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楊寬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周書·楊寬傳出自於《周書》,此史為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1]
原文
楊寬字景仁,弘農華陰人也。祖恩,魏鎮遠將軍、河間內史。父鈞,博學強識,舉秀才,拜大理平,轉廷尉正。
寬少有大志,每與諸兒童游處,必擇高大之物而坐之,見者咸異焉。及長,頗解屬文,尤尚武藝。弱冠,除奉朝請。父鈞出鎮恆州,請從展效,乃改授將軍。時茹茹既亂,其主阿那瑰來奔,魏帝遣使納之,詔鈞率兵衛送。寬亦從,以功拜行台郎中。時北邊賊攻圍鎮城,鈞卒,城民等推寬守御。尋而城陷寬乃北走茹茹後討鎮賊破之寬始得還朝。
魏廣陽王元深與寬素相委昵,深犯法得罪,寬被逮捕。魏孝莊時為侍中,與寬有舊,藏之於宅,遇赦得免。除宗正丞。北海王顥少相器重,時為大行台,北征葛榮,欲啟寬為左丞,與參謀議。寬辭以孝莊厚恩未報,義不見利而動,顥未之許。顥妹婿李神軌謂顥曰 :「楊寬義士也,匹夫猶不可奪志,況義士乎。王今強之以行,亦恐不為人用。」顥乃止。孝莊踐祚,拜通直散騎侍郎,領河南尹丞,行洛陽令。
邢杲反,寬以都督從太宰、上黨王元天穆討平之。就拜通直散騎常侍。師未還,屬元顥自梁入洛,孝莊出居河內。天穆懼,計無所出,集諸將謀之。寬曰:「吳人輕佻,非王之敵。況懸軍深入,師老兵疲,強弩之末,何能為也。願徑取成皋,會兵伊洛,戮帶定襄。此事易同摧朽,王何疑焉。」天穆然之,乃引軍趣成皋,令寬與爾朱能為後拒。尋以眾議不可,乃回赴石濟。寬夜行失道,後期。諸將咸言:「寬少與北海周旋,今不來矣。」天穆答曰:「楊寬非輕於去就者也,其所逗留,必有他故。吾當為諸君保明之。」語訖,候騎白寬至。天穆撫髀而笑曰:「吾固知其必來。」遽出帳迎之,握其手曰:「是所望也。」即給牛三十頭、車五乘、綿絹一十五車、羊五十口。與天穆俱謁孝莊於太行,拜散騎常侍、安東將軍。
寬性通敏,有器識。頻牧數州,號為清簡。歷居台閣,有當官之譽。然與柳慶不協,欲按成其罪,時論頗以此譏之。
譯文
楊寬字景仁,弘農華陰人.祖父楊恩,在魏國任鎮遠將軍、河間內史.父親楊鈞,知識淵博,被推舉為秀才,授大理平,轉任廷尉正。
楊寬從小就有遠大抱負,每當與兒童們遊玩,他總是選擇高大之物,坐在上面,見到的人都感到驚異.長大後,很能悟解文章,特別喜好武藝.二十歲時,授奉朝請.父親楊鈞鎮守恆州,請求跟隨效力,於是改授將軍.當時茹茹族發生內亂,他們的首領阿那瑰前來投奔,魏帝派使者去迎接他,詔命楊鈞率兵護送.楊寬也跟隨前往,因功授行台郎中.當時北部賊眾圍攻懷朔鎮,楊鈞去世,城中百姓推舉楊寬守城.不久,懷朔陷落,楊寬於是向北逃到茹茹.後來討伐賊眾,將叛賊擊敗,楊寬才得以返回。 魏廣陽王元深與楊寬的關係一向十分親密,元深犯法治罪,楊寬也被逮捕.魏孝莊帝當時擔任侍中,同楊寬有交情,把他藏在自己家裡,後被赦免.授宗正丞.北海王元顥很早就器重楊寬.元顥當時任大行台,北征葛榮,想啟用楊寬任左丞.楊寬用尚未報答魏孝莊帝的厚恩推辭元顥,堅守道義不見利而動.元顥不答應他.元顥的妹夫李神軌對元顥說:「楊寬是位義士,一般的人尚且不可改變志向,何況義士呢?大王今天強迫他隨軍,恐怕他不能為我所用.」元顥才打消了這個念頭.魏孝莊帝登基,授(楊寬)通直散騎侍郎,兼任河南尹丞,代理洛陽縣令。
邢杲反叛,楊寬以都督身份跟隨太宰、上黨王元天穆將其平定.就地授通直散騎常侍.軍隊尚未返回,元顥從梁國入據洛陽,孝莊帝出居河內.元天穆害怕,想不出對策 ,召集眾將商議.楊寬說:「吳人輕率,不是大王的對手.何況孤軍深入,軍隊疲憊,如同強弓射出的箭即將落地,再也難有作為.希望直取成皋,會師伊、洛,平定帶、襄,在此一舉.此事如同摧枯拉朽,大王還有什麼懷疑?」元天穆贊同他的建議,於是率軍前往成皋,命令楊寬、爾朱能擔任後衛.不久因為大家不同意,於是又返回石濟.楊寬在夜裡迷失道路,誤了約定期限.眾將都說:「楊寬從小就與北海王交好,今天不會再回來了.」元天穆答道:「楊寬不是那樣去留輕率的人,他耽誤了行程,一定有其他原因.我可以為各位擔保他.」話剛說完,巡邏騎兵報告楊寬到.元天穆拍着大腿笑道:「我本來就知道他一定會回來.」急忙出帳迎接,握着他的手說:「這正是我所盼望的呢!」當即賞給牛三十頭、車五輛、絲織品十五車、羊五十頭.同元天穆到太行朝見孝莊帝,授散騎常侍、安東將軍。
楊寬為人通達機敏,有器量見識.接連治理數州,以清平簡切著稱.歷任內閣要職,也有美名.可是與柳慶不和,企圖故意治柳慶的罪,時論因此對他頗有諷刺。 [2]
作者簡介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
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