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村古商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村古商城也叫大街,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山東主幹道濟青高速設有周村出口、309國道繞城而過,素有「旱碼頭」、「金周村」、「絲綢之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並作為山東省「文化歷史與民俗」旅遊區的開發重點,被列入「山東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景區總占地面積為60.5公頃,主要由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街組成,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5萬餘平方米。景區內古蹟眾多,街區縱橫,店鋪林立,建築風格迥異,中西文化合璧,為山東僅有、江北罕見,且至今仍在發揮其商業功能,被中國古建築保護委員會的專家譽為「中國活着的古商業建築博物館群」。[1]

古遺址

古人類生活遺址

皇姑頂遺址在周村東南的20華里的范陽河北岸,愛國遺址在周村西南郊淦河西岸,曾出土較多泥質黑陶片,鬲足,(此處一字見傳真件)片,瓦片,鋪地磚,豆把,石器,紅陶(此處一字見傳真件),罐口沿,鼎足,器蓋,器把,碗,盆,盤,豆,石斧,紡綸,動物骨骼等.該兩處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址,並且延續到秦漢時期.在周村東南20里的商家遺址,曾出土大量紅燒土和陶片,瓦片,花紋磚,骨骼,高柄豆殘片和钁,為商周到漢代時期的遺址。

武強古城

位於今周村城區東北13公里處,屬北郊鎮夯土,磚瓦等建築遺蹟尚存,為南北朝劉宋時期到隋開皇十八年的武強縣縣治,歷時178年其村名固玄莊,即從"故縣"二字演化而來。

土鼓古城

西漢設土鼓縣,縣治在今周村城區西南21公里,因當地盛產土鼓藤而得名.高齊時併入衛國縣.土鼓縣廢后,在故城周圍相繼建立了四個村莊,而以居者姓氏相區別,鄉人過去統稱為古城。

歷史名士

千古孝子董永

董永,西漢千乘人(今淄博市高青縣高苑古城),自幼喪母,與老父相依為命。其父死後,家中一貧如洗,無力安葬,而當時盛行厚葬,老人去世後葬禮越隆重,棺材越貴重,才顯得孝順,否則就會被別人笑話。董永對父親的孝順是出了名的,而此時卻一籌莫展。


無奈之下,他偷偷跑到幾十里外的於陵城裡,在頭髮上插上草標,甘願賣身為奴,換錢來安葬父親。


於陵城外張家莊一位姓傅的富紳聽說此事,感於他的孝舉,主動送他一些銀兩,讓他回家葬父,且不要他任何回報。但董永堅持以給傅家做三年苦工作為報答,否則就不要人家的錢,富紳無奈只得答應了他的請求。


董永體面地將父親安葬入土後,便趕回張家莊給傅家當奴僕。白天外出種地,晚上給主人干粗活,從不偷懶使滑,感動得主人逢人便誇他的孝順和厚道。他的事跡越傳越遠,被朝廷知道後,便作為封建家庭關係的典範推廣,被列入宣傳封建倫理道德的《孝子傳》。後來董永被封了個小官,死後葬在周村城東南方的大埠山上,其墓至今仍保持原樣。


由於封建統治者的宣傳,董永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名人。他的事跡越傳越神,人們又將七仙女的故事附會到他身上,說是由於他的事跡感動了天上的七仙女,便偷偷下凡來跟他結為夫妻,還生了孩子。今天,周村城外的東董家莊、西董家莊據說就是董永的後代居住形成的,原先還有供奉董永的祠堂。董永的故事後來又被改編為民間故事、戲曲、電影等,更使他成為千古歷史名人。

狀元王應統

周村絲市街的北面有一條與它平行的街道,叫狀元新街,原在街的中段路南有一座狀元府,內有狀元樓,它的主人就是周村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王應統。


王應統(1664—1715),字緒光,號敏齋,祖籍山東長山縣,出身書香門第。其曾祖父王重明,曾任明山西沁州同知,祖父王斐,字非木,清順治年間任壽州知州等職。父親王廷揚,康熙二十三年中武舉,但不喜做官,一生隱居於市。王應統高中後,其曾祖、祖父、父親都被賜予榮祿大夫,河北總兵銜。

由於受家庭的影響,王應統自幼熟讀經書,崇尚儒學。受其父親的影響,他從小便喜歡習練武藝,除從父學習外,還四處拜師學藝,早起晚睡,勤學苦練,又注意廣泛涉獵軍事書籍,與長輩研究兵法,軍事知識十分淵博。經過多年努力,終於24歲考中武舉,康熙二十七年進京趕考入闈,經殿試脫穎而出,被皇帝欽點為狀元。初授山西中路利民參將,開始軍 旅生涯。


1696年,新疆貴族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發動叛亂,全國震驚,康熙皇帝親率大軍遠征,點名讓王應統隨同,負責糧草供應。千里遠征,有的部將為了貪圖方便,把糧草賣掉以減輕負擔,打算到目的地再買回。可新疆地廣人稀,根本無處籌糧。唯有王應統不顧別人笑話,一路上老老實實押運糧草前行,不辭辛苦,最後只有他的部隊避免了糧草匱乏之苦。


成功平定叛亂後,王應統以軍功升為山東總河中軍副將。康熙皇帝在出巡時多次接見他。不久,改任神木副將。他經過實地考察,發現神木地理位置雖偏,但土地廣闊,土質良好,於是建議讓部分軍士和老百姓墾荒屯田,獲得了大豐收,保證了邊防的鞏固。後又歷任江南總漕中軍副將,文登副將等。康熙四十一年,皇帝念他清正廉潔,提升他為河北總兵,鎮守懷慶。


王應統為官清正,不善於阿諛逢迎,招致一些貪官污吏的嫉恨,於是千方百計造謠中傷他。皇帝一時失察,竟將他免職下獄。幸虧有人為他辯護,才得以平安無事。


回鄉後,他與家人住在周村的狀元府里,平日除接待親友外,就是練習書法,這條街也因此得名「狀元街」。皇帝後來發現冤枉了王應統,幾次找他進京談話表示慰問,但他對官場已經厭倦,婉言謝絕了皇帝的挽留,仍回家鄉,遊山玩水、吟詩作畫。他病逝後,家人遵照他的吩咐,將遺體掩埋在周村城西象山山麓。

蒲松齡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人,出身農民家庭。

蒲松齡從小聰慧過人,過目成誦,少年時即以文才出名。但在科場上卻連年失利,一直到了71歲才授例成為貢生。為謀生曾一度跑到江蘇,應聘擔任寶應縣知事孫惠的幕僚,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他非常希望依靠個人才學博取功名,好有機會為國家做些大事情,然而命運卻對他十分殘酷,致使一生窮困愁苦,鬱郁不得志。


他33歲時,被長白山南麓王村鎮西鋪村的退職官僚畢際有聘為私塾先生。畢際有是明天啟年間戶部尚書畢自嚴之子,曾官至江南揚州府通州知州,後因事受牽連,罷官回鄉。畢際有回家後,修建了石隱園、綽然堂、佼樊堂等花園和樓閣,廣交天下文人學士名流宿儒,以詩文自娛,一生著有《淄乘征》、《泉史》等書。


蒲松齡來到西鋪,對這個新環境很滿意。儘管也是寄人籬下,但畢際有敬重他的文才,待若上賓。談論學問也十分自由隨便,如同一家人一樣。再者畢家花園很大,清幽雅靜。村北是拔地而起的白雲山峰,巍峨崢嶸如天然屏障。四季之中,山的顏色景致各不相同。南面亦是山巒重疊,有著名的青雲寺等勝景,西有胡山、龍洞等,比之他的家鄉蒲家莊要優美得多。


每逢閒暇日子,蒲松齡與畢際有、畢盛矩父子等人,到白雲峰遊玩,酒後出題為文賦詩,抒發情感無所不言。在這裡他有幸結識了著名的詩壇領袖王士禎,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隨着時間推移,他對長白山下的山水草木,也產生了濃厚的情感。


春暖花開之時,他常與好友唐夢賚等攜酒登長白山,尋陳仲子故跡,吊范仲淹祠,游顧炎武手植之桃林。青山如黛,飛瀑似雲,松濤鶴影伴奇峰怪石,眾人縱情在大自然之中,忘卻了塵世的煩惱和憂愁,拋開名利應酬,高聲呤誦:「青峰不窮彌望盡,白雲無數盪胸來。」 豐富多彩的山川風物,激發了蒲松齡的創作熱情和靈感。他「觀草木之榮衰,昆蟲之變化」,思「萬竅之刁刁,百川之活活」,賦予文章和作品中以宏大的氣魄和豐富的思想內涵,語言生動活潑,在創作中他的思想亦從中得到了陶冶與淨化,故「下筆風起雲湧」,後來終於創作出《聊齋志異》,為後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學遺產。

一代才女王碧瑩

清朝康雍年間,在秀麗的孝水之濱,有一位文才超群的閨秀,她叫王碧瑩。在那個「男人世界」的封建文壇上,王碧瑩以清新之作衝破台閣體的荊棘獨立卓行,故當時就有人把她和李清照比肩而論。


王碧瑩是張坊村人,生長在沒落封建地主家庭中,其從祖父官至太常寺少卿,其母親出身官宦之家,她的兩個舅父都是品詣超群的讀書人。一個是李緒方,字千子,「好詩酒,渾若謫仙」,一個是李東華,「嗜誦讀,精詩文」。碧瑩從小常從東華舅父讀書,每得詩句,便與其舅父推敲切磋,耳濡目染,加上秉賦聰慧,其詩作往往令舅父擊節稱奇,讚嘆「非夙慧不能也!」


對於詩歌創作,王碧瑩有其獨到的見解。她常說,詩不過情景而已。景在天地中,情在我心中,交融而為詩。她有着旺盛的創作熱情,婚後連遭饑荒,家裡一天僅能吃一頓飯,她卻能得詩數首甚至數十首,一切喜怒哀樂、花開葉落、物序變化,都可感而為詩,缺柴斷米的日子並沒有影響她的創作,倒成了呤詩的重要題材。


象她的芳名一樣,王碧瑩的詩清新自然,比喻貼切,以尋常語入詩,明白曉暢,寫景詩猶如一幅村居風景畫,如《寒食》:

芳草青青柳放芽,東風搖曳幾枝花。

宵燈不乞鄰家火,春風如波浸碧紗。

《秋月經過孝濱》寫道:

山光波色盡涵秋,黃葉蕭蕭送客愁。

策馬臨溪方日暮,殘霞明滅水西流。

在這裡作者沒有簡單的直抒胸意,只是巧妙地寫出了特定的畫面,然而一切景語皆情語,山光、水流、黃葉、晚霞,把臨溪策馬的主人公送客之愁緒烘托得淋漓盡致。另一首《寄母舅李公千子》詩中寫道:

遙憐舅氏隔天涯,獨對長庚玩月華。

想得故鄉初雪後,一枝竹外有梅花。

此詩是先情後景,後兩句隱情於景,意境開朗,把懷鄉思親之情又寫深了一層,不難看出作者的神思飛揚。


存留於《山左詩抄》中的幾首詩作,都是寫景懷人之作,似乎是在不經意中偶然而成,但是足見作者琢字鍊句精工絕紗的功底,用典自然,狀物生動形象。無論何類詩作,感情真朴,生活色彩濃厚。絕無無病呻呤之語。《望長白》中寫長白山勢:「飛泉瀑布光如接,疊嶂層霄勢可呼」。使人讀詩如見山,直嘆其美,其險。《問雁》是寫懷念外出未歸的弟弟的,「雁聲秋不斷,阿弟卻無音,千里陽關路,遙遙一片心。」兩組流水對仗嚴整,雖是平常語入詩,雁來人未歸的殷殷掛念之情,躍然紙上。


王碧瑩在當時才名大振,其詩作使那些皓首究經的文人們折服不已,要不然,除孝婦節婦外女人不得入內的族譜怎麼能容下她的傳記呢? 牟山人劉其旋在其傳後大發感慨:天地間原有詩鈍根,人不自解耳。清風明月時時送與巾幗中,能不相負者,惟王碧瑩,李易安是也!很可惜,這位詩才非凡的王碧瑩,命運卻極其悲慘。在貧困中又遇上喪母的打擊,終於一病不起,死時年僅40歲。其自名《東籬集》的詩作,有人為之作序,終因貧困所累,未能付梓。王碧瑩詩作流傳下來的就很少了。

清初名士顧炎武

顧炎武,字寧人,又名絳、亭林,曾自稱蔣山庸,江蘇崑山人。

顧炎武少年時,受到養母嚴格的文化教育和民族氣節教育,培養了個人正直無私的性格和以身許國的理想,一度參加了反宦官權貴鬥爭的復社組織。


清兵攻入中原,養母王氏為抗議清兵入侵憤然自盡。顧炎武遵從母訓,參加了江浙一帶的人民抗清鬥爭。失敗以後,他隱姓埋名遍游華北。他來到山東後,長白山雄偉的氣勢與壯美的風光吸引了他。以後又多次來山中遊玩,每次都流連忘返。


順治四年,他聽到長白山農民起義軍謝遷的隊伍攻入了淄川城。殺了降清後帶頭剃髮的官僚孫之獬後,高興地寫下了《淄川行》一詩。表現了他堅持抗清的決心,也反映了他對長白山地區人民的感情。


45歲後的顧炎武,把長白山當成他定期旅居的地方,並經常到周村城,與山下周村的名士劉孔懷、濟陽的張爾歧、鄒平的馬肅、桓台的徐夜等人結下了不解之緣,詩詞酬答情深誼長。


顧炎武在53歲時,乾脆在長白山西麓鄭公山下買田產住了下來,把這裡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他用詩文讚美長白山千變萬化的自然景色,詳細考證山東地區的歷史文化。他還對長白山地區時起時伏的農民起義抱有深切的同情。他的《刈禾長白山下》一詩,就體現了從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理解和同情農民革命的情感。


在長白山期間,顧炎武身體力行號召人民墾荒種樹,並種植經濟作物來改善貧窮的面貌。在他的努力下,長白山過去不種果樹的情況得到了改變。每至清明時節,山上桃紅梨白,杏林飄香,人入園中誤以為是世外仙境。他對長白山區發展的貢獻,永遠值得後人紀念。

李化熙愛民免稅

在周村有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由於其曾為周村古鎮的商業繁榮做出過巨大貢獻,至今人們對其仍銘記在心,對其事跡津津樂道,他就是李化熙。


李化熙(1593—1669),字五弦,號長白小樵,祖籍山西孟縣。其曾祖父是位仕進無門的歲貢生,在明代的人口東遷中,他帶着全家人來到周村莫家莊落戶,其兒孫輩皆為本本份份的農民,至李化熙才高中進士,從此改變了李家的門風。


李化熙在明末清初兩朝為官,明朝時先後任河州府推官、河間府推官、天津兵備道、四川巡撫、山西巡撫等職。他為官期間,不懼權貴,敢於為民做主,伸張正義,處理了一些大案要案,受到了朝廷的重視。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勢力不斷壯大,崇禎皇帝命令時任山西巡撫的李化熙趕赴榆林三邊,總督三邊西征軍務,率軍圍剿。可等李化熙到達軍中,李自成已率大軍進逼北京,不久明朝即滅亡了。


李化熙只得率軍回到老家周村,駐紮在城內。由於李化熙治軍有方,紀律嚴明,他來之後不僅趕跑了許多散兵游勇,也擋住了李自成和清兵的進擾,使周村成為戰亂之年一方小小的「安土」,四方百姓紛紛湧向周村尋求庇護,商人則趁機大發橫財,周村短時間內迅速膨脹,成為山東首屈一指的商業大城市。

清軍占領全國大部分地區後,李化熙見大勢已去,加上原來許多同僚的勸說,便投降了清朝。先任工部侍郎,後因才能出眾,不斷得到提升重用,一直做到刑部尚書,並加太子太保。


雖然仕途輝煌、生活安逸,但李化熙仍時時感受到滿族統治者對漢人的歧視,於是以老母年事已高為由,毅然辭官回到周村。由於李化熙的特殊地位,許多地方官吏非常敬重他。李化熙回鄉後親自出馬,利用自己的威望,整治周村市場秩序,打擊地痞流氓和貪官污吏的欺行霸市,還多次去找山東督撫,免去了周村1500項的所謂荒地糧,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他還自己負擔了周村市場的全部市稅,宣布周村為免稅城市,周村有名的「今日無稅」碑即指此事。


全國各地的商人紛紛前來,一時大街上商號達數百家,絲市街、綢市街、銀子市、棉花市等主要街道商貿活動十分繁榮,周村商民對他威恩戴德。他去世後,周村商民為他重建了規模很大的祠堂,確定每年九月初九為全市商民公祭李大司寇的日子,屆時唱三天大戲,並掛出李化熙的畫像,供人瞻拜,成為周村一個隆重的節日。

名士畢自嚴

畢自嚴(1569—1638),字景曾,號白陽.王村鎮西鋪村人.萬曆二十年進士,初授松江府推官.歷任刑部主事,工部郎中,淮徐道參議,洮岷兵備參政,山西參議,山西副使,右布政使,陝西參政,太僕寺卿等職.天啟元年以右僉都御使身份去天津修建海防,統率水陸軍十餘萬人,並平定白蓮教起義。天啟六年,就任南京戶部尚書,因對魏忠賢不滿,託病辭官回鄉。


崇禎改元後,任戶部尚書。當時財政支大於入,軍餉匱乏,畢自嚴兩次上陳二十四事,增收節支,崇禎全部批准執行。但是當時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增收稅賦敷充軍餉,使百姓日益窮苦,畢自嚴又受到總理太監和權相的制肘,他連上十幾次辭呈,均未獲准。後皇帝聽信讒言將其下獄,群臣上疏議救,畢自嚴被免職還鄉。著有多部著述行世。

歷史事件

乾隆賜名

乾隆年間,周村元宵節掛燈極盛,乾隆皇帝駕臨觀賞,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周村開埠

1904年,袁世凱在直隸總督任上與山東巡撫周馥一起上書清政府,奏請「在於濟南城外自開通商口岸」。同時,說明「省城迤東之濰縣及長山縣所屬之周村,皆為商賈薈萃之區」,「擬將濰縣、周村一併開作商埠」。1904年5月19日(清光緒三十年四月初五)周村正式被清政府批准開闢為商埠,地點是從周村東門至舊火車站,第一批工程占地一千畝。

山東護國軍政府在周村成立

1915年春,孫中山領導下的中華革命黨在膠東組織民軍,舉行武裝起義,討伐袁世凱。同年7月,任命吳大洲為中華革命黨山東司令長官,薄子明為岱南司令。1916年5月4日,吳大洲、薄子明率部二百餘人順利攻占周村。次日,吳大洲,薄子明通電全國,宣布成立山東護國軍政府,山東獨立。


吳大洲為軍政府都督,薄子明為護國軍總司令,向全國發出《山東護國軍討袁之露布》吳,薄在周村迅速擴軍籌餉,很快擴充為6個團兩個獨立營。半月之內,攻占了淄川、桓台、鄒平縣知事,警佐主動投誠6月4日,襲擊濟南將軍府,山東督軍靳雲鵬逃跑,護國軍占領濟南,數日後又攻占博山,影響全國。

曲二瘋子打稅官

1923年,省府下令開徵產銷新稅,商家鋪號家家增稅,連肩挑貿易地攤小販也一律繳納。周村城鄉怨聲載道。"曲二瘋子"(曲漢東)率領眾人衝進觀海門裡的稅務局,砸了虎頭牌,稅官們越牆逃走,黃稅官被百姓們拳打腳踢,當場斃命。山東省政府下令嚴懲周村商會,鄉紳們推舉明篤臣出面斡旋,以重金賄賂當局,找一犯人代替伏法了事。

景區

周村古商城歷經數百年風雨至今仍保留完好,街區縱橫,店鋪林立,建築風格迥異,


被中國古建築保護委員會的專家譽為「中國活着的古商業建築博物館群」,具有很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周村古商城由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綢市街等古商業街區組成,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優秀歷史建築、省重點旅遊開發項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作為中國古商業文化的優秀代表,古商城至今仍保持着古樸的明清原貌和歷史本色。經多年搶救性恢復和保護性開發,目前已形成了千佛寺廟群、三益堂印刷展館、謙祥益、瑞蚨祥、民俗展覽館、英美煙草公司展覽館、今日無稅碑、狀元府、票號展覽館、楊家大院、大染坊、魁星閣廟群以及這裡的特色小吃周村燒餅。


淄博藝術博物館等10多處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景點。周村古商城是以國家級歷史文化古街、魯商文化發源地、影視拍攝基地為主的三大品牌。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攝製的記錄片《周村尋古》,以情景再現的方式再現了周村古商城發展歷程。著名電視劇《旱碼頭》、《大染坊》、《闖關東》及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活着》均以此為主要拍攝基地。


古商業城南有山東討袁護國軍司令部舊址及魁星閣廟宇,北有明教寺、千佛閣、匯龍橋,是周村自然人文的集匯所在。古商業城的主要街道又叫大街,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條商業街,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約公元 1410 年),明崇禎九年(公元 1636 年),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雛形。它南起絲市街、銀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門,長約兩華里(約1000m),北極閣攔腰橫跨中間,把大街分為南北兩段,現狀保留的基本為南段,全長400米。


至清朝後期,章丘舊軍孟氏「八大祥號」先後來這裡營業經商,遠近富商巨賈競相雲集,大街逐漸成為布行、雜貨行聚集經營的商業貿易中心。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周村闢為商埠後,商業貿易範圍進一步擴大,近如青島、濟南,遠至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的商號,都與這裡發生了頻繁的生意聯繫,大街商業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諺云:「大街不大,日進斗金。

景區景點

千佛寺廟群

在大街北首濯河東岸,其主體建築千佛閣始建於唐朝,為二層磚樓,硫璃彩瓦,斗拱飛檐,四角懸有風鈴,磚刻八個大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內供釋迦牟尼三身佛,橫三世佛。另設有三義殿,供祀劉備、張飛等。

絲市街

形成於明朝初年,為蠶絲市場。全長300米左右,明清時期,方圓數百里為桑蠶生產基地,有桑樹數十萬餘株,蠶繭生絲的交易中心就是周村,當年這裡有十幾家絲店。河南,山西,河北甚至日本,俄羅斯的客人薈集於此,因此取名絲市街。

銀子市

銀子市街北起絲市街,南至魁星閣,兩側皆為磚砌樓房.形成於清朝前期,為商業金融市場.全國著名的大德通,大德恆,大德川,三晉元等都在此設有分號,錢如流水,匯通天下,最興盛時有錢莊票號128家之多。

炳靈公廟

炳靈公廟位於王村東門裡,始建於明代以前,明清兩代都曾重修。原有主殿五間,東西廊各四間,奉祀岱嶽儲君炳靈公,另有十八羅漢,七十二地煞為配祀。傳說明朝戶部尚書畢自嚴四川平亂時,得到炳靈公暗中相助,平亂得勝畢自嚴回鄉後為謝神恩,捐資重修廟宇,為炳靈公重塑金身今西祀殿和三官閣尚存。

董公祠

又名孝仙祠,位於周村東郊的董永山上,始建於明代以前,前院供祀玉皇大帝及太白金星諸神,王母娘娘,觀音菩薩,後院正殿供祀漢代孝子董永,上懸「人間楷模」匾額,兩側為土地神殿和送子娘娘殿,並有一頭耕牛塑像,西北角為織女閣,織女手持金梭,膝前有一對兒女依偎,據《長山縣誌》記載,董公祠周圍數里之內,冬不降霜,夏不落雹,為一異象。廟北十字路口有一古槐,樹下立「槐蔭碑」明中期董公祠內設槐蔭書院,當地的四位進士劉一相,曲遷喬,韓取善,韓萃善曾同時在此讀書,後出仕為官後同時返鄉拜謁孝仙,各賦詩一首明志抒情鄉人將詩作勒石立於祠內,人稱「四進士碑」。

石隱園

在萬卷樓西北側,是畢府的花園,當年這裡濃蔭蔽地,流水淙淙,奇石林立,玄象,靈壁,魁星,月窟,菡蒿,鳳翔,垂雲,太僕,秋鷹,峨豸各具神態,號稱「十友」,因而取名石隱園,蒲松齡設帳畢府時,每年夏天都設榻於此,吟詩論鬼,談狐講妖,構思了許多精彩篇章,今遺蹟尚存。

尚書府

尚書府位於王村鎮西鋪村,系明末戶部尚書畢自嚴故居的一部份.康熙中期,薄松齡曾在此設帳教書30餘載,71歲時才撤帳還鄉。在這裡寫下了文學巨著—《聊齋志異》。


尚書府始建於明末,現有府第面積約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房屋百餘間,為三進院落。前院正房為「綽然堂」,匾額為畢自嚴所題。三間正房為當年蒲松齡教書,著書和住宿的地方。中院北面為「振衣閣」,是當年畢府存放官服的地方,振衣閣前有一株「蝴蝶松」,枝丫平伸,樹冠如傘,宛若一隻振須展翅的蝴蝶。後院正面為萬卷樓,三層樓房,是當年畢家的藏書樓。

其他信息

周村古商城景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周村自古就是商業文化重鎮,積澱了濃厚的古商埠文化和北方民俗文化,素有「天下第一村」、「金周村」等美譽。周村古商城內古街縱橫,商埠林立,文物眾多,被中國古建委員會專家譽為「中國活着的古商業建築博物館群」,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三條古街組成景區的主體部分,大染房、絲綢博物館、民俗展覽館、狀元府、淄博藝術博物館、楊家大院、三益堂書局、千佛寺、魁星閣、今日無稅碑等景點更是給景區景上添花。


周村古商城是周村區政府從2001年開始進行保護性開發,2004年景區對外開放,由政府成立的全資國有公司負責景區的運營管理。由於體制、人才等多種原因,景區經營一直沒有起色。兩年前提起周村古商城,連許多淄博本地人都不知道。針對這一問題,周村區政府和旅遊局決定聘請專門機構來提升景區的經營和管理水平。經過多方考察調研,周村區政府最終選擇了和北京巔峰國智旅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作,並於2006年12月份簽訂了合作協議,由北京巔峰國智旅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全面接管景區的經營管理工作。

2007年元月4日,北京巔峰國智旅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外派團隊進駐周村古商城,正式接管景區經營管理工作,同時派出專家隊伍對景區經營管理及客源市場進行深入調研和評估。找問題,找市場,找辦法。

定好長遠目標,從眼前着手;

打開區域市場,從周邊着手;

提升服務質量,從細節着手;

通過對景區重新包裝,打造古商城品牌;

通過增加景區參與性項目和舉辦活動,活化古商城氛圍;

通過報紙、網絡和電視等多種媒體宣傳,擴大古商城影響;

通過組建營銷網絡和打通銷售渠道,提升古商城人氣;

通過完善制度、規範流程和全員培訓,提高古商城服務質量;

通過開發旅遊紀念品和引進老字號品牌,增強古商城盈利能力。

在當地政府和旅遊局的全力配合和北京巔峰國智旅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有力支持下,通過景區經營班子的科學經營管理和全體員工的辛勤勞動,使周村古商城天天有變化,月月有活動,一年見成效,兩年大變樣。正如中國旅遊報2007年12月26日報道的:「築巢引智」激活了「周村古商城」。[2]

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