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甘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甘沙
圖片來自活動家網

吳甘沙是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的第一位「首席工程師」,從他的言談舉止中,你看不到工程師的古板和盛氣凌人。他對記者調侃說,「英特爾是我第一家加盟的企業,之前多年我都是個『跑龍套的』,你看我現在,也只有頭頂的灰白頭髮能夠顯示工程師的身份。」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培養的第一位「首席工程師」吳甘沙,首次在媒體面前亮相併接受了我們的採訪。用吳甘沙自己的話說,「我的名字就與英特爾有緣,英特爾從事的半導體行業中的高純硅就是從沙子提煉出來的,英特爾的基業發軔於無數沙粒(二氧化硅),而自己甘願作其中的一粒。」任嵌入式軟件實驗室總監的吳甘沙憑藉在並行編程環境Ct/ArrayBuildingBlocks等技術領域內的突出貢獻成功當選英特爾首席工程師。

基本信息

中文名:吳甘沙

國 籍: 中國

相關文獻: Java虛擬課程

職 務:馭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CEO

人物經歷

2000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碩士學位

2000年7月,加入英特爾;

2005年以前,主要從事受控運行時(Managed Runtime)研究,曾與當時的研究小組一起開發了移動Java系統;

2005年後,吳甘沙開始擔任編程系統實驗室研究經理,帶領團隊從事並行編程,為Intel產品從單核向多/眾核的轉變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9年,吳甘沙又被任命為嵌入式軟件實驗室總監,主持嵌入式軟件創新工作。

2011年擔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首席工程師 ,同年領導英特爾全公司的大數據長期技術戰略規劃,

2014年成為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 ,確立5G通訊、智能計算和機器人三大方向;

2015年6月18日,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報告廳參加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湛廬文化·未來創客聯合主辦,清華大數據產業聯合會協辦、清華大學學生大數據研究協會承辦的「大數據應用創新高峰論壇」 ,會上拋出了「你是數據,我即生意」的觀點。

2015年12月,參加新華網「感知未來——首屆『智能+』傳媒超腦論壇」,受訪於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

2016年創業成立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017年1月,吳甘沙帶領團隊,在10個月內完成了自己的無人車——「城市移動空間」

2018年8月,正式提出企業定位Tier0.5,自動駕駛系統需要不斷地迭代升級,其與傳統一次性提供的汽車部件並不同,因此馭勢將其與車企的關係定義為Tier0.5,即從一開始就與車企展開聯合研發與聯合數據運營,而非向傳統Tier1那樣向車企提供獨立研發零部件系統然後與整車廠的車輛進行匹配。

2018年10月29日-31日,在上海參加2018浦江創新論壇,與會期間接受新華網思客的專訪;並提出「2031願景」,希望能夠在2031年實現2個零和3個三分之一。希望能夠創造一個零死亡事故和零擁堵的交通體系;希望出行和物流的成本降到今天的三分之一,城市裡的道路和停車的空間減少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的路上時間可以變成生產力時間,可以做更多事情

跑龍套跑成首席工程師

在大學期間,吳甘沙是十個拿到英特爾獎學金的幸運兒之一。十多年,他兢兢業業,一心撲到研究上。剛進英特爾時,吳甘沙有些「自卑」,周圍全是博士,而自己是碩士,他自己感覺就像是個跑龍套的。但是,這並沒有打擊他要在英特爾干一番事業的信心。他說,沒有任何一刻能夠與初入英特爾時內心強大的動力相比,「出人頭地——這個簡單的願望支撐着我」

吳甘沙首先遵守公司規定,上午8點上班,同時遵守上司的作息凌晨3點下班。堅持了一個月之後,吳甘沙病了,後來他學會了平衡和調節。

說起這次經歷,吳甘沙告訴CNET科技資訊網,或許現在看來有點兒傻,但是,我始終被那時的自己感動,以那時的幹勁鼓舞着自己,永不鬆懈。

「我之所以對英特爾有那麼的熱情,是因為受到很多人事跡、經歷的激勵。比如華人高管虞有澄寫的《我看英特爾》,讓我了解了英特爾的很多歷史、文化;安迪·格魯夫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讓我了解了英特爾的基因;戈登·摩爾和鮑勃·諾伊斯的經歷讓我對英特爾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史上有了全面認識。後來,這些傳奇式的人物都成了我的同事,這讓我很自豪、興奮,動力也更足了。」

吳甘沙還清楚記得在2000年時,現任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方之熙博士當時在英特爾美國中央研究院,來國內做一個講座,對他的激勵和啟發都非常大。

吳甘沙加入英特爾,剛開始是做人機界面,但是他個人感覺強項不在這方面。第二年,吳甘沙迎來了工作上的一次重大機遇:選擇轉組,進入核心技術團隊!在這次轉組之後,吳甘沙和他的團隊在美國技術團隊的支持下,慢慢地創立了自己的項目,進行自主研發。

「這是一個更能夠發揮我能力的空間。」吳甘沙說。僅僅過了三年,他就成為了項目經理,「在那段時間裡,我幾乎每年都能得到提升,英特爾讓我堅信,只要做出成績就會有回報。」回首自己的經歷,吳甘沙感受最大的就是,每隔五年,研究方向都會有一次轉變。

市場在變動,科技在進步,科研也一樣,需要不斷的變化。也許正是在不斷地嘗試和開拓新項目的過程中,吳甘沙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一次選擇轉組對我以後的發展有很好的導向,我學會了更積極的應變甚至求變,學會不在執着於球在哪裡,而更關注球會滾到哪裡。」吳甘沙笑道。

也許是因為自己與英特爾的緣分始於大學,吳甘沙在公司與大學的合作項目上投入了很大的熱情。除了基本的英特爾研究基金的投入與在大學開設相關的工程課程之外,吳甘沙還邀請了清華、北大等許多名校的教授到公司做訪問學者。

吳甘沙說,他本人也曾去北大做過講座,甚至做過助教。當時他的上司,一位英特爾的首席工程師,在北大開設了一門課,叫做《Java虛擬課程》,整整上了一個學期。「我們想把最先進的技術引入高校教育,讓學生也站到科技的前沿。」

當時Java對國內的科研隊伍來說,是全新的課題,這門課程填補了這一領域在大學教育中的空白。除了開設課程,吳甘沙和他的團隊還與大學合作研究。其中的一個成功案例就是和東北大學的合作。研究內容是,通過汽車上的測試攝像頭,分辨出人、物體、交通標識等,有效地給車主以警示和提醒。

除了汽車,吳甘沙帶領他的團隊對並行計算技術應用於數字醫療技術也進行了深入研究。數字醫療關係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吳甘沙說:「研究的意義,就是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談及這些年來,自己在研發事業上取得的成就,吳甘沙認為英特爾獨特的文化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個人對公司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注重成果。」也正是因此,僅2003年一年,吳甘沙就獲得了十幾項專利。正是這種結果導向的文化,使得老闆們也總能非常及時地看到每個員工的付出和業績,吳甘沙自然也就時常獲得老闆們及時的鼓勵。

如今的吳甘沙身為管理人員,他也常常用各種形式的獎勵鼓勵員工努力工作,也鼓勵員工良性競爭。吳甘沙說,自己絕對不會辜負員工的努力。在和美國的合作項目中,偶爾美國方面偶爾忽略了對員工的嘉獎與鼓勵時,他立刻會寫郵件要求表揚他傑出的員工們。[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