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畫出人行橫道線,在繁華路口的馬路中間設安全島等,就是周總理提出來的,都是為了保證行人的安全

原文

  周恩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瀋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鬥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台,指着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着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柜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意思是說,有志氣的青年,都要向周恩來學習啊!

  同學們,你們現在是學生,你們有什麼樣的志向啊!我想,我們應該向敬愛的周總理學習,從小立志。立志就是樹立一個崇高的人生目標,然後,為實現這個目標堅持不懈,奮鬥不止,為人民,為國家做出貢獻,這樣一生才有意義。

  周恩來小小的年齡,為什麼能有這樣偉大的志向呢?俗話說,從小看大。周恩來小的時候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在後來的學習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漸敗落,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時社會的黑暗。他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不斷地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華騰飛,下面,我講幾個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省北部的淮安縣。這裡位於淮河和宋杭大運河交匯的地方,是一片水草豐盛的草原。

  周恩來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紹興人,後來在淮安縣當師爺,到晚年才撈到一個知縣的職位,但前任知縣有後台,遲遲不離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業就逐漸衰落。

  周殿魁有4個兒子,周貽庚、周貽能、周貽奎、周貽(),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貽庚一直在瀋陽做小職員,他的父親也在外面做事,掙錢都不多。老三周貽奎長期有病,老四周貽(),是周恩來的養父,二十幾歲去世。

  周恩來有3位母親:生母萬氏,萬冬兒;養母陳氏,乳母蔣江氏。3位母親對他都很好,對他都有重要的影響。生母萬氏教給他處事,養母給了他啟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萬氏,萬冬兒,是淮陰縣一家大戶的女兒。周恩來的外祖父萬青選是淮陰縣知縣,但在周恩來出生後不久就病逝了。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從小跟着外祖父經常出入於官府大戶,見過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撐門戶,善理家財。周家逆運敗落,但終究是有名望之家,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迎來送行,求人辦事,萬氏都辦得井井有條,體體面面。生母萬氏處理這些應酬時,總把周恩來帶在身邊,使他增長了許多見識。後來,周恩來身為總理,日理萬機,是深受全國人民愛戴的大管家。這裡面有生母萬氏的薰陶。養母陳氏知書達理,是周恩來的啟蒙老師,對周恩來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從小陳氏教他念書識字,5歲就學兒歌和唐宋詩詞,萬氏還給他講竇娥冤、西廂記、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周恩來對養母的感情甚至超過生母,他稱養母為娘,稱生母為乾媽。養母陳氏去世後,周恩來寫過一篇《念娘文》,滿懷深情地說道: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慈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繼承過來的。周恩來從乳母那裡學習了家事,讓她了解了農民的生活。蔣媽媽是個粗人,但是她講的話周恩來很愛聽。她給周恩來講了許多家事,告訴周恩來從播種稻種到舂大米要經過多少道工序;瓜是怎麼用瓜籽種出來的;為什麼有的人不走路,總是讓人用黃包車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來還按蔣媽媽說的把一把瓜籽種在花壇里,天天澆水,就是長不出苗來。周恩來去問蔣媽媽是怎麼回事,原來,要到春天種才行,冬天怎麼能種呢?第二年春天,周恩來又將瓜籽種下,果然出苗了,還結出了幾個大南瓜,周恩來高興得很。後來,周恩來回憶說:我的媽媽把我帶到大運河她自己的家裡,我從那裡了解到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來在天津讀書時,蔣媽媽不顧行路艱難,還去看望她。周恩來高興極了,陪蔣媽媽在天津到處去看看,臨走時送她一個搪瓷碗,請她保重身體!

  1907年,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養母陳氏也患肺結核病逝。那時,周恩來剛滿10歲,父親又遠在他鄉,不得不像成年人擔起家庭的重擔。他含着眼淚葬送了兩位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周家本來經濟狀況就不好,加上給兩位母親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錢,周恩來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把家裡值點錢的東西都當了出去換錢維持生活。東西當淨了,又硬着頭皮向親戚借錢。可有的親友在周家興旺時常登門拜訪,如今周家敗落了,卻沒有一個人幫忙,世態之炎涼使周恩來很有感觸,真是貧居鬧市無人向,富在深山有遠親。

  周恩來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園改成了菜園,種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當時他還很小,沒有鋤頭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長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糧。人民間的貧富之分,使周恩來認識到是社會黑暗造成的,從此,萌發了反封建的意識。

  周恩來12歲那年,大伯周貽庚托堂伯周貽謙把他帶到了瀋陽。大伯父一直單身在瀋陽,大伯母遠在天津,周恩來來到瀋陽,大伯父非常高興。他喜歡喝紹興黃酒,常常讓侄兒陪他喝幾盅。

  周恩來來到瀋陽是夏天 ,可是這裡與家鄉的景色大不一樣,看不到美麗的岸柳,看不到無垠的綠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來,大伯父要讓他在瀋陽讀書,但是學校在修道,先讓他去堂伯父那兒的銀崗書院讀了半年,然後進了瀋陽的東關模範學校,一學3年。

  東關模範學校是一所新學堂,開設的課程不少,有修身、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圖畫、歌唱、體操等幾門課,既學經書,又學西方的哲學,周恩來喜歡。學校里有錢人家子弟多,周恩來雖然家境不好,但學習非常刻苦努力,經常名列前茅,可以說是德才兼備,德智體全面發展,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他。

  在東關模範學校的3年,周恩來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學到了很多知識。他上課專心聽講,遵守紀律,課後認真按時完成作業,進步很快,各門功課成績都不錯,特別是作文、書法和英文,每學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經常受到老師表揚,讓全班同學傳閱,有的作文,比如他寫的《奉天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穎,論述精闢,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思想,因而轟動了全校,並在全省舉辦的教育成績展覽會上展示,還收入《學校國文成績》一書。有一位歷史教師高戈吾,發現周恩來聰明、勤奮、愛國、求上進,非常喜歡他,經常借給他一些反映歷史上熱心變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着作。周恩來先後閱讀了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和鄒容的《革命軍》等着作。他還在課外讀了《離騷》、《史記》、《漢書》等歷史文學者作,他特別讚賞《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周恩來得到許多教師的讚賞,如國文老師在他的作文上批語: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學不如此,不足以言學,學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學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還感慨地說:我教了幾十年書,從未見過這樣好的學生,為這樣的學生,就是嘔心瀝血也心甘情願。

  在學校里,周恩來生活非常儉樸,每天,他就帶兩個火燒上學,穿着十分樸素,夏天總是穿一件白長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單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蘭大褂。但是,他對別人非常關心。有一次,周恩來去打開水,看到燒火的校工吳老頭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餵藥,而且,還掏出自己僅有的8個銅元說:您用它買點藥吧!吳老頭知道周恩來非常節約,連買書的錢都是從嘴上省出來的,就說:孩子,你來看我,我就很高興了,你的生活也不寬裕,我怎麼忍心收你的錢呢!周恩來誠摯地說:大爺,你別客氣了。你快點治好病,讓大家喝上您燒的開水是最要緊的啊!吳老頭緊緊握住周恩來的手,老淚縱橫。

  周恩來在東關模範學校期間,還非常注意鍛煉身體。一開始他從淮安到瀋陽很不適應。冬天,那裡是冰天雪地,北風呼嘯。別的同學在外面玩得非常高興,可是他卻寧在火爐旁,他想,如果沒有好的身體,振興中華豈不是一句空話。於是,他下決心好好鍛煉身體。

  他每天早上從家跑到學校,下午放學再從學校跑回家,從不間斷。當時,都是土路,無風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像刀割一樣,吹得喘不上氣來。他還積極參加體育課,踢球,打拳,做體操,還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歡的運動是踢熊頭。這種運動和踢足球差不多,但當時條件差,連球門都沒有。在球場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們這個班輸了一個球,有的同學垂頭喪氣,周恩來說:沒關係,咱踢球不是為了贏幾個球啊!那個同學不理解:那是為什麼啊?周恩來說:我們踢球,最主要的是練好身體報效中華啊!只要能煅練好身體,輸幾個球算得了什麼!

  在東關模範學校學習期間,有一件事對周恩來影響很大。

  周恩來一個叫何殿禎的同學家在瀋陽郊區的魏家樓子,這個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的戰場。 1911年暑假,何殿禎邀請周恩來到他家過暑假,周恩來本來想利用暑假多看些書,經過一番考慮,周恩來還是去了魏家樓子,而且連續3個暑假都是在那兒度過的。魏家樓子在瀋陽郊區,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當年日俄戰爭的戰場。魏家樓子村後的山上還有俄國人立下的石碑,村東頭的煙龍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殘垣斷壁上還可以依稀看到當年激戰的累累彈痕。

  何殿禎的爺爺是一位富有正義感,憂國憂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歡周恩來這個愛讀書的孩子。這位老先生還帶着孫子陪周恩來去了煙龍山,講述了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風雨雨,尤其是日俄戰爭帶來的苦難。日俄戰爭的悲慘情景使周恩來震驚。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寧靜的村子裡突然傳來了聲聲狗叫和陣陣槍聲。日本兵和俄國兵在這裡打起來了。日軍在煙龍山設了指揮部,村裡的房子被俄國兵放火燒了,鄉親們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親被俄國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蘿蔔窖里也沒能倖免,被槍殺了。何老先生做夢也盼着祖國強大,滿懷熱望地對周恩來說!今天我老了,要說有什麼願望,就是希望你們將來使國家強大起來!何老先生還和周恩來對對子,他說了上句:不為列強之奴僕。周恩來想了想對了下句:誓做中華的主人。何老先生聽了高興地說:好!好!絕好!何老先生從周恩來身上看到了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來也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激發了為中華崛起而學習的熱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華騰飛而努力奮鬥!,偉人周恩來從小就立下了這鴻鵠之志。

  鞠躬盡瘁全心為人民

  同學們可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特別時行戴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像章越來越大,越來越精緻,到現在我也還保存着兩毛巾毛主席像章。這充分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毛主席的愛戴之情。

  敬愛的周總理胸前也戴了一枚毛主席像章,但是他戴的不是當流行的圓形毛主席像章,而是一種長條形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章。這枚紀念章上,1/3的地方是毛主席頭像,2/3的地方是毛主席書寫的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有一回,周總理去廣州,賓館裡的女服務員膽子挺大,要跟周總理換像章。那時候,如果能得一枚好像章,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收穫。周總理笑着說:你喜歡我戴的這枚,好啊,那就送給你。一聽這話,姑娘趕緊自己動手摘下了周總理戴的像章,又把自己戴的那枚毛主席頭像紀念章給周總理別在胸前。到了晚上,周總理又把那枚毛主席頭像紀念章摘下來,仍然換了一枚為人民服務紀念章戴在胸前,這枚毛主席為人民服務紀念章一直戴到他去世。

  這雖然是一件小事,可是,充分體現了敬愛的周總理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鞠躬盡瘁全心為人民,是敬愛的周總理偉大一生的光輝寫照。這裡,講幾個周總理生前把自己置身於人民當中,與人民同甘共苦,時刻關心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吃穿冷暖,把全部的愛獻給人民群眾的故事。

  和老百姓一起坐公共汽車

  1954的冬天,周總理聽說北京的公共汽車很擁擠,老百姓坐車很困難。一天下午五點多鐘,正是人們下班的時候,周總理對秘書和衛士說:群眾反映現在坐公共汽車很擁擠,等車要一兩個小時,現在咱們去了解一下情況,你們不要通告保衛部門。

  周總理一行三人來到北京圖書館附近的汽車站,人確實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車,周總理才最後上去。車裡人很多,已經沒有座位,周總理往車裡走了走,抓住吊環,汽車開動了。一開始,人們都沒有注意。過了幾分鐘,一位乘客發現了總理:哎呀!這不是周總理嗎?頓時,車裡沸騰起來,許多人站起來給總理讓座,不少人往他身邊擠,有的人還把手伸過來要和總理握手。秘書和衛士都非常着急,怕把總理擠倒。周總理揮着手大聲說:請坐,請坐,別擠!這時,一位乘客擠過來,握着總理的手激動地說:總理,你那麼忙,怎麼還來坐公共汽車?周總理笑着說:我也來體驗一下你們的生活嗎!有的乘客非要讓總理坐下,總理堅決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親切地說着話。總理向他們在哪兒工作,住在哪裡,生活怎樣,每天上下班坐車要多少時間。車走了幾站以後,秘書和衛士勸總理下車,說:情況也就是這樣了,咱們趕緊回去吧!總理還堅持坐下去,下了車以後,總理又上了無軌電車,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個北京城。

  情況搞清楚了,總理很快召集有關部門同志負責研究解決交通擁擠的辦法。他還提出許多可行的具體建議。比如,畫出人行橫道線,在繁華路口的馬路中間設安全島等,就是周總理提出來的,都是為了保證行人的安全。[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