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印禪
人物生平
吳印禪幼時家境貧寒,依靠其父教書微薄收入維持全家生活。他的父親吳鐵秋,是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在父親影響教育下,他自幼勤奮好學。
1916年畢業於沭陽縣立高等小學,以優異成績考入江蘇省立第八師範學校,1920年畢業,因學業優異,留校工作。
次年回沭陽縣第一小學教書。他一邊教書一邊自學,特別酷愛生物學。
1925年就讀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生物系,頗受導師青睞。
1928年畢業,同年9月被聘為中山大學生物系助教。
1934年五月(民國23年)由校長鄒魯派赴德國柏林植物園及植物博物館學習,在著名教授路德維希.狄爾斯(L.Diels)指導下,從事植物區系研究,並在柏林植物博物館從事研究工作。[1]
1940年回國,任中山大學生物系教授。
1941年至1945年任同濟大學教授,兼任生物系主任,代理學院院長。
1946年 回中山大學任教,先後擔任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長,中山大學副教務長。
1958年組織中山大學師生編寫《廣東植物志》,自任主編,先後纂寫了100多萬字的初稿,初步弄清了廣東植物區系的組成和特點。
他先後擔任過省科聯、科普及科協常委,省植物學會理事長、廣州市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
他編寫過《植物分類學》講義,並著有《廣西大瑤山水龍骨科植物》等書。
1959年10月病逝。
專業成就
吳印禪早年從事蕨類植物研究,著有《廣西大瑤山水龍骨科植物》。在德國學習期間,進行廣西植物區系的研究,其成果《南方草本狀補遺》陸續發表於1941年至1942年的德文植物學年鑑上,對華南的山茶科、木通科及虎耳草科植物進行了系統研究。同時,他把柏林植物博物館收藏的1萬多種中國植物標本,進行全面的紀錄和繪圖,以便日後返國繼續開展研究工作。後來柏林植物博物館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部分資料的倖存就顯得更加可貴。
吳印禪回國之後,致力於提高植物學的教學水平,編寫了植物系統學,植物形態學和植物地理學的講義,介紹了國際流行的植物學流派,結合中國的植物學實際,從而提高了植物學的教學質量。他編寫的植物系統學被選為全國高校的-材(1961年版)。在中大教學時,經常率領學生到野外調查,先後多次到鼎湖山,英德滑水山、溫塘山,封開的黑石頂林區調查植物區系和植被。
1954年,他在華南植物所親自籌建植物學研究室,將原來單純分類學研究機構發展為綜合性研究所。與此同時,他又在中山大學生物系開展植物區系學、群落學、生態學和植物地理學等新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吳印禪知識淵博,尤其是在植物區系學方面造詣很深,他精通德文、英文和拉丁文。他編寫的《植物分類學》是一部既具有高度科學系統性,又密切結合我國植物實際的講義,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於1962年出版,文筆活潑,用詞通俗,成為第一部由國人編著的綜合性 大學生物系的植物學教科書,多年來為國內許多高等學校所採用。他早期從事蕨類植物研究,所著《廣西大瑤山水龍骨科植物》一書,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大瑤山類植物區系的組成及地理分布概況,並附有精確插圖,是當時我國一部很完善的植物區系圖表。在中山大學任教期間,他撰寫了多篇高水平高質量的論文,刊登在德國植物學年報上。1958年,他還承擔了《廣東植物志》的主編任務,在短短時間 內,拿出了幾百萬字的初稿。由此足見吳印禪科學知識之豐富,並能運用自如。
社會活動
吳印禪對教育事業忠心耿耿,兢兢業業地為祖國培養人才。他於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 當選為廣州市人民代表,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科聯、科普、科協常委及植物學會理事長。他還是民盟廣東省負責人之一,又負責籌建九三學社廣東的組織,並擔任主任委員。他的拼搏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參考資料
- ↑ 吳印禪_沭陽當代人物專題,博雅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