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勤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勤之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27年11月23日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周勤之,男,1927年11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中國工程院院士[1],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專家[2],是中國靜壓軸承開創人之一,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機床廠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 上海市機械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3]

1950年周勤之畢業於中華工商專科學校。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勤之組織指導研發的精密分度技術、接長絲杆技術、雙薄膜反饋雙邊隨動閥、磁分度技術、平面智能研磨技術等分別達世界先進水平和領先地位 。

人物簡介

1927年周勤之出生於上海一個資產階級的家庭。四歲時因戰亂母親去世,父親 離家出走。他就成了孤兒,後被送往鄉下親戚家,直到八歲時被祖母接回上海。當時祖母家雖家道殷實,但對他要求十分嚴厲。除白天讀書外,晚上還要到一前清舉人家讀 《論語》、 《孟子》;寒暑假也不讓他休息,要他到自家開的工廠當 學徒,學金工。每月零花錢只給兩角小洋。祖母對他說:一般開工廠的,往往老一輩艱苦奮鬥,第二代 坐享其成,第三代一敗塗地。我之所以要這樣嚴厲,是不想讓你做 敗家子。

「八·一三」上海抗戰開始後,周勤之一家被迫從南市遷到 租界。自家的工廠被 日本人燒光,之後生活堪憂。年幼的周勤之目睹侵華日軍給國人帶來的災難,感到人生無常,前途渺茫。這時他感到唯一能使自己 解脫的方式就是讀書,拚命地讀書。當時他受「工業救國」思想的影響,認為機械製造是救國的必由之路。初三時他除了白天上學外,晚上還在夜校讀 機械工程,為縮短學習過程,他儘可能地 跳級,高中未畢業就跳入 聖約翰大學讀醫科。他認為醫科可「 濟世救人」,但晚上仍堅持學習 機械工程。但好景不長,後因祖母病逝,工廠關閉,連生計都難以維持,只能輟學在家。

抗戰勝利後,周勤之的舅父將工廠恢復生產。但他本人要求繼續就學的願望未得允許,他只能按舅父的願望在工廠打工,工作集設計、工藝、金工、配料、進料、送貨於一身。而每月舅父發給他的津貼只有工人的一半,他就把這微薄的津貼大部分用於買書。後來周勤之想離開自家企業到社會上謀職。往往是面試合格,只因沒有正規 學歷文憑而被拒之門外。而繼續上正規學校又沒有條件,他只能靠自學。周勤之說:「當時我什麼都讀,真可謂『亂』讀書,數理、外文、無線電都讀,幾乎把上海所有夜校的課程都讀遍了。」後交大 葉蘊理教授可憐周的遭遇,答應無償幫他補習數學和物理,並鼓勵他說:「古今中外科學家,有不少大學沒有畢業一樣地做出成績。只要你勤奮學習,持之以恆,將來也可以做出成績。」葉蘊理的一席話,「重新點燃了我那時幾乎熄滅的希望之火。」之後,他又讀了 中華工商專科學校夜校,獲得一張當時舊政府唯一承認的相當於大專的畢業文憑。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勤之
圖為周勤之(右)在浙江雙鳥數碼機床有限公司考察

工作歷程

解放初期,周勤之去 虬江機器廠(上海 機床廠前身)應聘。時任總工程師的 雷天覺面試後,未查看學歷文憑就當即錄用。周勤之甚感驚奇,雷天覺說:「文憑有何用,主要看你今後的工作表現,這才是真正的才能。」雷天覺的話使周勤之感到莫大的 鼓舞。

進廠後,周勤之被安排在工具車間做研磨工,任務是掌握研磨工藝,開發精密加工,培養精加工工人。雷天覺對周勤之說:「一個真正的技術人員沒有理論是盲目的,沒有實踐也只能空談。在 新中國要做一個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為此,雷天覺為廠里的技術人員指定不少的專業書籍,並指定閱後要寫體會向他匯報。由於他的刻苦鑽研,他對精密加工及測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立志為祖國的 精密機床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上世紀50年代,國家組織了以 鄒家華為團長的一行三人的精密機床考察團去西歐考察。那時 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行技術封鎖,設置了重重障礙。當時參觀工廠時是白天認真學,不記筆記,強化記憶,晚上回到住地把考察的內容回憶記錄下來,幾乎每天搞到凌晨才能休息。周勤之在 瑞士工廠考察時,見識了當時只有 瑞士掌握的「 鏡面磨削」技術。他琢磨出此技術是由機床、 砂輪、磨削工藝三大要素組成。特製的砂輪中國當時沒有,於是他傾其考察半年領到的共計200元人民幣的零花津貼,購買了2個砂輪帶回國。回廠後,立即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攻關,終於攻克了鏡面磨削技術,在 上海機床廠誕生了中國第一台鏡面 磨床。

上海機床廠開發 磨齒機雖有悠久的歷史,但由於 磨齒工藝成本高,難以推廣。60年代初,周勤之就組織人員試圖開發一種「沒有齒輪的齒輪磨床」來解決此問題。試驗工作初戰告捷,只待設計試製原型機床。但 「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周勤之受到「批鬥」,被迫中止該機的試製。直到80年代,才將電子掛輪 蝸杆砂輪磨齒機試製成功。當時只有瑞士與中國有此機床,此機推廣後,價格只有進口的五分之一,為國家節省巨額外匯。

愛國情懷

周勤之一家八口曾長期居住在十幾個平方米的小間裡,生活條件較艱苦。八十年代美國一大企業以高薪聘請他去美國工作。他沒有動心,說:「我是一個在侵略者炸彈和外國人的冷眼中走過來的人,對自己的祖國有一種難以割捨的依戀」。在談到對金錢的看法時,周勤之說:我是這麼想的,要生活好起來,要大家都好起來才有意思。一個人好起來,大家都不好,那不行。周勤之還說:我去過很多國家,我深切地感到我們國家在技術上不如人家,生活水平也不如人家,還有一點是人家看不起中國人,這個感受很強烈。所以,我們大家要努力工作,使我們國家能富強起來,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作為中國人就很自豪。

科研成就

周勤之是靜壓軸承開創人之一,新開發的動靜壓軸承在高精度外圓磨床用卡盤夾磨工作圓度<0.08微米,為當代國際最高水平。吸收國外技術試驗開發鏡面磨削外圓磨床開創我國鏡面磨削先河。直接參與並組織指導研究開發的精密分度技術、接長絲杆技術、雙薄膜反饋雙邊隨動閥、磁分度技術、電子全閉環磨齒機、平面智能研磨等技術,為精密機床的開發打下基礎。

獲得榮譽

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政府,1954年

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政府,1955年

全國先進工作者,第一機械工業部,1956年

第一屆全國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國務院,1956年

開發的電子掛輪蝸杆砂輪磨齒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4]

金剛滾輪修正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5]

差動式干涉比對儀(高精度微位移干涉儀),獲上海市發明一等獎(國家發明三等獎)

視頻

東華大學周勤之教授——一個沒有正規學歷的院士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