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可讀:以死諫言的金城男兒(王文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可讀:以死諫言的金城男兒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吳可讀:以死諫言的金城男兒》中國當代作家王文元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吳可讀:以死諫言的金城男兒

蘭州城內有一個普通的小巷———金塔巷,這個曾經破舊不堪的小巷如今經過整治改造,面貌煥然一新,每天人來人往,熱鬧異常。可是人們並不知道,在100多年前,這裡曾經走出了一位讓大清國上下為之矚目的人物———吳可讀。    這位普通的大清官吏,用自己的生命給晚清黑暗的官場上寫下了驚心動魄的明亮一筆。    耕讀傳家出英才吳可讀(1812年-1879年),字柳堂,甘肅蘭州人。吳氏祖先並不是蘭州人,原籍在浙江。明朝初年跟隨肅莊王來到甘肅,先在張掖居住後遷徙到蘭州。    吳氏家族恪守「耕讀傳家」的古訓。從小吳可讀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僅有很高的悟性,而且也善長詩文。道光十五年(1835年),吳可讀考中舉人,後進京參見會試,準備考取進士。當時,甘肅和北京之間交通不便,一些路段更是盜匪出沒。吳可讀到了北京之後,就在北京居住了下來讀書,時間長達8年之久,他一心想博取功名。儘管他刻苦攻讀,無奈天不遂人願,卻未能得償心愿。最後以舉人身份來到伏羌(今甘肅甘谷)擔任縣學訓導,並被聘為山長,主講朱圉書院。才華橫溢妙手撰聯道光三十年(1850年),吳可讀準備再次進京趕考,這時距離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首次進京趕考已經過去了15年。在弟子們的資助下,籌集到了路費,再赴京城參加會試。這一次,終於如願以償考中庚戌科進士,隨即被授予刑部主事,後晉員外郎,隨後的10年間他的職務再也沒有升遷過。1861年,吳可讀的母親去世了,他從北京扶柩歸蘭。在蘭州期間,他主講蘭山書院,積極從事地方事業。    1865年春,吳可讀再返北京,繼續擔任他原來的官職。過了不久就被調到吏部任郎中。1872年補河南道監察御史,冬因彈劾成祿降三級調用。1874年返故里重講蘭山書院,期間當過幾年山長。    吳可讀不僅正直而且才華橫溢,尤其擅長撰寫對聯。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繼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絕域,問誰把秋色平分?看雄關四扇,雉堞千尋,燕廈兩行,龍門數仞,外勿棄九邊楨幹,內勿遺八郡木便楠,畫棟與雕梁,齊火昆耀於鐵馬金戈以後;撫今追昔,飲水思源,莫辜負我名相憐才,如許經營,幾番結撰;    一萬里文明培地脈,歷井鬼而指鬥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聲必大。想積石南橫,崆峒東矗,流沙北走,瀚海西來,淘不盡耳畔黃河,削不成眼前蘭嶺,群山兼眾壑,都奔赴於風檐寸晷之中;疊嶂層巒,驚濤駭浪,無非為爾諸生下筆,展開氣象,推助波瀾。    這是他題寫給蘭州甘肅貢院的長聯,達192字,至今仍是天下聞名的長聯。在這副對聯中充分表現了他的心胸和氣度,更勉勵人們努力攻讀,求取功名,干一番大事業。    共仰孔門高,問顏曾七十之徒,何處最多佳士;    休言秦俗悍,自鄒魯三千而外,此間大有傳人。

這是他主講朱圉書院時題寫在孔子的弟子伏羌石作蜀墓的對聯,其目的就是鼓勵學生,努力學習。    「諸生何處覓文宗,絕妙文章到處逢。」吳可讀在教書育人循循善誘,同時注重塑造學生品行,強調學習知識和修養品德並重。後來以彈劾李鴻章而聞名的「隴上鐵漢」安維峻,就是他主講蘭山書院時的得意弟子。籌集資金興建貢院吳可讀和陝甘總督左宗棠交往密切,先後參與了甘肅團練設立、宣傳牛痘免疫等事務。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設立甘肅貢院。在1875年之前,陝甘沒有分試,甘肅學生往往要趕赴陝西趕考,不僅費時費力,而且路途上也很不安全。還有大批甘肅學子因無力籌集路費,而放棄了考試。左宗棠奏准甘肅分闈鄉試。然而卻沒有貢院,於是在左宗棠的支持下,吳可讀等人的募集活動,從全省各地共募集資金50萬兩白銀,完成了甘肅貢院的修建。    吳可讀一生剛直不阿,在尸諫之前就因為彈劾成祿而被降三級。同治年間西北暴發農民起義,甘肅酒泉是當時起義中心地區之一。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清政府任命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提督成祿總統西路軍務,圍剿農民起義軍。然而成祿誣良為逆,肆意虐殺無辜肅州百姓,居然虛報戰功,說自己打了一場大勝仗。這時,新疆的許多地方被阿古柏侵略軍所占據,駐新疆清軍急需增援。清廷命成祿進軍新疆時,他卻陽奉陰違,擁兵高台吃喝玩樂,畏敵如虎。吳可讀對此義憤填膺,遂奏劾成祿的罪名「有可斬者十,不可斬者五。」於是成祿被革職拿問,定為斬立決,誰知最後卻改為斬監候。吳可讀再次上書,結果觸怒同治帝,被判處死刑。幸虧大理寺少卿王家璧持正不阿,吳可讀才保住了性命,改為充軍。

[1]

作者簡介

王文元,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