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啟東市曹家鎮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千圖網 的圖片

啟東市曹家鎮天主堂屬于海門教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建成,由民族實業家、復旦大學校董郁振東先生秉承其父遺志聯合其弟出巨資,由總鐸黃望神父籌辦,一年後竣工,取名德肋撒堂,朱開敏主教主持開堂典禮。新堂坐北朝南,外貌雄偉壯麗,青磚紅瓦鐘樓聳立,可容教徒1000多人,哥特色風格。當時占地面積有八十餘畝,四面環水呈島狀,有大堂、善會、學校等,有「遠東第一教堂」之稱。

教堂簡介

八十年代中央落實宗教政策後,教堂及附屬用房產權歸教會使用,但仍由水泥廠租用。1994年江蘇省委按中央要求解決宗教遺留問題,曹家鎮教堂被列上議事日程。考慮到水泥廠的經濟效益和搬遷問題以及老堂的維修費用,在老教堂東側五百米處,啟東政府徵用四畝土地,仿照老教堂模式,建一座教堂作為補償歸還給教會。1995年下半年動工,1996年10月1日舉行落成典禮,郁成才主教主持開堂典禮。

彌撒時間

夏季8:00 冬季:8:30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