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光關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周光關係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周光關係(英文名:period-luminosity relation)指造父變星具有的光變周期和絕對星等之間的關係。概括的說,就是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越長,其光度越大。

1912年,哈佛大學天文台的勒維特觀測了小麥哲倫雲中的25顆造父變星,發現,它們的光變周期越長,視星等越大。由於小麥哲倫雲離我們足夠遙遠,恆星又非常密集,其中每顆恆星到地球的距離都可以看作是近似相同的。因此勒維特發現的光變周期與視星等的關係可以視為是光變周期與絕對星等的關係。

由視星等轉化為絕對星等,需要解決周光關係的零點標定問題。1913年,丹麥天文學家埃希納·赫茨普龍利用視差法測定了銀河系中幾顆較近的造父變星的距離,距離尺度得到標定。1915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成功解決了造父變星的零點標定問題。

即使如此,利用現有數據,周光關係的斜率和零點仍然不能同時求出。 一般公認的周光關係斜率由Caldwell & Laney(1991)根據大麥哲侖星雲中的88顆造父變星得出( ρ= -2.81 ± 0.06)。Laney & Stobie(1994)由大 小麥哲侖星雲中的造父變星和銀河系內一些星團、星協中的造父變星,導出過另一個周光關係斜率 ρ = -2.87 ± 0.07。

1940年代,美國工作的德國天文學家巴德發現,造父變星分為兩類,它們具有不同的周光關係。

對於屬於星族Ⅰ的經典造父變星,絕對星等M與光變周期P的關係為:

M = -1.43-2.81lgP (Feast & Catchpole, 1997)

對於屬於星族Ⅱ的短周期造父變星(又稱室女W型變星),絕對星等M與光變周期P的關係為:

M = - 0.35 -1.75lgP

可以通過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求得絕對星等,進而求出距離模數,最終求得造父變星的距離。這一方法廣泛應用於測量星團、近距離的河外星系的距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