外鑿建西湖,「直十二丈,橫二十四丈,方圓七十二丈」,「上建橋,旁置亭」,可防火患,亦可供眺玩,士民無不沾其惠。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陳普以宋遺民自居,誓不仕元。元朝廷曾多次聘他為福建教授,陳普均堅辭不就,銳意振興家鄉教育,在石堂山仁豐寺里設館倡學,招徒課藝。四方學子聞其學識宗風,負笈從游者每年達數百。他治學師承冀甫傳統,力倡朱熹正學,曾告誡門生:「性命、道德、五常、誠敬等字,在四書五經中如斗極列宿之在天,五嶽四瀆之在地,舍此無求,更學何事?」為推廣朱熹學說,普受丞相劉敏中之託,重輯朱熹門人黃干、楊復二人的《喪祭禮》及朱熹的有關著述,分十卷刊行於世。在教學上,陳普力倡理論聯繫實際,治經「不貴文詞」,而「必真知實踐,求無愧於古聖賢」。在其薰陶下,不少門人既精於理學奧義,又能深入社會實際,求取真知灼見。出其門者,如韓信同、楊琬、余載等,皆為當時理學名士。

陳普曾應友人邀請,先後受聘主講於建州(今建甌縣)雲莊書院、建陽鰲峰書院和德興(今江西鏡內)初庵書院。所至之處,學者紛至沓來,不絕於途,名重當時。

元貞三年(1297年)以後,陳普寓居莆田18載。他以精湛的學識陶冶後秀,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理學人才。後人稱「莆中多賢,講學造就,石堂殆為鼻祖」,實非過譽。

陳普生前披覽群書,博聞廣見,多才多藝。除六經外,他還熟諳律呂、天文、地理、算數之學,精於陰陽璣衡之說。曾鑄刻漏壺,玲瓏精巧,應時升降,無纖毫爽,為時人所激賞。當時福建布政司前樵樓之漏壺,即為陳普手建。

延祐二年(1315年),陳普病逝於莆田,歸葬於石堂山。邑人緬懷其興學育才之功績,祀之於鄉賢祠。[4]

主要作品

著有《四書句解鈴鍵》、《學庸指要》、《孟子纂圖》、《周易解》、《尚書補微》、《四書五經講義》、《渾天儀論》、《詠史詩斷》、《字義》等凡數百卷。大多散佚。今存《石堂先生遺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遺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陳普注)。[5]

參考資料

  1. 國學學術發展簡史之五:宋明理學 ,搜狐,2017-11-09
  2. 陳普 作文選網
  3. 「陳普」詩詞全集 詠史下·衛瓘(陳普) 詩詞名句網
  4. 陳普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人物網
  5. 陳普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