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俊
出生 1932年2月 江蘇東台
國籍 中國
民族
母校 華東化工學院
職業 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
研究領域
醫學

周俊 [1]>

  • 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 男,1932年2月生,江蘇東台人。1958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人物經歷[2]>

  • 周俊,曾用周岱,匡人等名。1932年2月5日生於江蘇東台縣富安鎮裡下河以東崔念鄉吳家壩(現富東鄉許灶村)的一個兩代在農村設館教書(私塾)的家庭,祖父在有錢人家設館,伯父無子和父親未分家,伯父在家設館。父親年輕時出外謀生,中華民國時期在家鄉任過短期鄉長,抗日戰爭時期他的父親成了抗日民主政權的縣參議員和鄉擁軍優屬委員會主任。由於東台里下河以東當時是一個貧窮落後地區,周俊有兄弟五人,其家庭也僅能供其大哥一人讀洋學堂,周俊從五歲起讀家辦私塾。1945年初,大哥高中畢業,回家設館教書。周俊用一年半時間學了一些數學、歷史、地理、英語。1946年秋由家庭及親友籌集了一些錢赴國統區南通讀中學,到達當晚就被巡夜警察以解放區「民兵」罪逮捕,關押一周後由大哥赴南通營救出獄,出來後幾乎身無分文。1946年11月由表兄杜度和大哥周倜設法插班入江蘇丹陽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附屬中學讀初中二年級,這是他第一次讀洋學堂。進校不久和家庭失去了聯繫,學習和經濟都遇到極大困難,但周俊終於以堅強毅力和優異成績於1948年夏完成初中學業,普通高中是無錢讀了,只好讀職業學校。1948年夏考取了三所職業學校,最後就讀國立藥專(現中國藥科大學)的附設高級藥劑職業科,從那時至今,周俊與藥學結緣了54年。
  • 1953年9月,調任華東衛生局保健委員會任司藥。1954年夏,他認識到祖國建設時期不能只憑激情,決心再讀書學科學,這一要求得到領導同意,同年9月他考入華東化工學院(現上海華東理工大學)製藥工程專業。1957年冬他到內蒙赤峰製藥廠,作麻黃鹼生產設備改進的畢業實習。他通過車間勞動和大量化工計算,認為設備潛力遠未發揮,為該廠工藝改進提供了依據,同年他和黃以誠用廉價原料代替昂貴試劑改進了甲硫氧基嘧啶(肥豬粉)生產工藝,被學校樹為敢想敢做標兵。畢業時曾分他到中央一重要單位工作,但他卻力爭到邊疆雲南,從1958年9月起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從事植物資源和植物化學研究特別是藥用植物資源和化學研究。四十三年如一日為藥用植物資源和化學發展特別是西南地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1958年到昆明時,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還不叫所,是北京中科院植物所的一個工作站,被分配到剛成立僅有8人工作的資源植物化學組。這年底周俊任該組學術秘書,不久工作站改成研究所,此組改名為野生植物資源研究室。1964年研究室改名為植物化學研究室。周俊一直是植物學家蔡希陶、吳征鎰領導下這一研究室的實際學術負責人。「文化大革命」後,周俊先後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等學術團體職務,1990 年3月周俊辭去所有行政職務,集中力量進行植物化學的新領域和新方向的探索。

研究領域

  • 在植物化學成分的分離、結構、化學修飾、合成和應用的研究工作中有較多發現,先後發表植物化學論文210多篇其中SCI收錄40篇,發現植物新化合物340個,其中有6個新類型。近10多年來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石竹科等植物環肽的研究,可能成為植物化學研究中一個新領域。

主要成就及榮譽[3]>

  • 近40年中,系統地進行了薯蕷屬、人參屬、重樓屬、白前屬。天麻屬、烏頭屬及石竹科若干屬的甾體、三萜、酚類、環肽及配糖體的研究。他率先在國內系統開展植物配糖體研究,1990年首次發現環肽配糖體。複雜帶酯基糖鏈三萜配糖體和植物環肽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特色。他發現了18個有應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若於研究成果已在生產上長期應用(如盾葉薯蕷、秋水仙鹼、天麻素、宮血寧等),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1986年被國務院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 199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2000年獲香港求實「中藥現代化集體成就獎」,2006年獲雲南省突出貢獻獎。此外,還先後獲省部級獎9項。
  • 近40年中,他系統地進行了薯蕷屬、人參屬、重樓屬、白前屬、天麻屬、烏頭屬及石竹科若干屬的甾體、三萜、酚類、環肽及配糖體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290餘篇,著作1部,發現藥用植物的新化學成分500多個,其中新類型6個。近期對古植物的化學成分進行了探索性研究,並取得一定成果。先後培養了10餘名學術帶頭人,已培養碩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28人。

基地建設

  • 周俊不僅在研究工作上有卓越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艱苦奮鬥,40多年如一日在西部昆明建立了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擁有優秀人才的植物化學研究基地。1958年國務院發布了利用野生植物的小秋收決定,各植物所也面臨着如何利用傳統植物學知識如植物分類等學科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問題,於是各植物研究所紛紛建立了植物資源化學研究室,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設備和人才條件相對較差,加上交通落後,難和京滬相比。當時由蔡希陶、彭加木等籌建的資源化學組除實驗用房較好外,僅有7個人和老式旋光儀、熔點測定儀各一台,只能做一點油脂和芳香油的初步研究工作。1958年9月周俊用10天時間由上海到達昆明後,勞動了一段時期,就去貴州西南部和東南部參加經濟植物普查工作半年,回昆明後以巨大毅力組建了藥用植物化學研究小組,培養和引進人才,購置設備,從無到有地建立了玻璃燈工房,元素分析室以及藥物提取分離設備,到1961年已能分離植物化學成分並鑑定結構。在用人方面,除重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蔡憲元老先生外,又吸收和重用3個大學生和因「家庭」問題而不能被大學錄取的5個高中生,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沒有超人膽量是做不到的。他雖然為此經常受到不公正批評,但仍不改初衷。幸運的是這些高中生和大學生都成了高級研究人員,多數已成某一領域的學科帶頭人。1965年研究室的工作蓬勃發展,已開始發表研究成果。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沒有多久研究工作就無法進行,他也成為受衝擊的人,就在那樣條件下他還參與籌建植化中試工廠,勞動之餘還根據文獻與楊崇仁合作寫了通過化學成分探討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關係的論文。1974年恢復工作後,他立即多方奔走重建研究條件,在有關領導支持下,1975年進口了帶傅立葉變換的90兆核磁共振儀(是國內二台之一),隨後又進口了色質聯用儀以及紅外、紫外等儀器,又利用國際合作的機會從1980年起派出數批人員到日本、德國進修,這一研究室終於在1986年成了惟一的植物化學開放研究室。2002年經科技部批准成為國家重點研究室。
  • 周俊善於用敏銳的眼光調整植物化學研究方向,90年代中期,他看到研究室在植物化學的提取分離和結構鑑定方面已達到國際水平,就及時提出植化研究不能滿足於提取、分離、結構鑑定的「老三篇」,應及時將研究室的方向改變為主要研究植物活性成分,與此相適應進行有關植物化學成分的合成和先導化合物的結構修飾,並建立了活性篩選小組。1996年他敏銳地認識到現有植化研究條件已可能將一個簡單複方作為一個單方製劑研究,並首先帶領自己的小組開展複方研究。在他的影響下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植化研究正逐步前進。

發表論文

  • (1) Iridoids and bis-iridoids from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RSC advance, 2017, 第 11 作者
  • (2) Triterpenoids and iridoids from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toterapia, 2017, 第 11 作者
  • (3) Oleanane-type triterpene saponins from Hydrocotyle nepalensis, Fitoterapia, 2016, 第 11 作者
  • (4) 鐵皮石斛中兩個新的具有神經營養作用的鐵皮石斛素, Two New dendrocandins and neurite outgrowth-promoting activity from Dendrobium officinale,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2015, 第 11 作者
  • (5) Iridoids and sesquiterpenoids from the roots of 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 Fitoterapia, 2015, 第 11 作者
  • (6) 4β三唑環鬼臼毒素糖苷物合成與抗腫瘤活性, Synthesis and Anticancer Activity of 4β-Triazolepodophyllotoxin Glycosides, Nat. Prod. Bioprospect., 2014, 第 4 作者
  • (7) 甘松中的一個新倍半萜甘松酮A, Nardokanshone A, a new type of sesquieterpenoid–chalcone hybrid from Nardostachys chinensis, Tetrahedron Letters , 2013, 第 11 作者
  • (8) Daphnane-type diterpene esters with cytotoxic and anti-HIV-1 activities from Daphne acutiloba Rehd, Phytochemistry, 2012, 第 11 作者
  • (9) Phenols with Anti-HIV Activity from Daphne acutiloba, Planta Medica, 2012, 第 11 作者
  • (10) Three New Sesquiterpenes with Cytotoxic Activity from Dobinea delavayi, Planta Medica, 2012, 第 11 作者
  • (11) Volvalerelactones A and B, Two New Sesquiterpenoid Lactones with an Unprecedented Skeleton from Valeriana officinalis var. latifolia, Organic Letters, 2011, 第 11 作者
  • (12) Volvalerenone A, a new type of mononorsesquiterpenoid with an unprecedented 3,12-oxo bridge from Valeriana officinalis, Tetrahedron letters, 2010, 第 11 作者
  • (13) Iridoids and sesquiterpenoids from the roots of Valeriana officinalis,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9, 第 11 作者
  • (14)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09, 第 1 作者
  • (15) Enzymatic cyclization of linear peptide to plant cyclopeptide heterophyllin B,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2006, 第 11 作者
  • (16) Three new urea derivatives from Pliocene fossil Pinus armandii, Helvetica Chimica Acta, 2005, 第 11 作者
  • (17) Five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Cynanchum komarovii Al. Iljinski., Steroids, 2004, 第 11 作者
  • (18)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rachystemidines A-E, novel alkaloids from Brachystemma calycinum. ,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2, 第 11 作者
  • (19) Cy-clopeptides from the roots of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Phytochemistry, 1993, 第 11 作者
  • (20) 黃草烏的生物鹼研究(I). 黃草烏鹼甲和鹼丙的化學結構, 化學學報, 1981, 第 11 作者
  • (21) 天麻的化學研究 (ΙΙ). 天麻甙及其類似物的合成. , 化學學報, 1980, 第 1 作者
  • (22) 滇產植物的皂素成分研究(II). 薯芋科和龍舌蘭科植物的甾體皂甙元., 藥學學報, 1965, 第 1 作者

參考資料

  1. [ ]中國科學院
  2. [1]名人簡歷 周俊
  3. [2]周俊(1932年-)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