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養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養潔
出生 (1928-01-01) 1928年1月1日(96歲)
山東濟南
國籍 中國
母校 復旦大學
職業 科研教學工作者
研究領域 物理有機
金屬有機
大環化學

吳養潔 (1928年1月1日 - ) 出生於山東濟南[1] 是一位有機化學家。

195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

1958年在莫斯科大學獲蘇聯化學科學副博士學位。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河南省高等學校應用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河南省化學生物與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2]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教育背景

  • 195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
  • 1952年10月-1954年8月,先後在北京俄語專修學校留蘇預備部與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俄語與進修
  • 1954年9月-1958年6月,莫斯科大學化學系 副博士學位

人物生平[3]

  • 1958年-至今,鄭州大學化學系任教
  • 1960年,任鄭州大學講師
  • 1979年,任鄭州大學副教授
  • 1982-1990年,任中國化學會理事
  • 1985-2000年,河南省化學會理事、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
  • 1985年-1999年期間,先後到莫斯科大學有機化學教研室、俄羅斯科學院元素所訪問並作學術報告
  • 1986年6月-至今,任鄭州大學化學系、南京大學化學系(兼)博士生導師
  • 1988年-1998年期間, 先後到美國PSU、ISU、JMU等五所大學,哈薩克斯坦大學與白俄羅斯大學,波士頓ACS 216屆年會、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系等作學術訪問或學術報告
  • 1993-2001年,任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博士點(自1993)及鄭州大學化學博士後流動站(自1995)業務負責人
  • 2002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訪問並作學術報告
  • 2003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現任名譽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研究方向[4]

  • 物理有機與金屬有機化學
  • 有機合成方法學
  • 材料化學

科研成果

  • 證明飽和碳原子上的脂肪族SE2與SN2反應不同,其立體化學構型保持不變
  • 提出並證明在某些鄰位取代芳基汞分子中分子內配位鍵的存在,以及由此對反應活性、波譜性質與化學動力學特徵的影響
  • 提出芳亞甲基芳胺希夫鹼的汞化反應經歷四元環過渡態,而非五元螯合環通過金屬轉移反應開拓了製備手性二茂鐵環金屬化合物的新途徑,進而發現二茂鐵亞胺環鈀化合物作為Heck、Suzuki等反應的新型催化劑
  • 製得了一系列大環配體及其與金屬離子或中性分子形成的配合物、包合物和超分子,其中與糖或氨基酸絡合的杯〔4〕芳烴硼衍生物可應用於生物傳感器的製備

主要獎項[5]

吳養潔教授已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已被他引400多次,已培養博士生、碩士生、博士後70多名。

  •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並授予吳養潔教授先進科技工作者獎狀
  • 1984年,《冠醚合成新方法》獲1984年國家發明三等獎與發明專利
  • 1990年,獲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 1991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
  • 1995年,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1998年,河南省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
  • 2001年,「環金屬化反應分子內配位」獲2001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02年,《環金屬化反應與分子內配位》獲2002年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壹等獎
  • 2012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 2014年,《金屬有機化合物在催化偶聯和製備發光材料中的應用》獲2014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獎貳等獎

「把實驗室當家」

91歲的吳養潔仍堅持每天去實驗室工作! [6]2019年1月1日是吳養潔91歲生日。雖已到鮐背之年,一輩子「把實驗室當家」的吳養潔仍堅持每天去實驗室工作。他為學嚴謹,言傳身教,「為學應盡畢生力」是他對學生的寄語,也成為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從原鄭州大學建校之初到現在,吳養潔已經在鄭州大學工作了60餘年。他躬身育桃李、篤志做科研,勤勉執着、始終如一,為學校一流大學建設和國家科教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位可親可敬的吳養潔院士,看一看到底是什麼使得已經91歲高齡的他仍能每天堅守在實驗室里埋頭耕耘。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這是毛澤東1957年在莫斯科大學接見留學蘇聯學生和實習生代表時的著名講話。

吳養潔先生就是這些留蘇學生中的一員,作為現場的見證者和聆聽者,吳養潔院士回憶說:「我不僅感到自豪和驕傲,還有一種特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讓我終生難忘,永遠激勵和鞭策着我,一定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貢獻。」

參考資料

  1. [1] 中國科學院學部
  2. 鄭州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3. [2] 吳養潔院士
  4. [3] 弘毅考研論壇
  5. [4] 網易新聞
  6. 吳養潔把實驗室當家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