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田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和田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東經78°-80°30′,北緯34°22′-38°27′。東傍玉龍喀什河與洛浦縣毗鄰,西臨喀拉喀什河與墨玉縣、皮山縣隔河相望,西南與印度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接壤,東南與西藏自治區相接,北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與阿瓦提接壤。南北長約500千米,東西寬20-150千米不等,總面積41302平方千米。總人口28萬人(2012年)。有維吾爾、漢、回、柯爾克孜、錫伯等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99%。全縣轄2個鎮、10個鄉:巴格其鎮、罕艾日克鎮、英阿瓦提鄉、英艾日克鄉、布扎克鄉、拉依喀鄉、朗如鄉、塔瓦庫勒鄉、伊斯拉木阿瓦提鄉、色格孜庫勒鄉、喀什塔什鄉、吾宗肖鄉。縣政府駐和田市古江巴格街道古江南路6號。

地處喀喇崑崙山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玉龍喀什河與喀拉喀什河之間。地勢自南向北傾斜。大致可分為四個地貌單元:南部高山區、山前起伏帶、中部山前沖積扇平原區、北部沖積沙漠平原。屬暖溫帶乾旱荒漠氣候[1]。四季分明,夏長秋短,春季多風,冬不嚴寒,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12.2℃,年均降水33毫米。是世界三大玉石產地之一,也是世界羊脂玉和仔玉的少量產地之一。315國道穿過縣境。景點有英艾日克水庫、沙漠生態牆、千里葡萄長廊、700年核桃樹王公園、500年無花果王百味仙果園、喀河渠首、王蔚紀念館、改水紀念碑、和田──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工程、地毯一條街等。古蹟有約特干遺址、米力克阿瓦提遺址、布蓋烏依里克、庫瑪爾冊石窟、阿其克古堡、普基古堡、居瑪麻扎古墓群等。

歷史沿革

1913年置和闐縣。曾稱豁旦、五端、忽炭,均系同名異譯。一說源自于闐,于闐系古代尉遲部落名。一說系藏語,意為「玉邑」。一說為印地語「柵欄」、「牲畜圈」,或「碉堡」之意。《大唐西域記》稱瞿薩旦那,系梵語「地乳」之意。1959年將和闐簡化為和田。

和田歷史悠久,漢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兩漢書、《魏書》、《隋書》、《新唐書[2]》、《舊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宋史》、《明史》皆稱于闐。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隸屬安西都護府。置于闐鎮,為安西四鎮之一。地當吐蕃要衝。《新唐書》稱作西山城。北宋屬喀喇汗王朝,南宋屬西遼。元代為察合台阿魯忽的封地,曾設置斡端宣慰使元帥府。明朝復稱于闐。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設和闐辦事大臣,轄額里齊、哈拉哈什、玉瓏哈什、齊爾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州治額里齊(伊里齊),隸喀什噶爾道。1913年改直隸州為和闐縣。1920年置和闐道,和闐縣屬和闐道。1928年屬和闐行政區,1943年屬和闐督察專區。1950年屬和闐專區。1959年和闐縣改名和田縣。1977年後屬和田地區。

1996年,和田縣轄1個鎮、11個鄉:巴格其鎮、吐沙拉鄉、布扎克鄉、拉依喀鄉、朗如鄉、罕艾日克鄉、英阿瓦提鄉、色格孜庫勒鄉、英艾日克鄉、伊斯拉木阿瓦提鄉、塔瓦庫勒鄉、喀什塔什鄉。縣政府駐和田市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田縣常住總人口261498人,其中:巴格其鎮46254人、吐沙拉鄉40394人、罕艾日克鄉35508人、英阿瓦提鄉19208人、英艾日克鄉6611人、布扎克鄉23722人、拉依喀鄉25065人、朗如鄉14912人、塔瓦庫勒鄉21340人、伊斯拉木阿瓦提鄉15012人、色格孜庫勒鄉7961人、喀什塔什鄉5511人。

2003年,和田縣總面積41403.17平方千米,總人口276295人。轄1鎮11鄉:巴格其鎮、吐沙拉鄉、罕艾日克鄉、英阿瓦提鄉、英艾日克鄉、布扎克鄉、拉依喀鄉、郎如鄉、塔瓦庫勒鄉、依斯拉木阿瓦提鄉、色格孜庫勒鄉、喀什塔什鄉。縣政府駐和田市。

2006年,將和田縣吐沙拉鄉劃歸和田市管轄。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田縣常住總人口269941人,其中:巴格其鎮57153人,罕艾日克鄉43751人,英阿瓦提鄉23624人,英艾日克鄉10253人,布扎克鄉27137人,拉依喀鄉29032人,朗如鄉16505人,塔瓦庫勒鄉26983人,伊斯拉木阿瓦提鄉19828人,色格孜庫勒鄉9576人,喀什塔什鄉6099人。

2012年,撤銷罕艾日克鄉,設立罕艾日克鎮(新政函[2012]27號);設立吾宗肖鄉,鄉政府駐塔西力克村(新政函[2012]82號)。調整後,全縣轄2個鎮、10個鄉:巴格其鎮、罕艾日克鎮、英阿瓦提鄉、英艾日克鄉、布扎克鄉、拉依喀鄉、朗如鄉、塔瓦庫勒鄉、伊斯拉木阿瓦提鄉、色格孜庫勒鄉、喀什塔什鄉、吾宗肖鄉。

視頻

和田縣 相關視頻

和田縣宣傳視頻
新疆大美和田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