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孫娃一起「細嚼慢咽」(董鳳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和孫娃一起「細嚼慢咽」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和孫娃一起「細嚼慢咽」》中國當代作家董鳳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和孫娃一起「細嚼慢咽」

各式各樣的小汽車小飛機都堆成了小山,孫娃天天在這一堆小山中體會着現代化的速度。娃兒歸咱這位六零後奶奶管理後,享受着和奶奶一起「細嚼慢咽」的樂趣。

扮一扮商店裡的售貨員。現在大城市的孩子們花錢大都是在手機支付下進行的,在他們的小腦袋瓜里紙質人民幣的概念模糊了,他們很難看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情景了。這讓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為生產隊打豬草,每個清晨太陽還沒露臉兒,孩子們就在田野里挖野菜了,8點不到一背筐野菜就交給生產隊的飼養員了,生產隊的記分員會在小本上給我家記上1個分工,每交完一筐菜,小本子上就增長1個工分,小心思活泛着:這些工分年底頂了口糧的任務後,一定會有一角兩角的人民幣到我手裡,等拿到錢後先去買本小人書。在村裡的前街上有一個小賣部,賣東西的是董家二伯,我記事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兩間房子裡擺放着幾個柜子,柜子裡面有孩子們寫字的作業本子、鉛筆、尺子,櫃檯裡邊放着幾個大罐子,罐子上面放着一個蓋板,蓋板上放着一個勺子,這幾個罐子裡放着鹽,盛着醬油、醋,那時,我家在村里算個富裕戶,因為爸爸在供銷社上班,還是個小領導,每月有工資進家,可是會持家的母親總是精打細算着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子,所以到孩子們手裡的都是上學用的學費,最高興的是拿着家裡的醬油瓶子到小賣部去買醬油,看着二伯一手拿着長臂的大圓勺往大罐子裡一舀,一手拿住我遞過去的醬油瓶,只見滿勺的醬油咕咚咕咚就進了早就「急了眼」的瓶子裡,我墊着一雙小腳丫瞪着大眼睛都看出了神兒,巴不得讓瓶子滿得冒泡,可二伯的勺子從來沒錯過,一雙大手遞過盛好醬油的瓶子,一雙小手隔着櫃檯遞過去兩角錢。那時候孩子們最盼望的是過年,每個孩子可以從母親那裡得到幾個零花錢,到了臘月趕年集時,幾個小夥伴兒一起跑着跳着到幾里地外的集市上去耍一耍,我最愛買的是小人書,當看中一本後討價還價一角錢遞過去,一本想了一年的小人書就摟在懷裡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流淌在童年的記憶里,實實在在地感到了得到一件自己心愛的東西是多麼不容易,童年的幾本小人書伴隨着我近五十年,每當夜晚檯燈下翻看這些小人書時,童年的趣事就會逗得六十歲的自己笑出聲兒來。

搬出家裡的大算盤,拿出壹角、壹元、伍元紙質人民幣,先給娃娃讀一下紙幣上的字,然後講一下紙面上人物是誰。最後進行實操階段,奶奶準備了一筐的糖塊、小汽車、手紙,孫娃來到這個筐里挑,他拿出一輛小汽車「奶奶,我買這輛小汽車」「你先拿出伍元錢吧」奶奶接過五元錢,再把小汽車遞給他,看他毫不猶豫掏錢的樣子,我無聲地笑了,能得到伍元錢在我童年時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才幾十年啊,我們國家經濟騰飛了,在今天物質豐富的年代,他再也不會在小腦袋瓜了琢磨着能不能用肆元錢買到了,奶奶導演的這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遊戲會給他留下印象嗎?

土法炮製玩具。帶孩子到田野里去,讓娃娃享受大自然的樂趣、儲備遠視力,這是我這個農村出來的奶奶天天帶娃必做的功課。春天到了,牽着孫娃拎個小塑料桶,拿把小鏟子,到城鄉結合部的口袋公園裡挖野菜,「這是苦苦菜,奶奶小時候常吃它,吃了祛火」奶奶一邊挖一邊教孩子認識野菜,娃娃小小的手攥住小鏟子,一邊挖一邊喃喃着「苦苦菜,你疼嗎?」春天的花趕趟兒似地開放着,杏花開了桃花來,孫娃總是踮起腳尖兒伸出小手抓住最低的枝條兒聞了杏花再跑着去聞桃花,野菜杏花桃花都成了孩子的玩伴兒。夏天到了,在一叢叢綠綠的草葉間挺起一支支細細地莖杆兒,莖杆上頂着一個象尾巴一樣的「小腦袋」,人稱狗尾巴草,沒有花香的狗尾巴草遍地都是,隨處可見,奶奶和孫娃拔出一根根兒狗尾巴草的莖杆兒,祖孫倆就坐在梧桐樹下開始玩狗尾巴草變小老鼠的遊戲,一會兒手裡的幾支狗尾巴草就變成一隻有耳朵有小腿兒長着綠尾巴的的小老鼠,孫娃把小老鼠請上火車就去趕集了。秋天,車前草結籽了,拿一個小空瓶,和孫娃一起去捋車前草莖稈兒上的小黑籽,嘴唇輕輕一吹籽皮飛走了,手心窪兒里比芝麻粒還小的黑籽們就進了空瓶子,奶奶還不停地和孫娃說着這些小黑籽的利尿等功能。初冬到了,葉子落滿地,撿幾根兒大楊樹葉子,祖孫倆玩拔根兒,撿幾片紅葉子、黃葉子,把它們請到在一頁紙上做成花朵兒,愛寫字的爺爺給題上字,很「精美」地一副作品誕生了。

農曆節日傳統着過。端午節快到了,奶奶給孫娃的衣服上縫個紅剪刀正在咬蜈蚣,再端出泡好的江米拿出已舒展開的粽葉,祖孫倆一起包粽子,到郊野公園去采艾蒿,回來後把艾蒿放在大門上,在和奶奶一起做這些時,聰明的孫娃總是歪着小腦袋瓜兒,忽閃着大眼睛「奶奶,這是為啥呢?」在孫娃一個個為啥里,他的小腦袋瓜里裝進了屈原這位偉大的詩人。

演示做菜的過程。有了孫娃後奶奶做飯的熱情爆棚了,每天早晨都做上五、六個菜,孫娃最愛吃炒土豆絲,四道工序象出場的演員,第一道,洗土豆,第二道削土豆皮......孫娃就象個忠實的小觀眾站在廚房門口看着奶奶手裡的土豆如何變成一盤土豆絲的「奶奶,太好玩了,真香」「大滿意長大了做啥工作」「做炒土豆絲的工作」,忙碌的奶奶頓感輕鬆了許多,拿出兩個松花蛋,去皮後請出一根兒細線來,輕輕地把一個橢圓的蛋切成了大小相等的蓮花瓣兒,「奶奶,你為啥不用刀啊」小傢伙兒還沉浸在切土豆那場戲裡了,拿出刀切,這松花蛋成了一盤子碎瓣兒,孫娃似乎明白了什麼,細線完成了任務,奶奶用水洗淨它晾在一旁,孫娃忽閃着大眼睛「奶奶,為啥不扔了」「奶奶的媽媽說留着下次用」。

就這樣,跨過近一個甲子,奶奶牽着娃娃的手一起「細嚼慢咽」過生活,在「舊日時光」里孩子一天天長大。[1]

作者簡介

董鳳琴,天津市散文研究會會員,出生在一個空氣里飄着棗花兒香的小村莊,有多篇散文獲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