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聽教坊舊妓郭芳卿弟子陳氏歌(時至正己亥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聽教坊舊妓郭芳卿弟子陳氏歌(時至正己亥歲)

作品名稱:聽教坊舊妓郭芳卿弟子陳氏歌(時至正己亥歲)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高啟

聽教坊舊妓郭芳卿弟子陳氏歌(時至正己亥歲),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高啟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1]

正文

文皇在御昇平日,上苑宸游駕頻出。

仗中樂部五千人,能唱新聲誰第一?燕國佳人號順時,姿 容歌舞總能奇。 中官奉旨時宣喚,立馬門前催畫眉。

建章宮裡長生殿,芍藥初開敕張宴。

龍笙罷奏鳳弦停,共聽嬌喉一鶯囀。

遏雲妙響發朱唇,不讓開元許永新。

繡陛花驚飄艷雪,文梁風動委芳塵。

翰林才子山東李,每進新詞蒙上喜。

當筵按罷謝天恩,捧賜纏頭蜀都綺。

晚出銀台酒未銷,侯家主第強相邀。

寶釵珠袖尊前賞,占斷春風夜復朝。

回頭樂事浮雲改,瘞玉埋香今幾載。

世間遺譜竟誰傳,弟子猶憐一人在。

曾記《霓裳》學得成,朝元隊裡藝初呈。

九天聲落千人聽,丹鳳樓前月正明。

狹邪貴客回車馬,不信芳名在師下。

風塵一旦禁城荒,誰是花前聽歌者。

從此飄零出教坊,遠辭京國客殊方。

閉門春盡無人問,白髮青裙不理妝。

相逢為把雙蛾蹙,《水調》、《梁州》歌續續。

江南年少未曾聞,元是當時供奉曲。

朝使今年海上歸,繁華休說亂來非。

梨園散盡宮槐落,天子愁多內宴希始知歡樂生憂患,恨殺 韓休老無諫。

傷心不見昔人歌,汾水秋風有飛雁。

此日西園把一卮,感時懷舊盡成悲。

含情慾為秋娘賦,愧我才非杜牧之。[2]

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3]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藉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朱元璋賞識,復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鳳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