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唐壽隆上元五首·明月升天鏡上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和唐壽隆上元五首·明月升天鏡上台》是北宋詩人胡寅作品之一。

胡寅(1098—1156),宋建州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字明仲,人稱「致堂先生」,為湖湘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胡寅原為理學家胡安國堂侄,後被胡安國收為養子,深得胡氏理學精髓,後跟隨二程高足楊時學習。胡寅於北宋宣和年間中進士甲科,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司門員外郎、起居郎。建炎三年(1129年),面對金人南侵的嚴峻局面,胡寅上書宋高宗,請求糾合義師,起兵北伐,迎請二帝還朝。

因胡寅上書過於切直,得罪了宰相呂頤浩[1],遂被貶為奉祠,主管江州太平觀。紹興四年(1134年),胡寅復召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但因胡寅所撰制詞多誥誡,引得眾人妒忌,後除集賢殿修撰,知嚴州、永州。後胡寅除徽猷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時秦檜擅權當國,胡寅與其不睦已久,遂乞致仕,在湖南衡山一帶治學。但秦檜仍記恨在心,誣陷他與李光譏諷朝政,胡寅獲罪落職,責受果州團練副使,安置於新州。秦檜死後,胡寅才得以復官。紹興二十七年胡寅去世,諡「文忠」。

和唐壽隆上元五首·明月升天鏡上台

敘古千文

胡寅《敘古千文》,僅以千言,簡述先秦至宋代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勾勒出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敘古千文》是代表胡寅理學思想的重要篇章,不能將其單純理解為宋代童蒙讀物。

《敘古千文》長久以來被學界視為訓示兒童所作的童蒙讀物,袁征認為它是「用理學觀點解釋歷史和通過講述歷史宣傳理學的童蒙課本」,楊宇勛認為它是「宋代最早的以理學概念編寫的兒童歷史教材」。

但細讀《敘古千文》,精於用典,語義艱深,並非稚嫩童子可以簡單閱讀的作品。清蔣超伯《南漘楛語》[2]也說,「胡致堂敘古千文,語多費解,如『賊莽竊璽,冠佩豭豜,白水龍翔,榮取青氈』,其意以莽比豭豜,而青氈隱語為舊物也,小兒誦之如何能曉。總之千字文,以周興嗣為第一,次則計魯齋,次則侍其良器,詞采皆有可觀,即卓珂月『膳枇素木,夫男秉杷』,究欠自然之妙」。

可見,《敘古千文》與一般追求「自然之妙」的童蒙讀物並不相同,更接近於一篇代表了胡寅歷史觀、道統觀的史論性文章。

視頻

和唐壽隆上元五首·明月升天鏡上台 相關視頻

十分鐘迅速了解歷史上真正的宋朝(北宋篇)
001中國歷史上最重視文化的朝代——宋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