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呂梁八章(馬明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呂梁八章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呂梁八章》中國當代作家馬明高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呂梁八章


上林舍的水

早就聽說汾陽有個上林舍,而且景區介紹里說,「上林舍村臨山傍水,以皇家園林命名,應是古老且具園林特色的村舍」,還說,「漢武帝於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代的一個舊址上擴建而成上林苑,規模宏偉,宮室眾多,有多種功能和遊樂內容。」更引起我的無限遐想。因為漢代的「賦聖」司馬相如寫過一篇《上林賦》。其山水、園囿、宮殿之壯麗,漢天子遊獵之規模盛大,讓人驚嘆。其氣勢磅薄、鋪張揚厲、結構宏大、敘述細膩、語言富麗堂皇構成的世間萬物美景,也令人充滿了美好的想象。儘管我也知道司馬相如《上林賦》里寫的不是汾陽的「上林舍」村,但是,看過景區簡介後,依然對此充滿了無限的期待與想象

去了才知道,此「上林舍」與彼「上林」謬之千里,根本不是一回事。別說皇室、園囿、田獵之遺址廢墟依稀痕跡了,就連其一點影子都沒有。只能套景區簡介里的話,「歷代雖戰亂頻發,但由於地勢偏僻,所以保留了純樸自然和人文環境」。我們一進了景區,就被引到了一個深溝里。溝里長滿了直刺天空的樹木,樹葉碧綠茂盛,樹冠下涼意爽爽,一下子就把我們從炎夏拉進了涼秋,身上有了清風,心裡生了涼意。樹木間各種各樣的木屋房舍,紅黃藍綠,大小不一,差次錯落,點綴其間。小橋橫立遠處,橋上有孩童戲耍。房舍外面都有木質圍欄,其下草叢嫩綠。用白色的河卵石砌築而成的彎彎小溪流,從溝里流出,環屋而行。其溪水靜靜地流動着,清澈見底。夏日陽光透過密集的樹葉射了下來,光線斜傾,一束一縷,照在林間、草地和溪流間,斑斑駁駁,亮麗,清明,金金點點,如撤了碎金一般,怡人的很。讓人想起了王維的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晩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我想,眼前能有這股清澈的溪流,肯定在溝的深處會有一泉好水。導遊引着我們穿越其間,並對我們說,腳下的這股溪水可以直接飲用,味道很好,清甜清甜的。果然,有人就彎腰用手掬起,低水飲喝後,抬頭笑道,好喝好喝。這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想象

從溝里出來,往東直行幾十米,又順着一個大坡樣的道路上行,進村進街,人頭攢攢,笑語不斷。抬頭一見白色的巨龍騰飛在高空,在我們的頭頂上彎曲而過。似乎還有水在白龍的肚子裡漫涌滾動。導遊告訴我們說,這是用鋁合金和玻璃建築的大型高空漂流項目,游漂的人很多。抬頭再看,還有五色斑瀾的七彩旱滑穿越而過。導遊說,這裡可以玩的東西很多,還有叢林穿越、神州飛碟、高空滑索、太空自行車、高空速降、挑戰橋、直升機、大鞦韆等等,吃的東西也很多,火鍋燒烤、風味小吃、農家菜等等,當然,你們也可以自己帶點吃的進行野炊野餐。這些都讓我大倒胃口。現在的生態旅遊景區,總是在千方百計地滿足着人們吃喝玩樂的各種欲望,以此來增加人氣。可是付出的代價,就是大自然被一點一點地破壞和損害。大自然雖然是龐大而廣泛的,可它們卻是被動的,無聲的,而人對它們的破壞和損害雖然是小塊小塊的,但卻是主動的、有意的。所以,總是人對大自然的傷害太多太多。 正在我浮想聯翩之時,導遊已經引着我們下了一個大坡,尚未進入溝里,便聽到有嘩嘩嘩的響聲。下到底,抬頭一望,只見眼前,一汪清水順着河道彎曲而下,不知從何處而來。進入溝里,剛一站穩,回首向後望去,才知道這一汪清水是從一個寫着紅色「福」字的大葫蘆里傾情而出,水極旺,波濤洶湧,順着山坡滾滾而下。我的心裡大驚,真的是一汪好水啊!導遊告訴我們,這條溝叫林泉溝,長約7000多米,寬約100多米。溝里的上林泉水穩定排水量是每秒0.3立方米,它從800米高的上游太中銀隧道口流出,穿村而過,長年淙淙,清澈見底,是汾陽市境內唯一的一條尚未被開發的清水河。它一直要流到至這裡約2700米的下游安家溝水庫。

這汪清泉立刻使整個林泉溝充滿了濕潤和靈氣。水從高處激流而下,波濤翻滾,墜落成萬千浪花飛濺,以急湍的流勢順着自然沖刷而成的曲折河道蜿蜒而去。河的對面邊樹木茂盛,直插河裡,仿佛從河裡長出。柔軟茂密的藤枝纏繞着一根一根樹木盤㫌而上。天然的綠色植被蔓延直遠方,讓人一下子望不到邊。

眼前的這條清泉河水,讓我想起了司馬相如《上林賦》里的句子,「汨乎混流,順阿而下,赴隘狹之口,觸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洶湧澎湃。滭弗宓汩,逼側泌瀄。橫流逆折,轉騰潎冽,滂濞沆溉……」。這條清泉河水太有氣勢了,從那狹隘山口直衝而下,聲勢猛烈。水高勢立,衝激而出,相擊有聲,縱橫交雜,轉折翻騰,波濤不平。湧起迴旋如白雲,蜿蜒糾纏不斷。後波逾越前波,奔流而入深淵,遇到河裡的大塊石頭,頓時形成急湍。水,拍打着石頭,沖襲着河邊,奔騰高揚,浪花飛濺。水,深䆳而豐盛,響聲宏大若雷。水,疾流而不息,形如鼎水沸騰。水,飛沫跳躍,急流猛悍,洪波奔弛,而後隨着河道平緩而急轉徐緩,潺潺流淌。河裡的水車高大漆黑,水浪拍打着偌大圓式木輪慢慢滾動,白色的水波順其忽上忽下,猶如裸身的孩童在上面玩耍戲水。綠色的藤蔓,紅色的草蔓,順着河水披髮漂流,仿佛時尚少女的長髮,柔軟滑溜,長長地,細細地,充滿了恆久的柔情。還有那水底石頭上的苔蘚,以及河邊淺堤上的綠苔,墨綠墨綠的,一團一塊,一縷一絲,綠的沁水,水的嫩綠,煞是可愛動人,令人陡生憐惜之心。

水好自然景好。長流而下的清泉沸騰不已。河上有五色彩虹橋,上書「上林舍牽手橋」。還有直立的紅色大型「心」字,心中套心,上書「情定上林舍」。還有圓型的小舞台,綠色底邊,紅色花瓣一朵一朵相連成圈,貌似一朵盛開的巨大蓮花,台階上書「上林舍蓮花劇場」。一轉頭,又見身後兩行大字陡立,「聽說在這裡告白,成功率一直是100%」,粉紅色套白邊,字體輕佻而有些挑逗。這些多是人工製造,與自然的綠樹碧水世界不大和諧,顯得突兀而濃艷,機械而呆板。倒是那些笨拙的小木橋,年久而呈黢黑色,凌駕於寬闊跳躍的河水之上,有人扶欄遠眺,有人俯首望水,還有那些草舍木屋,質樸而自然,孤零零地立在茫茫松樹和柏樹中間,從而顯得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心曠神怡。

水,湍湍急急,順流而下,潺潺而響,汨汨遠去。我們都被水而感動,紛紛駐足觀賞。或蹲下掬水而飲;或將手掌伸出水中,拂拂戲水;或立水邊,依水留念;或屈身於水車對岸,啪啪攝影。此時此刻,心底清涼,自生柔軟,人與人心心相印,都充滿了浪漫而溫馨的情懷。仿佛這泉水,心清淨,身輕柔,心身和諧統一,自生歡歌笑語,一路順其自然,望觀着兩旁自然而立的高大樹木,牽着綠草,拉着苔蔓,向着遠方的世界,飄然而去,陡生詩意。 從林泉溝出來,導遊又引着我們進入上林舍的溝壑,在一大片平地前面的座台上,紛紛坐下,觀看了大型馬戰實景劇《一代名將郭子儀》,呈現的是大唐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收復靜邊軍,斬殺叛將周萬頃的故事。兩軍相戰,萬馬廝鳴,狼煙四起,戰馬奔騰。其馬術表演當然是驚心動魄,讓人不由讚嘆鼓掌。我卻覺得人類與大自然的爭奪,亦如這馬背上戰鬥,雖無聲而激烈,但到頭損害慘重的依然是大自然。因為人類的欲望太貪婪、太自私了。我的心裡總是有一種深深的憂慮,擔心隨着時間的推移、旅遊的旺盛,上林舍的這股泉水也會被人類污染、損害、破壞,甚至斷流、枯竭。河呀河呀,水呀水呀,你們一定要保重。人啊人啊,你們一定要手下留情。

從上林舍回來已經很長時間了,我的心中,念念不忘的,還是上林舍林泉溝里的那一股好美好旺的泉水。

哦,上林舍的水!

王營莊的「共同體」

王營莊,雖是一個小山村,卻有着一個大大的「共同體」。去過一次後,就讓人難以忘懷。

王營莊,在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東部的吳城鎮。我們去的時侯,是上午九時左右。雖是夏季八月,但走在東川河的北岸上,還是涼風爽爽。王營莊就在東川河的河谷里,兩面環山,綠色滿眼,田野廣闊。村莊依山靜臥,高低起伏,逶迤綿延。天空一片湛藍,白雲朵朵飄移,陽光燦爛朗照,群山河川田野大地,一片清新如初。

下了大巴車,我就看見西面是一片古色古香。錯落有致的建築,東面是一片綠黃相間、生機盎然的稻田。導遊告訴我們說,王營莊是鄉村振興示範區,現在你們看到的,西面是一期項目,是文旅小鎮,有特色美食、科創研學。鄉村e鎮、氣膜滑冰場、無動力樂園、光影互動沉浸區等;東面是二期項目,是田園綜合體,有魚稻共生、魚菜共生、魚魚共生、智能溫室高效農業示範基地、高科技花卉培育基地、森林康養、河道治理等等。我對導遊講的二期項目頓感新奇,什麼叫做魚稻共生、魚菜共生、魚魚共生呢?不由地讓我腦洞大開,心中湧起滿滿的被誘惑。導遊是一個十分清秀的漂亮姑娘,自我介紹說是離石區文旅集團的年輕員工,大學生駐村幹部。她說,王營莊的一期項目已經完成,二期項目還有一些工程正在進行當中,項目整體建成運營後,那王營莊就可以大有作為了。這裡既有特色餐飲、文化展示、觀光旅遊、科創體驗,又有產業研學、高效農業示範、漁業綜合養殖、農產品產銷,這是一個農業文化旅遊融合體,它孵化特色農業、培育本土創業人才、促進宜居宜業、建設和美鄉村,走的是一條農業轉型和特優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我忙插話問道,效果如何?漂亮導遊莞爾一笑,說,當然好喲!今年以來,王營莊鄉村示範區已經接待遊客15萬餘人次,實現直接經濟收入330餘萬元,關鍵是吸納周邊群眾200多人就業,帶動76個村集體年均增收3萬元以上。我一邊聽着,一邊在廣場上溜達着,向河谷的四周展望着。我看見對面碧綠蒼翠的山巒上,豎着九個非常醒目的紅色大字:「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

導遊不僅清沌漂亮,而且工作乾淨利落。她低眉俯臉,唰唰唰地給我們發了耳機,便拂了一下秀髮,仰首笑道,各位上車,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四輛遊覽車,可以自由組合,自由乘坐。大家便歡聲笑語,紛紛上車。車很快就駛出廣場,沿着村莊前面的北邊道路上向東前行。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便在我們的眼前迅速鋪開。滿眼翠綠,還有微風徐徐吹來,真是舒服。眼尖的同伴突然叫道,我看見有青蛙從那菜地里跳出來了,那裡那裡,快看快看!大夥立刻呼應,看到啦,看到啦!漂亮導遊講解到,這裡就是我們的「菜魚共生」,綠色蔬菜種植加魚蛙蝦蟹。車還在繼續前行。又有同伴大叫,看看!有兩隻鱉從水稻地里爬出來了。我也看見了,真的有兩隻大王八,大搖大擺地爬出來了。不知那兩個傢伙,聽到我們的大喊大叫,會不會睜開它那小小的圓眼看我們呢?漂亮導遊介紹說,這就是我們的「稻魚共生」。

下了遊覽車,她引着我們上了觀望平台。我們手扶欄杆向對面遠眺。天邊無際的稻田,在陣陣清風的吹拂下,像大海里的波浪在起伏。我們張開嘴巴,大口大口地呼吸着這天地間清爽的空氣。一縷一縷稻子的清香芬芳,順着風的吹拂,直入我們的鼻口,沁入我們的五臟六腑。水稻一株一株立於風中,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搖頭晃腦,長勢喜人,一片翠綠。近處的小溝小渠里,不時有小龍蝦、小螃蟹緩緩爬出,稻魚共生的情景讓我們大開眼界。漂亮導遊說,吳城鎮農業學大寨前就有種水稻、養魚蝦的風氣,這是我們今年首次種植的280餘畝水稻,是一茬水稻,品種優良,尤其口感很好,我們希望能夠賣到好的價錢。

她導引着我們走進一個寬敞高大的溫室大棚里,讓我直接體會到什麼叫做「魚魚共生」。一個接一個長方形的藍色大魚池,從東到西順溜排着,分別養着大閘蟹、龍蝦、鰻魚、花鰱、鱘魚、中華鱉、草魚、泰鱷、泰師金魚、羅非魚、錦鯉、鱸魚等十幾種魚類。養殖人員邊引着我們一個一個觀筧着,邊介紹着情況,這鱸魚又叫花鱸、寨花、鱸板、四肋魚,俗稱鱸鮫,它和長江鰣魚、太湖銀魚並稱「四大名魚」之一。這種魚苗下池後,第二天就可以投餵飼料了。有人問道,鱸魚吃什麼昵?養殖人員說,它主要吃田地里和河渠里的紅線蟲等浮游生物。這些魚兒都是底層魚,一般都在底處遊蕩。人一站到池子旁邊,它就會游來,等你餵食。女伴們就從衣袋裡拿出零食,扔進池裡。果然,撲落落,撲落落,就有一大群魚兒朝這裡游來。大家便哈哈哈地笑成一片。養殖人員說,鱸魚魚苗養到一個月以後,就要按照鱸魚的尺寸來分開池子餵養,不然,它們會相互抗爭、殘食。放養的密度是一池可以養3000到4500尾。有人就問,現在有幾池鱸魚?養殖人員說,7個。大家就尖聲叫道,呀——,2萬多條呢!有人又問,這鱸魚好養嗎?養殖人員說,養好鱸魚的關鍵,是水體溶氧量的把握。水體溶氧量不足,那肯定難以高產。養殖前,要用大量石灰對池水消毒,要保證排灌系統通暢和水質良好,還要使用增氧機。他又說,大口鱸魚的生長速度快得很,有時可以在幾星期內成倍增加體重。6個月後就達到成熟期了,體長可達20厘米,體重斤二兩到斤五兩。

看完了高密度養魚溫室大棚,我們又來的特種魚養殖大棚。我們都圍在養鱷魚的那個大池前觀望着。長長的鱷魚睜着鼓鼓的黃眼睛,很不樂意地看着我們,不時地,還不耐煩地擺弄一下它那笨重而醜陋的身體,表示對我們的不屑一顧。養殖人員提醒大家,不要靠近它,不要把手和頭伸到池口,這些傢伙們攻擊性極強,稍不注意,就傷害人了。這些鱷魚身長都有一米二、一米五,都比較兇猛。所以,每一隻鱷魚都有身份證,都有自己的標碼,必須要有相關的證件,不是說你誰想養就可以養的。它是二級動物。有人問,它能吃嗎?多少錢一斤?養殖人員說,能能,它的肉可以吃,市場價是一斤一百一十元到一百二十元,可以銷售。因為咱們的這個不是野生的,而是養殖的。有人又問,它能長多大?它主要吃甚?養殖人員說,它可以長到兩三米,它主要吃肉,吃雞骨架。雞骨架比較便宜,其他的價格比較貴。吳城鎮的鎮長孫龍斌告訴我說,稻魚綜合種養,實現了一水多用、一田多產,能為這裡的村民群眾增收,實現糧食、水產雙保供,真正是一條農業轉型和特優發展的新路子。

告別了面目可憎的泰鱷魚,我們又來到了高科技花卉基地。這裡已經是一片紅黃藍綠紫的花的海洋。有紫色的羽衣甘藍花、嫩黃的蝴蝶蘭花、紅如火焰的麗格海棠花,有碧綠的螺絞鐵花、粉紅色的墨蘭花、寬大綠葉的也門鐵,還有一團一團緊蔟在一起的玫瑰花、月季花、仙客來花,一片一片像箭一樣的綠色植物龜背竹,如星光閃耀的嫩黃嫩黃的常春藤花,還有亮如絢爛晚霞的變葉木花、水靈靈的綠葉小發財樹、墨綠墨綠的葉子間耀眼光芒的金魚吊蘭花,還有像紅色蝴蝶般飛翔的紅掌花、紅得發紫的油畫吊蘭、顆顆綠珠璀燦的鴨掌木花、片片青翠的龍鬚花。這裡真的是璀璨芬芳,讓我們頓時覺得生活充滿了愛與希望的光彩,猶如漫步大自然的畫廊,一下子就品味到了人世間的萬千幸福。

山西農大的李教授告訴我說,這只是我們農大園藝學院和當地政府在這裡搞的一個花卉基地,我們還有一個農業新品種基地。我們正在推廣一種「大農特」產業發展,「大」即農林牧、文旅康相融合的大農業;「農」即農業發展、農村建設和農民穩步增收、同步協調推進的三農全域;「特」即以湖羊、藥材、雜糧、核桃、肉牛、文化、旅遊等多種產業相聚合的特色康養農業。效果非常理想,希望你們以後多多關注。 我們來到古色古香的文旅小鎮時,有好多小學生正在光影互動沉浸區體驗研學。這真是一個集視覺、觸覺、聽覺於一體的光影感官盛宴啊!有3D打印、科技與光、科技與影和科技課堂4大主題25個模塊,配備有科學實驗室和奇幻科學秀場,互動表演,隨心所欲,沉浸體驗,對孩子們的誘惑力極強,已經成為他們到這裡研學旅遊的必打卡之地。漂亮導遊喜不自禁地說,自7月1日開館以來,到光影互動沉浸區研學旅遊的學生有38000人次,營業收入達到140萬元,整個展區共接待的遊客達150多萬人次,單天最高的接待遊客人數達1800多人。

從這裡出來後,我們又沿着彎曲的小溪水和小巷道走向小鎮的深處。漂亮導遊介紹道,這個文旅小鎮全部是明清建築風格,是利用王營年村的舊衛生院、舊糧站等集體土地興建,總共有「兩路四巷雙廣場」,大家可以自由遊逛一下。我們已經進入美食街了。有烤肉串、烤魷魚、熱乾麵,扯麵、掐疙瘩,有肉夾饃、炸雞柳、碗團、油潑麵,還有特色奶茶店、小吃店、火鍋店等,分布其間。但由於還不是吃飯時間,看不見其熱鬧的場面。過了餐飲街區,就是古典式的小商小鋪、酒吧、戲台、嗨歌區、娛樂區,可以想象,一到夜晚,燈火通明之時,這裡是可麼得熱鬧非凡啊!

上了大巴車,從王營莊出來之後,我都在想, 《關於〈中共中共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韻決定〉的說明》中,提出了一個新概念。他說:「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王營莊人貫徹落實得真好、真通透、真徹底,他們的這個「共同體」,可謂一個山、水、林、田、湖、樹、人、農業、漁業、文化、旅遊、康養,統統融於一體的、和諧共榮的「大共同體」啊! 大東溝的「詩意中國」

大冬溝就在千年景區里。

我以前來過。記得那時還沒有開闢人行通道,在茫茫大森林裡,順着陡峭山坡登攀,忽高忽地,十分艱難。那次不小心扭了腳腕,好長時間裡下班回家爬樓梯都感到難受。但是,欣慰的是,那次我們終於爬上了呂梁山脈的最高峰——骨脊山。

那個時候,我們只顧爬山,還不知道這裡有個叫大東溝的地方。現在又一次來到這裡,覺得多少有些曾似相識。才知道大東溝就在離石區信義鎮的千年村。它地處呂梁山主峰骨脊山的腳下,關帝山森林片區,千年林場一帶。好地方啊!一進入這山林腹地,便能夠感到這裡的天、這裡的山、這裡的水和別的地方大不一樣。天空寬闊疏離,大氣磅礴,藍的自然通透,清新爽朗,白雲充滿立體感,或聚或散,或大或小,一團一縷,散漫自由,悠然自在。再看那山,不是奇陡峻峭,而是舒緩圓潤,碧綠的山巒,一座緊挨一座,生機盎然,綠的真是能夠擠出水來。已經聽到樹林裡的流水聲了。嘩啦啦,嘩啦啦,大的泉水猶如小河一樣流淌着。小的泉水則無聲無息,卻隨處可見。它們漫過草地,四處浸透。大東溝真的是山泉處處,水流豐沛啊。 我們漫步在用青石砌築的彎曲人行步道上,望見前面無比寬闊的大草地上,有一群一群的孩子們,戴着白色的旅遊帽子,穿着色彩斑斕的夏服正在遊玩,或站或坐,或跑或跳,一堆一團,或在白色大帳蓬下寫生畫畫,或在黃色草屋門前佇立沉思,還有的在草地上打羽毛球、放着風箏。仿佛寬銀幕電影裡的遠景長鏡頭,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與詩意的流動。

導遊在前面引着,身着白色上衣藍色牛仔褲,高挑身材,粉白的臉,黑的秀髮糸一馬尾,頭一擺,馬尾隨着一搖,聲音清脆地給我們介紹着。我們緊隨其後,一邊觀賞,一邊聽着她的講解。大東溝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可神秘啦!據說這裡有女媧補天的鍊石廠、大禹治水的發端處、漢代皇帝劉淵的屯兵地,佛教二十二代宗師劉薩河在這裡傳過經布過道,山上還有後趙皇帝石勒、孝文帝的衣冠墓等等。大家附和着,一片歡聲笑語。導遊說,2022年,離石區立足「潛力在山、優勢在林、特色在水」的特點,啟動了骨脊山旅遊項目,在大東溝新建了一條長約2000米的原生態步道,開放了6個露營區,沿着這條原生態步道分布了50多個露營平台,328個露營位,配備有帳篷、天幕、桌椅等,分設有帳篷營地、燒烤營地、自駕房車露營區、兒童溪邊戲水區等區域,在這裡可以舉辦精緻餐飲、燒烤、露天電影、露營音樂表演、戶外分享沙龍、研學、寫生畫畫等活動,我們將露營潮旅生活、戶外體育運動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一個在綠水青山中漫步賞景、安營紮寨、貼近大自然的好去處,可以滿足1000多人的露營和康養需求。我問道,政府是如何籌措資金建設的?導遊說,去年7月,區里出台一個大思路,叫「黨建引領、文旅搭台、產業配套、群眾增收」。就是統籌離石區76個行政村的鞏固銜接資全,入股區文旅集團,年底按股分紅,幫助農民増收。我又問,效果如何?導遊薄薄的紅嘴唇向上一揚,說當然好呀!今年以來,景區接待遊客10餘萬人次,直接收入290餘萬元,撬動消費600餘萬元,沿線採摘體驗、農產品銷售比去年同期增長了百分之三十五,吸納周邊村民150多人就業,帶動76個村集體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

一會兒,我們就順着原生態步道進入到了大東溝的深處。我仿佛進入到了唐代詩人王維的詩里。抬頭仰望,透過兩旁高大密集的樹木,可以看見遠處碧綠山峰上隱隱約約的齒點點白色積雪。俯身腳下,古木根深,巨石橫臥,山花遍地,山泉閃閃,澗水汨汨,小橋草屋,點綴其間。走在木質的人行步道上,頭頂上的濃郁樹冠投下一片又一片的蔭影,隨着清風的吹拂,斑斑駁駁,閃閃點點,給人的全身送來一刻又一刻的涼爽。

喜歡泉水。夏日裡的泉水,總是給人一種清麗、清涼、清爽的喜感。大東溝里多有山泉。在山溝里的溪河裡,在石橋的下邊,在古樹的根部,都有或寬或細的泉水在流。泉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着金屑般的光芒,好象太陽在水裡施展着鍊金術。它讓人想起了王維的《金屑泉》,「日飲金屑泉,少當千餘歲。翠鳳翊文螭,羽節朝玉帝。」想起了裴迪的同題詩,「縈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華,獨往事朝汲。」王維說,每天飲用這金屑泉水,可以活到一千多歲,能夠乘着神鳥駕着神車,飛上青天,去見玉皇大帝。裴迪的詩讓我們又回到了現實之中,泉水靜靜地深山幽谷里流了出來,好像不曾流瀉,陽光下的泉水金燦燦的,似乎伸手就可以撈出黃金美玉。這裡的泉水,早晨才最好,晶瑩清澈,有個清瘦的詩人經常帶着瓦罐獨自去泉邊打水。

大東溝不僅古樹多、泉水多,石頭也多。那些石頭很自在,極自由,或圓或方,或正或歪,或肥或瘦,或美或丑,都很平等齊觀,有的躺在河裡,有的臥在樹下,有的擠在橋下,大大小小,仿佛每塊石頭都有故事。一塊,一塊,都極淡然、自然、安然,似乎不分別,不褒貶,不誇張,不粉飾,身心清靜,悠然神遠。自然,會讓我想起了王維的《白石灘》,「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我。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清泉石上流,巨大的白石下還有許多圓潤的白卵石、白色的流沙。水和雲在白石間形成袖珍瀑布,汩汩流淌。經過多少年的流淌,大東溝森林裡的那些白石,已經被時光磨得更加明亮,靠在古樹根底的則被青苔包裹、覆蓋。它旁邊的綠蒲雜草都已經長得齊腰高了。

大東溝森林裡苔更令人難忘。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翻看我當時對着古樹下包裹三塊石頭的苔拍的一張照片,還是激動不已。那苔是一種細細的嫩綠,一種密密的新鮮,一種亮亮的濕潤,它們生命力旺盛,不僅包裹、覆蓋着那幾塊大小不一的白石,而且遍及周邊地面,直直包裹着那粗壯樹根,上到了一米以上,壓過了它周邊的那些各種各樣的小草、雜叢。這怎能不叫人想起王維的《書事》,「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想起了他的《宮槐陌》,「仄徑蔭宮槐,幽陰多綠苔。虛門但迎掃,畏有山僧來。」青苔、蒼苔、綠苔,是王維的詩中一個很鮮明的意象。他的好多詩中都寫到了苔。路上的苔,樹上的苔,石頭上的苔,台階上的苔,爬上人衣的苔,似乎都像是大東溝森林裡的苔。或者蒼苔,或者青如山色的苔,或者綠似湖水的苔。當然,滾動的石頭不長苔,陽光朗照下的石頭也不長苔。那苔呀,映照和打量的是詩人內心深處的寂靜和空靈。忽然有一天,詩人好像有什麼預感,一大早就走出苔華老屋,吩咐家童掃地迎客。這就是《宮槐陌》里描寫的情景,小路上擠滿了宮槐的樹蔭,幽靜的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被青苔覆蓋。今天要早早開門,灑掃院落,恐怕有高僧要來,不可怠慢。山僧,既是為山寺僧人的稱呼,也是僧人自己的謙辭。

山僧沒有來,因為這裡太偏僻、太寂靜了。今天,我們來了。也只有在今天,我們才能來,來到這太古意境般的大東溝原始大森林裡。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太古意境般的青山碧樹綠水世界,又讓我們仿佛走進了宋元明清時期的山水畫當中。大東溝四周的山水樹石,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翠綠蒼潤之美。這裡,像倪贊的山水畫般清空,似龔賢的山水畫一樣厚重,仿佛王原祁的山水畫般蒼老,猶如石濤的山水畫一樣,天地間浸染着一股清新之氣。「山靜如太古」,我們抬頭有白雲,低頭見草蟲,極目茫茫樹木之外的山外山,卻看到了光和影。光影,古代的山水畫怎麼能沒有光影呢?夏日裡,白日浙漸西移,在森林和草地上投下了斜光斜影,古老的樹木和群山被映照的煥然一新,仿佛夏圭的《溪山清遠圖》一樣,清如水,淡如霧,很快縹渺遠去,陽光朗照,沐浴在光的瀑布里,山水樹木、草花苔石,一切都被傳神,煥發了生機……

這時,我聽到了鳥鳴。當然是一隻鳥的啼聲,清清翠翠,嘰嘰喳喳,在古樹上空,在空谷幽蘭,自然是十分得動人心弦。一隻鳥的啼聲很好聽,或者兩三隻鳥在樹上鬧,也是動聽的。但是,如果一大群鳥在樹林裡喧鬧,就變成了噪音。萬物皆有其所,包括聲音。鳥鳴山更幽。大東溝的森林裡有一種非常自在而清雅的寂靜,仿佛空谷里的幽蘭一樣。因為,山的寂靜大於石頭,森林的寂靜大於樹,湖的寂靜大於水。當然,在大東溝里還有一種寂靜,那就是物的自體寂靜。一座山,一朵雲,一棵樹,一塊石頭,一株草,一片葉,一粒苔,都有着自己的寂靜。還有一粒塵埃,一束光,風聲、落花、流水,都有它們物自體的寂靜。

這種在萬山深處、萬木深處感受到的寂靜,卻能讓我們領悟到了白雲和流水的運動,領悟到了「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山的外面還有山的外面還有山」。

正在享受這萬籟寂靜之美之時,我忽然望見遠處山坡碧綠的樹前,立着大大的兩行字,「在呂梁,讀懂詩意中國」。 大東溝的詩意,比王維的山水詩多了一種生機,比宋元明清的山水畫多了一種活力。因為,在這幽靜清爽的大自然中,我不時地可以看見有一群又一群的人,在帳蓬下交流聊天,在草屋前寫生,在木橋下戲水,在平台上研學,在大樹下畫岩石畫。因為,在中國,在新時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前面的翠綠樹林前,突然又屹立起兩行大字:「在呂梁,傾聽奔流中國。」 六郎寨的石頭

第一次來到六郎寨。一下車,轉過身,一抬頭,就被對面的那匹大駱駝震撼了。那頭微微仰起,直視前方。那駝峰起伏有度,豐厚而狹長。怎麼不見它的腿呢?此時此刻,它的背上已經馱上重負。這正是它傲視前方,準備雄起前行的那一剎那。好一匹不忘初心、負重前行的大駱陀啊! 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它是一座石頭山峰。它是一匹大大的石頭駱駝。

從這一剎那,六郎寨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我忘不掉六郎寨的那些石頭。

六郎寨在茫茫大黃河的拐彎處,在山西呂梁興縣瓦塘鎮前彰和焉村。這個地方到處都是險坡,滿眼都是怪石。其實,這裡在叫六郎寨之前,叫乳浪寨,因小岩多有形似乳浪奇石而得名。叫六郎寨,當然是與楊家將里的楊六郎楊延昭有關。那是遙遠的往事了。公元964年,楊延昭的外祖父折德戾病逝。剛剛6歲的他隨母奔喪,經嵐州合河關(今興縣)回府州(今府谷),途中紮營於黃河的邊山嶺間。延昭夜間立于山頂,觀黃河之雄渾,想到白天由於契丹侵擾,百姓流離失所之慘狀,遂發下保家衛國之宏願。到了公元976元,楊延昭被北宋朝廷補為供奉館。由於供奉官是虛職,只用來表示品級,並無實際職掌。所以,他始終隨當時擔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的父親在軍中。但是,他多次被父親派往黃河沿線駐防。每到一處,他總是修城築寨,加強邊防。六郎寨就是他在這段時間修建的山寨。據傳說,公元995年,時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的楊延昭,回府州為其舅舅奔喪,途中又在六郎寨住了一天。可見,楊延昭對這裡很有感情。

當然是因為這裡在叫六郎寨之前,已經很是有名。清代興縣籍著名史學家、水利專家、江南總督康基田,曾在《合河紀聞》里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大將李牧沿着黃河戍邊,北拒匈奴,西伐秦魏,那個時候,乳浪寨就是古合河著名的軍事要塞之一。秦亡趙國後,北上陰山築長城、修直道,時為通津,「自漢唐迄於宋明戍守始無虛日」。所以,歷代帝王多次巡邊視察,六郎寨為必巡之地。尤其是在北宋時期,由於燕雲十六州早在五代十國時的喪失,使河西、河東、河北三路成為邊境地帶,而作為直通麟府二州前沿陣地的河東要塞,乳浪寨自然顯得十分重要。它不僅肩負糧道轉運這一使命,而且承載着抵禦來自西夏和北遼直接侵犯的雙重任務,自然,成為河東屏障的鎖陰,與河東諸州及其河西、河北兩路,共同成為守衛都城開封的重要屏障。 你們看對面的那塊石頭像什麼?再看前面的那塊石頭是什麼?給我們導遊的是當地的郭先生。他身材高大魁梧,熱情爽朗,談笑風生。我們邊聽他講解,邊順着他指引的方向望去。眼尖的人突然叫望,那不是頭獅子吧?正在仰天長嘯呢?我也猛然叫道,真的像是,頭仰起,尾巴後翹,眼睛怒睜。另一處聲音也傳來,前面山頂的那個是只熊,頭抬起,腿前行,虎視眈眈,眼看着就要站起身從那裡爬了過來。郭先生大笑,說你們說的全對,對面的是「雄獅吼」,前面的是「熊臥石」,神奇吧?奇妙吧?我不由地站住,朝着對面使勁地觀望。真的是神奇,真的是奇妙,明明看見就是一塊大大的石頭,可是越看越像一頭雄獅仰頭長嘯,仿佛還能聽見它嗷嗷嗷的叫聲,洪亮低沉得像是打響雷。再看對面的那隻熊頭,雄視前方;那前腿,直立起來,猶如剛剛站起來;那背,長而柔軟圓潤;那色彩,深深的褐黃色,仿佛都有人的手去撫摸那熊背毛茸茸的感覺。這哪是像是石頭啊!但是,它們活生生的,就是一塊一塊大的石頭。郭先生哈哈哈地笑了,說,這些都都是滔滔黃河水的功勞,不知多少多少萬年前,黃河水從這裡滿山遍野漫過,那時候,可能這裡可能就是茫茫黃河深處,你們看,你們看,那黃河水漫過的印痕印跡,至今都是那麼清晰。日曬風化,時光是那樣的神斧天工啊!竟把這麼多毫無生命力的石頭,一日復一日地雕塑成一個個活生生的動物。

我沉默無語。我們都沉默無語。郭先生繼續給我們海闊天空地講解着,說所以,眾多名相、名將,過往如織,僅北宋時期,文有范仲淹、文彥博、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等朝中大員,都先後職事河東,數臨六郎寨;武有呼延贊、楊廷昭、張亢、宗澤、韓世忠、岳飛等著名將領,曾先後巡邊轄地,屯兵戍守,馳騁禦敵於河東要寨,乳浪寨以其重要的軍事地位,留下了他們的無數足跡和眾多的故事。我拾起頭,看着他,問道,這些人真的都來過這裡?史書上都有記載嗎?他眨了眨眼睛,睜圓眼道,當然呀!他們不來怎麼能行啊!史書上有沒有記載,俺不知道。但是,老百姓口口相傳,這是事實。 郭先生長長地唉了一聲,說可惜這裡後來就衰落了,到了清代,隨着北方戰爭的弱化,六郎寨就成為了南北商運貨物的水旱碼頭。1936年至1938年,沿黃河的渡口堡寨,都被閻錫山的軍隊占領並封閉。1940年,隨着抗日民族政權的建立,六郎寨又成為晉綏邊區通往陝甘寧的重要通道和保衛延安的重要屏障。

這時,我們已經一步一險地登上了六郎寨的高峰。站在這些奇形怪狀的天然石雕石像旁邊,觀望對面的黃河真的是別有一番風情啊。我拿起手機,對着奇形巨石之下的十里長的大黃河,仿佛萬年奇石的視角,用它的眼晴拍下了黃河在這裡拐了一個彎的雄渾而壯麗的奇特景觀。 拍完照後,我一轉身,看見旁邊立着一個牌子,藍底白字,又是一個民間傳說,「李闖王過河接口氣」。郭先生見我們都圍過來,看那牌子,說,這講的是李闖王過彰和墕渡口的故事。崇禎二年,山陝大旱,瘟疫蔓延,兵禍不斷,老百姓苦不堪言,農民起義爆發,李自成就是義軍首領高迎祥手下的闖將。高迎祥戰死後,他繼稱闖王,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建立「大順」,年號「永昌」,緊接就發動「東征」,兵分兩路,欲攻下大同,進攻北京。主力部隊想從六郎寨渡黃河,向寧武進發。他率軍到了六郎寨時,人困馬乏,便邊休息邊派一隊人馬去彰和墕渡口偵察。一頓飯功夫,偵察隊回來了。頭目前來報告情況。李闖王突然問道,黃河結冰沒有?結冰?頭目不禁懵了,這不是胡說!時近二月了,黃河早已冰雪消融,怎麼會結冰呢?於是搖頭說,沒有沒有。李闖王大怒,當即下令,給我砍了!侍衛豈敢怠慢,立刻手起刀落,那人的頭便被砍了。一連進來三個,都是如實報告,結果都是人頭落地。當第四個人張六子被叫進來時,他看到四個人頭已經落地,不禁嚇得出了一身冷汗。闖王問他時,他定醒了一下,馬上謊稱,河已結冰,冰層很厚,可以輕鬆過河。李闖王哈哈大笑,說,很好!很好!我任你為渡河先鋒官,立即率隊渡河。張六子一聽,後背一陣發涼,心裡滴咕道,眼下黃河水急浪大,怎麼得渡?但是謊言已出,駟馬難追,只好硬着頭皮率先頭部隊向渡口而去。

我的後脊背上也立馬冒出了一層熱汗,將目光從對面的茫茫大黃河收回,轉過身,直逼他的臉,着急地問道,後來怎麼樣了?大家也都從望着對面黃河流淌的目光收回來,盯着他。郭先生的腦袋搖的像撥浪鼓似的,說真的很奇怪。他的眼光很快就又望着那些黃河山巔之上的奇形巨石,說,真的跟六郎寨的這些石頭一樣奇怪,黃河渡口雖然沒有結冰,但是,大塊大塊的冰凌夾雜着順河而下的河柴,都擁堵在渡口的拐彎處,就像架了一座橋似的。更奇怪的是,還有許多大木頭也互相穿插着漂浮其中。李闖王到來後,長長地喘了一口氣,不禁發出一陣狂笑,說天助我也!命令一下,張六子第一個跳進河裡,踏着浮木和大塊冰凌向對岸而去。虧得他從小在黃河邊長大,學了一身好水性,再加上已經下了死的決心,心裡不再懼怕,居然就不費多少力氣,安安全全地過了黃河。其餘的人馬也不敢耽擱,學着張六子的步子踏木而過,竟無一人一馬落水,成為六郎寨老渡口千年未遇的奇聞。

真的?這是真的?我睜大眼睛向他問道。大家也都把眼睛睜得圓圓的,望着他。郭先生望着我們,也把眼睛睜得大大的,說,那當然呀!要不怎麼李自成能一路拼殺,終於攻陷大同,殺進了北京城,奪了明朝的天下。

片刻後,我們都哈哈大笑,郭先生也哈哈大笑。

就這樣,我們在這些奇形怪狀的大石頭上邊爬上爬下,邊歡笑着說古話今。或立於一塊巨石的大平台上,說是校場點將台,視野開闊,雄心勃勃。或仰頭觀望那些石壁上特有的天書,它們凹凸有致,縱橫交錯,點劃天然,真的是奇妙萬端,像天的神筆寫就,薈萃藏、蒙、党項、羌胡,更集漢之草隸篆楷,諸多文字符號畫符混於一方,似行雲流水,如浪花飛濺,巧象奇觀,難以言說。我轉身又看見一塊黑色石碑,上書「煉虛洞」,仔細一看,說是道家辟穀的修煉場所,相傳呂洞賓曾經雲遊至此等等。不管他們來過與否,反正這個石洞裡大有乾坤,下去看看!我穿過那些奇形怪石,扶着鐵欄杆,小心翼翼地踏着石階下去,見方圓不大的石洞裡,僅有三張低矮的木桌,幾個樹蹲,幾個石凳,空無一人。倒是木桌上面那決大大的石頭上的天工神畫吸引了我。那些水波樣的、流水狀的水紋,一道道,一縷縷,一絲絲,彎彎曲曲,起伏舒緩,深淺不一,錯落有致。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些自自然然的東西。真的是一幅情趣無限、生機盎然的石頭水墨圖啊!我忙叫來文友,拿出手機,讓他給我在這石頭水墨畫前拍了一張照片,用來留念。

六郎寨各具形態的天然石雕石像太多了,有龜壽石、麒麟石、貔貅石,有雄鷹覓食、卵翼之恩、企望而「龜」,當然還有馬道、烽火台、古寨、農耕館。可是,我們最喜歡的還是這些六郎寨的石頭。我們穿過那一塊又一塊的奇石怪岩,來到山頂南面的那塊長方形的大大的天外飛來之石前,合影留念,好多人都伸出雙臂,做出了像那塊石頭一樣,大鵬展翅的形狀,歡呼着,衝進了正前方照相機喳喳喳的鏡頭裡……

宋家溝的雨夜晚飯

沒有想到,那天下午的雨,會越下越大。

我們坐着大巴車,穿過彎彎曲曲的山道,穿過密密茂茂的綠樹,顛顛簸簸地來到那座小二層的白色小樓前,下了車時,已經是下午五點多了。 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精神䦆鑠地迎了上來,忙和我們打招呼,在雨中把我們引進了一層的大屋裡。人們都叫他老高。我才知道他就是高華處,曾經是2017年脫貧攻堅「感動呂梁」的人物。我是第一次見老高。如今已經是74歲的老人了,身板硬朗,清清瘦瘦,滿面紅光,十分健談。他告訴我們說,現在咱們所處的地方,在地圖上叫宋家溝,也叫馮家溝,用汽車上的導航,導馮家溝,就能來到這裡。過去這裡是個三不管地帶,是一個亂石荒溝,有十里多長。是興縣兩個鄉鎮三個村子的交叉地帶,屬於蔡家崖鄉碾子村和高家山鎮宋家山村、馮家溝村共有的地方。 我們都擁簇着他,歡笑着讓他坐下,讓他給我們講他治理荒山、植樹造林的故事。他滿臉通紅,好像有些羞澀,不好意思地笑着,說歡迎各位作家文人們冒着雨來到這裡,其實我也沒什麼好講的,就是做了一點栽樹的意思。我們都笑着鼓掌,說,老高您坐下講,我們就是想聽你二十幾年栽樹的故事。老高這才坐下,在屋外淅淅瀝瀝的雨聲中,給我們講起了他植樹造林的故事。

老高說,我們這裡緊靠黃河,那黃河裡的水,泥沙很大,小時候,就聽大人們說是「一碗水,半碗沙」,水土流失很嚴重。我這人,年輕就愛種樹,看見樹種活了就高興。從年輕就有這個愛好,就像人們喜歡玩麻將打撲克一樣。我這人經歷很複雜,1971年4月,當時20歲,就當了民兵連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黨員,被派到水江頭大隊擔任黨支部書記。那時候,水江頭村是興縣出了名的「老大難」村,因為窮得沒有出路,有幾戶人家討吃要飯流落到內蒙古。面對這個局面,我憂心忡忡,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個局面。我經過走家進戶,調查研究,深思熟慮後,決定種樹。成立了一個25人的造林專業隊,又從外地聘請專業的技術人員,常年住在村里,面對面做指導。經過6年苦戰,村里修通了路,供上了電,全村2100畝山坡地都栽上了核桃樹,人均用材林2畝、核桃林5畝、紅棗林2畝、水果林2畝、灌木林2畝,實現了「村莊四旁樹成網,荒山禿嶺穿綠裝。白天高音喇叭響,晚上電燈亮堂堂。循環公路通四方,幹部群眾喜洋洋。」後來,土地下戶後,鄉鎮書記見我在村里也沒什好營生干,就把我調到鄉里當了補貼幹部,但還是農村戶口。後來這個書記到了縣裡當下領導,又把我調到縣裡的街道辦負責衛生清潔隊。領導可能覺得我工作認真,又喜歡管樹種樹,就把我調到了縣林業局,我就一直干到了林業局副局長。上世紀90年代末,呂梁市號召「退耕還林」,「治理荒山荒坡」。我當時已經50歲。縣裡一般是超過五十歲,就要下崗離職,讓年輕人干。我就想去承包4800畝的宋家溝,買「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植樹造林。 我急忙問他,家裡的人同意嗎?大家也都息聲靜氣地望着他。

老高臉紅紅地笑着,說哪裡能同意?老婆和親戚們都說我是發神經了,還說俺把你想的這事和村里人說了,人們都說你是個傻瓜,說那些荒溝就是無底洞,花多少錢也不頂事,看不見。好幾天,老婆也不理我,不給我做飯,說你喝西北風去吧。

我們哈哈大笑。他也嘿嘿嘿地笑着。老高說,2000年一開春,我就一個人,扛着工具,背着一捆行李卷,來到宋家溝里的河灘里,搭了一個帳篷,挖了一個坑坑吃水,支起一個小洋爐,做的吃飯,開始了我的種樹生活。就這樣住了一年多,就在溝里蓋了一個小房子,繼續種樹。老婆說的對,真的是無底洞,因為投入太多,又沒有收入,就我的那點工資,僅僅兩年,我就欠下了十多萬外債。為了清還施工隊和村里人的打工錢,我把大兒子準備結婚用的彩禮錢挪用,把城裡居住的房屋變賣。即使這樣,我也沒有放棄,打壩、填土、修路、通電、育苗、植樹,一年接一年,我領着周邊村裡的三個沒兒沒女的五保戶、五個貧困戶,一起干,就這樣幹了23年,到今年10月份,就整整23年了。原來這裡就是亂石荒溝,整個溝里沒有一棵樹,種上莊稼也長不成個樣子,就是人們放羊的地方。現在,4800畝荒山荒溝全部綠化,種植油松、側柏等34種樹,累計造林並管護6200畝,植樹10萬餘株,栽核桃樹1萬株,培育優質紅棗1萬株,酸棗接大棗5千株,四旁植樹1萬株,培育各種優質苗木150畝,容器油松側柏100萬苗。老高嘿嘿嘿地笑着,說,北京和雄安新區選中了我種植的五米油松300多株。我坐的離老人最近,能看出來,他的臉上充滿了一種說不出的自豪。

坐在旁邊離他不遠的興縣縣委宣傳部武部長說,老高不僅在這裡植樹造林,還在這裡辦了不少好事,建成水井10孔,100立方高位水池一座,基本農田600畝,水泥路5公里,田間道路2公里,架設高架線3公里,建成九曲黃河陣、晉綏生態碑林、小型生態廣場、辦公樓、彌陀寺院、健身場地、採摘園、120師學校校外實踐基地等等。

老高羞澀地擺擺手,說我這個人就是愛栽樹,也沒有別的。栽了這麼多樹,我怕我離開人世後,着火呀,人們砍樹呀,破壞森林,我就想把文化的東西搞進來,通過文化來教育人、感化人。武部長也同意我的想法。我就找呂梁佛教協會,在這裡修建了個彌陀寺院。另一項就是黃河文化九曲碑林,紀念碑林,計劃立360通,現在己經立了88通,都是做出歷史貢獻、文化成就的晉綏英雄人物,以及興縣籍人士,比如賀龍、關向應、李井泉、續範亭等,比如孫嘉淦、張旺等,比如牛友蘭、劉少白、牛蔭冠等,比如高如星、田東照、李萬林、賈寶執等。目的就是教育後一代,熱愛家鄉,熱愛自然,保護樹林。另外,我還修了一個九曲黃河陣。這是一個非遺文化,過去黃河兩岸的人,正月里都要游九曲黃河陣,祛除百病,一年通順,吉祥如意。過去建的不太好。去年武部長給我從省里爭取了20萬元,我重新整修,提高了水平,做了圍牆,幾個亭子,大門,今年正月裡來的人就很多。下一步還要增加燈光和音響。總之,文化的東西,都是從保護樹的目的出發的,同時也傳承了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我要努力把九曲黃河陣和晉綏生態碑林搞成全呂梁、全山西的精品,把鄉村旅遊發展起來。把這一切都做好,我的心裡就也安然了,息心了,我就到快樂地到那邊的世界去了。 大家都歡笑着鼓掌,紛紛說老人真會講話。

老高羞澀地搖着頭,說大概就是這些,我也就是一個愛栽樹,也沒有做出什麼值得誇讚的事。今天大家冒着雨來到這裡,真的就是一個緣份。我雖然文化不是太高,但是,我知道宣傳的力量很大。和各位著名的作家比起來,我真的不好意思說,我也是一個業餘文學愛好者,好多前年,我把我植樹造林的生活,寫成一篇文章,叫《我的低碳生活》,參加了全國的徵文大賽活動,還得了個二等獎,得了獎金2000塊錢,還有一個數碼相框。 哎呀!呀喲!我們都熱烈鼓掌,歡叫了起來,朝老高豎起了大拇指,說你是一個老「文青」!

老高臉紅彤彤地笑着說,不行,不行,業餘文學愛好者。他笑着說,那篇得獎的文章出來,我女兒在省財經學院當老師,正好和我們縣裡郭穎書記的侄女在一個辦公室。她們看這個文章時,正好讓郭穎書記的老伴去看侄女時也看到了。老伴回家後就給他老漢說,郭穎書記也就知道這件事了。結果,過了幾天,郭穎書記就到我這裡走了一趟,看了半天,也沒說個甚。結果,到年底的時候,他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他說,老高,我把全縣的小流域治理工程都看完了,還是數你付出大、做的好,政府幫助你一下,你打個報告,給你點經費,支持你一下。我懵了,說打多少呢?他說你說多少就多少。我說那就十來萬吧?他睜大眼睛說,噫?你修建個房子,改善一下居住條件,修得好一點,給你50萬元。

啊呀!我們又歡叫了起來,說,好,好,這下可好啦!

老高接着說,後來,他又碰上我了,問我,房子蓋的怎麼樣?我說蓋好了。他又問,花了多少錢?我說70多萬。他又說,你再打個報告,政府再支持你10萬。你們看,這就是宣傳的力量。我知道,你們這些筆桿子沒有權,也不能給我簽字,不能給我錢,但是,你們回去後用你們的筆桿子寫出文章,很快就會在那些報紙、雜誌、微信上登了出來,領導看見了,又會來看我,又會給我支持和鼓勵的。不過,我也年歲大了,干不動了,宋家溝的這些資產,我是不會交給子女繼承的,我是一個共產黨員,我會以黨費的形式,全部無償交給國家,讓它為黃河、周邊的老百姓發揮更大的效益。

我們都哈哈哈地大笑了,說老高真的是個明白人。

老高羞澀地笑着說,你們冒着雨從大老遠的地方跑來看我,我真的是三生有幸。我本應該引上大家看看我種的那些樹,看看那些文化生態碑林,看看九曲黃河陣,可惜外面的雨下得太大,天又黑了。我們還是到前面的院子裡吃晚飯吧。這裡也沒什麼好吃的,都是自家種下的綠色食品,毛豆、玉米、南瓜、豆角角,自已餵的豬的豬肉,自己餵的雞下的雞蛋。

就這樣,跟着老高走進山腳下樹林裡那個小院,三眼窯洞,一間廈房。老高的老伴、兒子兒媳、大孫子,還有附近村裡的幾個老漢,已忙碌着給我們做飯上菜。窯洞對面的藍色鋁合金板大棚里,擺的三大桌,和廈房裡的一桌,整整四桌。大盤的連枝帶葉的毛毛豆,熱氣騰騰的玉米棒子、南瓜瓣瓣、土豆塊兒,金黃色的妙家雞蛋,香噴噴的紅烤肉、手抓排骨肉、肉丸子,還有涼拌西紅柿、地皮萊、皮凍,一會兒,又上來了又喧又白的大饅頭,大碗的大燴菜。一會兒,又端上來了一瓶瓶沙棘汁和興縣自己生產的「品鑑」牌白酒。這是我有生以來吃得最難忘的一頓飯。雨在上面拍打着鋁合金板棚頂,大珠小珠落玉盤,噼哩叭啦,噼哩叭啦,給我們伴奏着音樂,我們卻在下面吃得愉快,吃得痛快,吃得豪放。有的桌子上,喝着酒,竟唱起了民歌山曲…… 老高這天晩上也喝得很高興,舉着酒杯過來和我們一桌一桌敬酒,一個一個喝酒,我們也都祝老高身體健康,事事如意。

天已經大黑了,吃完飯,我們都從院子裡出來了。老高穿着雨衣,站在小道上,和我們一個人一個人握手告別。

雨,還在下着,唰唰唰的,淅淅瀝瀝,忽急忽慢,若緊若緩,充滿了不一樣的深情厚意。

最後,我們都上了大巴車了。老高上了大巴車,又和我們一個個握手,依依不捨。我能看出來,他今晚雖然喝了些酒,但是腦子裡很清楚,心裡很快樂,很高興。我們大家也都很快樂,很高興。

何為汾酒之魂

汾酒廠已經去過好幾次了。

這次我們不同以往,首先去的是一個不大為人所知的地方。但是,這個地方對於汾酒的生產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眾所皆知,釀酒肯定是離不開水的。釀酒師傅常說的一句話,「曲是酒之骨頭,水是酒之血液」。由此可見,水,對於釀酒的十分重要。俗話也說,「名酒產地,必有佳泉」。杏花村汾酒好喝,主要得益於這裡的水好。汾酒老酒坊原址有一口井,井旁蓋有一個亭子,名為「申明亭」。裡邊有一通碑,上有《申明亭酒泉記》,說這口古井裡的泉水,「其味如醴,河東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祿裕梨春不足方其清冽」。這裡的「桑落」、「梨春」都是山西當時有名的井泉。清代《汾陽縣誌》里也有這樣的記載,「神品真成九醞漿,居然遷地弗能良。申明亭畔新淘米,水重依稀亞蟹黃。」都是讚美杏花村汾酒廠的水質之好。可見,好水對於汾酒的生產之珍貴。

水,尤其是佳泉好水,對於我們人類而言,都是非常寶貴的不可缺少的資源,所以,我們對於大自然中的每一滴水,都應該珍惜,而不能浪費。而這次到汾酒廠採風,首先要去的這個地方,每年可以為汾酒廠節約地下水200萬噸。它就是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的污水處理站。

在濛濛細雨的飄灑中,工作人員引着我們在高大的污水處理設備平台上進行細緻參觀。我們看見黑色、凝重,並含有臭味的污水,經過一道又一道物理和化學的處理,最後變得清澈透亮,無色無味。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他們的這個污水處理站,最早是從1987年投資620多萬元開始籌建的,到1991年竣工並投入使用,處理量為4500m噸。1999年又投資900萬元做為「中水利用」工程進行擴建,擴建後的處理規模達到了8000m噸。就是將已達標排放的污水進行再處理,經石英沙、無煙煤過濾,氯氣殺菌消毒後,進行再次利用。現在他們採用活性污泥法進行處理,主體工藝為「A/O法+過濾+消毒」,處理後的水質可以達到一級A類排放標準。工作人員說,廠區生產和生活的污水,經過這個處理站處理,達到回用標準後,都可以再次綜合利用,大部分用於鍋爐房除渣、除塵、人工湖補水和道路灑水的生產用水,居民養魚、澆花、洗車、沖廁等的生活用水,剩餘的水,或無償供給周邊農村的村民灌溉農田,或輸送至文峪河。

從設備平台上下來後,工作人員說,現在汾酒工業生態園醉仙湖裡的水和汾酒生活區里居民的生活用水,用的都是這裡經過處理後的水。大家的興趣陡增,都說要到工業生態園裡看看。工作人員歡欣鼓舞,笑着說,好好,我們上遊覽車,上遊覽車! 細雨無聲地下着,還有風輕輕地吹拂着。我們的心情也清爽利落,一會兒就坐滿了四五個白色的「汾酒旅遊」遊覽車。汾酒文化景區的道路極具特色。縱有杜牧路、傳山路、巴金路、廋信路、盡善路,橫有酒都大道、牧童南路、醉仙南路、醉仙北路、清香大道。文化味道濃厚,一路走,一路游,道路寬闊,四處綠樹成蔭,處處鮮花盛開,讓人心情愉快,舒適柔軟。邊遊覽着,坐在車上的工作人員邊說,隨着用水壓力的增大,他們公司已於2020年4月17日決定進行再次提標改造,計劃投資2000萬元,對污水處理站進行擴建,再增加污水處理廠量6000噸,現在正由山西五建進行建設,擴建完成後,日處理污水能力將達到14000噸。聽了他講的話,我的心情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望着灰色天空下細雨斜飄中美麗景觀,隨着遊覽車的緩緩前行,我的心情卻茫茫然,目光寡歡。我們人類的污水污物處理能力越強大,從另一個方面告訴我們,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越來越下降。這說明大自然對我們人類的損害力和破壞力已經承受不了了,不能夠通過自我修復完成了。回憶我們小時候,也是這個季節,天天到河裡洗衣服洗澡,河裡的水依然是清澈的、透亮的、甘甜的,我們依然可以喝,可以飲。現在都已經一去而不復返。只有依靠我們人類自覺自醒的修復處理,大自然才能無怨無悔地再次親近我們,無怨無悔地為我們人類再次服務和奉獻。就是越在這個時候,我們越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地聽一下大自然的心聲,細細地體會一下大自然的實身處境與內心的艱難。 汾酒工業生態園到了,我們紛紛下車,走進公園裡,欣賞着各色各樣的鮮花,觀看着那些綠枝飄拂的柳樹、綠葉茂密的槐樹,撫摸着那些生機蓬勃的綠草;還有的,情不自禁地走到醉仙湖邊上觀魚戲水;還有的,登上亭台,爬上樓榭,坐在噴泉邊,憑風遠晀,浮想聯翩。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個生態園林占地15萬平方米,種植有60多種花卉樹木,綠化面積占到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六,裡邊有噴泉、亭台樓榭、小橋流水,十幾組酒文化雕塑點綴其中。這裡的水都是使用的污水處理站經過處理後的廢水再利用。這,不但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他為居民和遊客提供了一個健身休閒的好去處。

雨停了。天也放晴了。夕陽燦爛無比。我們的心情也愈發的清朗爽快。工作人員說,我們步行到杏花園裡參觀汾酒博物館吧!

汾酒集團公司從20世紀60年代就十分注重企業文化和酒文化的建設。這個汾酒博物館,我已經參觀過好幾次了,裡邊的內容還是比較清楚的。它於1987年就建成開館。2007年又進行重新布展。它占地40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你酒文化展示,下層為國藏酒庫,可以說是同行業中建館最早、規模最大的酒文化專題博物館。

天下何人不知山西杏花村汾酒?汾酒是「國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它與中華文明一樣源遠流長,歷經五千餘年,從誕生起,經過殷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和魏晉時期,終於到南北朝時期,再次進行革命,從滿天下的清一色「濁酒」中,經過人類的技術進步,豹變為「清酒」,色近於水,酒香純正,可口清香,名為「汾清」。《北齊書》卷十一載:「初,孝瑜養於神武宮中,與武成同年相愛。將誅楊愔等,孝瑜予其謀。乃武成即位。禮遇特隆。帝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汾清二杯,勸汝於鄴酌兩杯。』其親愛如此。」遂成為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國家名酒」,從此翻開了長達1500多年韻輝煌名酒史。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軾、王安石、傅山等歷代大詩人、作家都有提到汾酒的著名詩篇。直至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巴拿馬賽會甲等大會,又使汾酒「名聞海外」、「中外馳名」。引得當時許多偉人和名人都對它青睞有加。魯迅先生雖不善飲,卻喜好汾酒,他在《魯迅日記》中曾三次提到朋友贈送汾酒的事。毛澤東主席喜歡喝汾酒,在西柏坡招待米高楊時,喝的就是汾酒。席間,主席笑道:「我相信,一個中藥,一個中國菜,這將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的兩大貢獻。等革命勝利後,我在北平用最陳年的老白汾酒和最好的中國菜請你吃飯。」

汾酒的特徵是:清香純正、醇甜柔和、自然諧調,餘味爽淨。即清、正、甜、淨、長。其口感是:入口綿,落口甜,飲後余香,回味悠長。酒不僅是水禾精華的產物,而且是天地人的和諧之物。釀造汾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大麥、豌豆,輔料為谷糠和稻殼。高粱是釀造汾酒的重要原料,其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出酒率的高低與汾酒質量的好壞。汾酒的生產的主要工藝流程,為「一磨、二潤、三蒸、四酵、五餾、六陳」,但是,「清」卻是汾酒香型獨特的關鍵。博物館裡展示的資料,有微生物專家方心芳的《汾酒釀造情形報告》,他專門對其釀造過程的「清」做了詳細的說明,「人要清神,氣要清新,水要清淨,酒醅要清蒸,用具要清潔。大曲地缸發酵,清蒸二次清,一清到底。」他與汾酒老作坊的老掌柜楊德齡一起總結出汾酒釀造工藝流程的七大秘訣:「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時,糧必得其實,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汾酒集團公司一直在傳承「中華酒脈」,將「清香汾酒、文化汾酒、綠色汾酒」做為經營理念,將「釀糧酒、儲老酒、售好酒」做為工作理念,從而肩負起四大神聖使命,「為民族傳承國寶,讓清香更久遠;為公眾釀造美酒,讓身心更愉悅;為員工創造成功,讓生活更美好;為股東多創紅利,讓汾酒更卓越。」提出了「汾酒,中國酒魂」的響亮口號。並且,把創造汾酒酒魂,做為「一種理想,一種信仰,一種思想,一種綱領,一種責任,一種力量」,認為它是「方向,她代表過去,更指向未來」。 從汾酒博物館出來後,我在杏花園裡溜達着,在碑林的老式古門上,看見了這樣的一幅對聯,「汾醪養正氣,茲氏合古風」。望着它,我沉思良久。我又坐在院裡的石凳上,心裡一直在琢磨,究竟何為汾酒之酒魂?汾酒博物館大廳里作家張石山先生寫的《汾酒賦》里,說得極好,「天人契合,順應陰陽;積健為雄,絕藝純儴。」「百代良工巨匠,萬般持護,神而化之,天成地就此玉液瓊漿。」其實,這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自身內心之間的和諧統一,融於一體,共生共榮,正是汾酒真正的酒魂。

因為,只有達到這種人與大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和諧共榮,這個世界才能實現天清地寧。

好一個「清」字,她才是汾酒真正的酒魂。

賈家莊的「生態觀」

來到汾陽賈家莊不知有多少次了。總是覺得每次來,每次都會感到它有新的變化。

賈家莊人愛琢磨,有膽識,總是對美好的生活有一種不可阻擋的嚮往和堅忍不拔的追求。賈家莊人最早是在1997年就提出了建設生態園的想法。賈家莊人一開始的「生態觀」很樸素,就是要過上富日子、好日子。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尚風行「土地下戶」,「個體單幹」。第二代當家人邢利民在堅守「集體經濟」不動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實行了「三田到戶、一集中、五統一」的管理辦法,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帶領群眾大辦集體企業,全村人集資出力,歷經18個月的艱苦鏖戰,把外人預算投資5800萬、建設周期不下3年的特種水泥廠,僅僅花了3000萬就建成了。經過數年的勵精圖治,特種水泥廠迅速成為賈家莊村的支柱產業。從此,這裡變成了一塊富的流油的土地,被樹為全省小康示範村的標杆典型。但是,在大力發展村辦企業,特別是在管理特種水泥廠的過程中,邢利民發現,必須要注重綠色環保,否則,經濟效益再好也不行。1997年夏天,他到雲南出差,發現雲南自然生態旅遊特別興旺。一下子,「自然生態」的理念就上了他的心。從雲南回來,他馬上召開黨員幹部會,和村兩委班子的人一起研究討論,做出了全村人都想不到的決定,要建設「賈家莊生態園」,而且要逐步關停產品供不應求、正大把賺錢的特種水泥廠。人們都想不通,說這是要干甚哩?邢利民掏出心來,向大家解釋,關掉水泥廠誰都心疼,可每天生活在污染的環境裡,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人們不說話了。他說,生態很重要,我們要建賈家莊生態園,要把賺來的錢花在改善居住環境、美化村容村貌上來,今後還要努力打造高標準的文化生態旅遊村。1997年秋天,賈家莊生態園工程就正式上馬了。把過去的兩座磚瓦窯和養魚場的廢地,進行了翻天覆地的大改造、大擴建、大綠化、大美化。1999年8月,賈家莊生態園正式開園。原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親自為生態園剪了彩。一開園,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每天考察、參觀、旅遊的人絡繹不絕,僅兩個月就先後接待遊客40000多人,直接經濟收入15萬元。不僅引來了外地的遊人,關鍵是安排了村裡的剩餘勞動力200多人,村里年老的、病弱的和婦女們都有了活於,擺攤的、賣飯的、做小吃的,村里一下了就發展了25個個體飲食攤點、10個遊樂玩具、旅遊紀念品銷售點,增加了各種大小旅遊運輸車20多輛。

2017年年底,第三代當家人邢萬里以全票當選了賈家莊村的黨總支書記。其實,他在更早的時候,已經參與上了村裡的事務。上過山西大學,又在外面鬧盪創業掙了錢的邢萬里,認為文化才是「生態觀」里最重要的東西。他為了把生態園裡的文化體育廣場真正做活做強,不花村里一分錢,自己傾其全力投資把北京生存島文化傳播公司的拓展培訓項目,引進了賈家莊,落地生根。每年有上百個團隊、近萬人來這裡參加活動,不僅公司自身有了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帶動了賈家莊村相關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邢萬里和賈樟柯是「發小」、「玩伴」。他把賈樟柯這張蜚聲國際的「名片」,招回了村里,豐富了賈家莊的「生態觀」,從2017年8月開始至今,已經舉辦七屆「86358賈家莊電影短片周」活動,每年都會很多國內外的年輕導演,帶着他們新攝製的作品,來賈家莊觀摩交流,學習提高。2019年5月,首屆「呂梁文學季」在賈家莊盛大開幕,全國各地的文學愛好者紛涌賈家莊,在這裡目睹莫言、余華、蘇童、葉兆言、梁曉聲、李敬澤、西川、于堅等著名作家、詩人的講演風采,在「種子影院」看電影,在「浪潮書店」看新書,在文化廣場看晉劇,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充滿了「文學」的日子。

第一屆「86358賈家莊電影短片周」,我有幸被聘為評委,參加了影片觀摩活動,我在這裡小住了一周。2019年5月的「呂梁文學季」,我有幸被選入五名「文學作者」之一,參加了全部活動,又在這裡小住了一周。活動之餘,我抽清晨和黃昏的時間,在這個美麗的小鄉村逛了個遍。騰飛路、村史展覽館、益智圖書館、馬烽紀念館、賈街、汾州民俗文化園、汾州食府、生態園、恆鼎工業文化創意園等,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工業文化創意園裡的「作家村」。

賈家莊與作家似乎有着一種特殊而深遠的情緣。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之際,賈煥星、武士英、宋樹勛、邢寶山等第一代共產黨人,帶領貧苦百姓,成立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百把钁頭鬧革命」,「改鹼治水拔窮根」,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郭沫若來到賈家莊,揮毫題詞,「杏花村外賈家莊,紅旗高舉在汾陽」。馬烽、西戎等「山藥蛋派」作家,掛職汾陽縣委副書記,長期蹲點賈家莊,與村裡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寫出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詞人喬羽來村里深入生活,寫出了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賈家莊人懷着對文化、文學和作家的敬畏之心,竟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馮玉祥、費正清、林徵因、梁思成、萬德生、衛天霖等海內外文化名人在汾陽峪道河寓居過的六座民國式「洋樓」別墅,一比一複製到賈家莊,建成全國第一個鄉村「作家村」,熱忱歡迎全國的作家們到這裡體驗生活,創作佳作。

在這次中國作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授牌暨「新時代和美鄉村」主題實踐活動中,我又一次來到賈家莊小住。我要看看現在賈家莊的「生態觀」里,又有了什麼新內容、新變化和新發展。

我們參觀了村里新新建的觀宇玻璃製品有限公司。看到火紅的全氧窯爐里,一隻一隻造型典雅的玻璃酒瓶,經過火與光的熱烈錘鍊,徐徐而出。看到一隻一隻白色透亮的玻璃酒瓶,經過噴釉流水線,變成了一隻一隻黑漆發亮的散發着古雅氣息的酒瓶,仿佛陶瓷瓶一樣的質感,再經過烤花流水線,那些精美的紅黃金色套色的「汾酒20年陳釀」的字跡花紋,一一仿佛刻在了酒瓶的上面,然後加蓋、打包、裝箱等等,都是那麼的行如流水。工人們都是堅守各自的崗位,全心投入,一絲不苟,認真工作。負責人告訴我們,這是杏花村汾酒開發區的包裝材料製造配套企業,2020年8月28日建成投產,擁有先進的全氧窯爐、自動拌料系統、制氧站、噴釉線和烤花線,日產玻璃瓶20餘萬隻,深加工能力每天40000日,實現年產值3.5億元,安排就業村民500餘人。我們參觀了村裡的杏花村酒業集團的糧儲有限公司。看到一個又一個白色的、高大粗壯的釀酒高粱儲存倉,拔地而立。負責人告訴我們,分兩期建設的10萬噸儲存倉,已經於2022年9月投入運營。他們通過「糧食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採取訂單種植、最低保護價收購等方式,利用自身倉儲及省內規模最大烘乾塔的優勢,為村民提供耕種管收、糧食檢驗、烘乾、加工、倉儲等一站式現代服務。

我知道,邢萬里上任黨總支書記後,以「酒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賈家莊清光緒年間就有「厚德昌」酒坊,上世紀60年代,村里又把多種經營搞得紅紅火火,開辦了粉坊、豆腐坊、酒坊、油坊等「八大坊」,當時的「腦袋紅酒」就很受歡迎。這幾年,他們釀造的「盛世賈家莊」、「賈家莊20年陳釀」等酒,2019年榮獲「第20屆比利時國際烈性酒大獎賽」全獎,還有新釀造的「中國莊園白酒」已經成為山西白酒的新品牌。現在又有了糧儲公司、觀宇玻璃製品公司、創意包裝公司,更是如虎添翼, 成為白酒一條龍全產業鏈。現在,賈家莊農業、文旅、酒業、培訓,幾大板塊,齊頭並進,至2022年底,經營性集體固定資產達到12.2億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2萬元。

我們參觀了賈家莊和山西農業大學合作的「山西省現代農業油料產業技術體系核心示範基地「。我望着廣闊無垠的綠色田野,望着一片又一一片豐收在望的紅高粱、飽滿谷穂和玉米,望着一排又一排已經成熟發黃的毛豆、琬豆、綠豆、查豆,望着一壠又一壠的綠油油的花生、蔍麻,望着一塊又一塊的生長旺盛的各種中草藥基地,呼吸着已經久遠久遠的新熟的各種糧食作物的清香氣息,在地邊的「夢泉」石台前,彎下身子,用手掬起一股清涼清涼的泉水,俯首喝下去,那個人間清爽真是美得不可言說。再看清溪渠邊,幾個鄉村少年正在清洗自行車,亦是清純美妙不可言。一下子,仿佛回到了小的時候,夏季黃昏時分的鄉村故土,心裡頓感親切、溫柔、濕潤和甜蜜。緩緩站起身來,抬頭遠眺藍天白雲下的廣闊田野里,一行行高大逼直的綠樹,一條一條寬闊平坦的田間小道,把大地裝飾的更加美麗,更加富有生氣。這可真的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啊!

我們進村入戶,和村里小四合院裡的老大娘、老大爺們聊天憶舊,細說村裡的新變化,「村莊改造」,升級村容村貌,投資上千餘萬元,開展大暖供熱、污水管網改造、廁所革命、垃圾分類、環境整治、鄉村景觀綠化美化,一天一個樣;「旅遊升級」,正在將現有的4A級景區打造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真正實現「旅遊讓生活更美好,旅遊讓百姓更幸福」。

我們深入村裡的幼兒園、小學校、初中學校和職業高中,和教師們座談,和校長、教導主任交流,倍感欣慰和感動。清晨里,我們在工業文化創意園裡散步,望見新建的山西電影學院那一盤又一盤銀色電影膠片鐵盒式的教學大樓,已經高高聳立起來。一起散步的汾陽文友們告訴我們,工業創意文化園西面的山西大學杏花酒學院,也已經破土動工。我真的是為賈家莊感到驕傲和自豪,這是全中國目前少見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有的鄉村之一。

離開賈家莊之前,我又一次漫遊了賈家莊生態園。登上6米高的9級台階,只見園內鳥兒歡叫,花兒盛開,一片樹木蔥綠之中,亭台樓閣聳立其中,頓感視野開闊,心曠神怡。走過又寬又直的「正陽路」,暢遊花卉園、葡萄園、農業科技園,直逢迎賓大瀑布,遊覽文化體育廣場,環繞占地33畝的「福澤湖」,在「福壽路」上散步,右側是666米曲陣道沿種植999棵柏樹的「九曲柏林園」,園內依次為讀書宮、理想宮、進取宮、奮鬥宮、修養宮、幸福宮、天才宮、戒己宮、長壽宮等9個宮,繞出來後,來到湖水碼頭,是三星殿、植物園、「天下第一根」的老樹根,前面就是又寬又長的「康莊橋」,在這裡,可以仰望聳立龍山頂的如椽「筆塔」,高27.5米,上有人民作家馬烽親筆書寫四字,「文運昌興」。

出了生態園,見賈家莊的大街上人來人往,兩旁的商鋪小攤,各種各樣的吃食和日用品,繁茂旺盛,豐富多彩。只見一排排、一行行路燈燈柱上,鏤空鐫刻着賈家村的治村格言,「共同富裕,和諧發展」。我想,這就是賈家莊人最樸素、最直白、最理想、最感人、最恆久的「生態觀」。

馬烽晚年的自撰春聯

每次到賈家莊,我都要到村中心的「馬烽紀念館」里,走一走,看一看,去拜謁我的老鄉、我的人生導師馬烽先生。

馬烽是我們孝義人。汾陽王大莊是他的外祖父家。七歲時,父親去世,家道破落,他和兩個姐姐、一個妹妹,只好隨母親從孝義居義村來到汾陽大王莊生活。十六歲讀完高小後,他從孝義參加了革命。1952年,馬烽從北京回到山西,到汾陽縣掛職縣委副書記,在賈家莊長期蹲點生活,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創作出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孫老大單幹》《飼養員趙大叔》《三年早知道》《自古道》《韓梅梅》《我的第一個上級》《老社員》《停止辦公》《大陽剛剛出山》等優秀作品,上世紀80年代,他創作的小說《野莊見聞錄》,與孫謙創作的電影「農村三部曲」《咱們的退伍兵》《山村鑼鼓》《黃土坡的婆姨們》,也和賈家莊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他與這裡的村民們結下了很深的整整半個世紀的情緣。2004年2月,82歲的馬烽先生因病不幸在太原去世,賈家莊人十分悲痛。邢利民第一時間趕到太原,向這位與賈家莊氣息相投、命運與共的老朋友揮淚告別,並代表賈家莊全體村民鄭重承諾,等到有一天,一定要把馬老請回賈家莊,讓他和他的精神世世代代和賈家莊人在一起。一年後,「馬烽紀念館」在賈家莊建成開放。那座馬老曾經住過的院子被布置成展室、放映廳等,陳列了馬老大量的生前照片、手稿、書籍、物品等等,院子中間安放了特意請美術家創作的馬烽雕塑銅像。坐在藤椅上皺眉凝思的馬老,永遠和賈家莊人在一起同甘共苦,思索謀劃未來。

2022年6月18日,是馬烽先生誕辰100周年的日子,賈家莊人在這裡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我應邀參加了這個活動,第一次在紀念館北面正樓一層的窯洞裡,瞻仰了馬老晚年從1991年至2004年撰寫的春聯的書法展。展的這些春聯,我陸陸續續從馬老生前晚年創作的散文中也看過,但經與馬老一起供過事的、原省文聯常務副主席、書法家趙望進整理並書寫出來,按時間順序全部展覽出來,卻是那樣的震撼人心。這十幾幅春聯,都是馬老生前自編、自寫,在晚年十三年,每年的春節在前門和後門展貼過的內容。形式上雖然不很符合春聯的聯律,有的甚至就是順口溜、打油詩,但是,它自由隨意,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實事求是,豁達幽默,記實事,抒真情,勵自志,充分表現出了馬老一生樂觀向上的精神,反映出他老人家晚年的人生規跡和人生態度。因此也是馬老留給我們後人的一部最寶貴的人生教材。

1989年12月,67歲的馬烽先生被中央一紙調令,調到中國作家協會任黨組書記。1952年馬烽為了深入生活,創作農村恍,從中國作家協會青年部副部長職位離開北京,回到山西。33年後,這是「二返長安」,到中國作協任職。只不過,這一次是去任中國作協的「第一把手」。但是,他沒有要住房,沒有要辦公室,就住在中國作協招待的,也就是魯迅文學院前身所在地的兩間房子裡,自己搭個小煤汽灶,妻子段杏綿給他做飯兼照顧他。就這樣,勤勤懇懇,一干就是五年,從1989年12月到1994手10月,馬老和夫人又是「京華五載」,這其間得到了什麼呢?中國作協的幹部職工普遍評價是「五個一」:沒撈一分錢,沒要一間房,沒長一級級別,沒提出一個錯誤口號,沒整過一個人。倒是工作下了一身的病。御職回到山西後,又把已經創作的長篇小說《龍村紀事》修改完正式出版,又寫了一個中篇小說《袁九斤的故事》,再就是抱病幫助作家張石山和他女兒夢妮共同改編創作的長篇電視連續劇《呂梁英雄傳》出主意、拉大綱。馬老曾在晚年的口述實錄的最後說,「這輩子的寫作生涯也就這樣了。我爺爺共有8個兒子,3個女兒;我父親有3個兒子,4個女兒;我大哥1個兒子;我3個兒子,1個女兒。這輩子也沒有任何要求了。我利用過大年全家團圓的機會,與妻子兒女們簽下了一份協議書,商定我死後將遺體捐獻給人民的醫學研究事業。」(《櫟樹年輪:馬烽自傳·口述實錄·宙之詮釋》,周宗奇編著,大眾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530頁)可見馬烽先生晚年對病離生死是很能看得開的,其樂觀坦蕩、幽默豁達的心態是與眾不同的。

當然,這種人生的心態和人生的態度,自然要反映到馬老那些年所寫的春聯上的。1991年臘月三十,馬老從北京回山西過年,只見家已從舊平房搬到新二樓。此時,傳說太原可能鬧地震,左鄰右舍都在議論,新樓舊房哪裡最安全,並且各執一端,爭論不休。馬老當晚編了春聯:「不管新樓舊房牢固就好,無論炎夏寒冬無病即佳。」自己寫好後,除夕時展貼於自家門口。1992年的春聯,他自編自寫道:「京華雖好還是回家來最好,山珍海味不如家鄉飯對味。」1993年春節前夕,馬老從北京回到太原過年,只見樓前那拆了的舊房還是老樣子,破磚瓦塊,遍地都是,於是隨手寫了這副春聯:「面對殘垣斷壁何時是了,他年高樓聳立天日全無。」1994年是農曆狗年,馬老72歲了,感慨萬千,寫了此聯貼於門上,「過了七個狗年老當益壯不可能,奮鬥半個世紀繼續革命沒問題」,依舊樂觀向上的態度躍然紙上。1995年的春聯寫道:「年老體弱心有餘而力不足,因陋就簡熱無多且發螢光。」終於御職還老還鄉了,大感一身輕鬆,高興之餘,1996年的春聯,前門是:「調進京調出京服從分配,未開花未結果葉落歸根」,橫批是「回來就好」。1997年,前門是:「冬離大地樹先醒,春到人間花待開。」橫批是「院小綠濃」。後門的對聯是:「闖過七六七六歲,迎接二零零二年。」橫批是「突破八十」。其「7676之意,是說他的兩位老戰友李束為和孫謙都是活了76歲,而他的理想是要活到80,而2002年,他就整整80歲了。其洋洋得意的樣子和充滿希望的決心,撲面而來。

馬老家前門的院子很小,路很窄。他家的後院比較寬敞。所以,他家的人和客人出出進進,都主要是走後門的。因而,馬老自然而然也就將前門作了後門,又將後門作了前門。後來,每年貼春聯時,馬老也是把他編寫的的主要春聯貼在後門上。人們看馬老家的春聯也主要是看後門上的春聯。

1998年,後門的春聯是:「五官磨損勉強可司職,四肢老化湊合能運行。」橫批是「將就生活」。是說這一年他雖已辦了離休手續,但還是山西省文聯主席,有時還要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等待召開「文代會」後徹底御職。馬老把這些大眾化、通俗化的詞句寫進春聯,讓人耳目一新,增添了幾分幽默之感。前門的春聯是:「右豎高煙囪權當擎天柱,左懸燈招牌疑是夜彩虹。」橫批是「自我安慰」。是寫馬烽、西戎、孫謙、王玉堂(筆名甘夫)等四位老作家共住的一排小樓,南邊不足30米,就是一座10層高樓,距馬老家前門10多米處,就是兩根黑乎乎、直挺挺的大煙囪刺破天空,而夜晚閃閃發光的「南華門賓館」霓虹燈招牌,又晃得他老人家睡不安寧,但老人在亂中取安,鬧中取靜,樂觀開朗之態度由此可見。

1999年春節,馬老家前門後門的兩幅對聯一長一短。前門是:「對面樓高陽光少,門前院窄花草多。」橫批是「以多補少」。自作多情,安慰自己,春風不嫌庭院窄,雨露偏愛花草疏。後門的長聯是:「闖過七十六周歲超過孫李已成定局,邁向九十一高齡壽比王老無此可能。」橫批是「順其自然」。超過老戰友李束為、孫謙,已是77歲的老人,值得高興,但比起91歲高齡的老戰友王玉堂,恐怕是「無此可能」,但也要「順其自然」,為之努力爭取。

2000年春節,馬老家後門的春聯是:「大氣污染無能為力,小屋冷暖自我調節。」橫批是「有苦有甜」。他對前門那兩個高高的煙囪冒出的滾滾黑煙感到無可奈何,好在屋裡的冷暖自己可以調節。馬老有肺氣病,受不得冷氣,每年秋末受冷氣襲擊,就喘不上氣來了,所以,不等到單位供暖在,他自己就先用電暖氣增加室溫了。前門的春聯是:「跨越兩世紀可謂高壽,步入新世紀從一算起。」橫批是「大小由之」。邁入新世紀的信心與樂觀由此可見一斑。 2001年春節,馬老家後門上的春聯寫道,「年老多病日常生活尚能自理本人福,自我保健少給家屬增添煩惱闔家安。」橫批是「這就不賴」。前門上的春聯是:「歡慶新春步入廿一世紀,再過一年湊足八十高齡。」橫批是「人壽年豐」。風趣之中見幽默,快樂之中充滿了奇望。

2002年,馬老後門上的春聯寫着,「福如彩雲歲月似梭酸甜苦辣皆有趣,壽比南山病榻苦伴晚輩孝敬情更濃。」橫批是「品味人生」。2003年,後門的春聯是:「打倒流感病毒人人擁護,呼吸新鮮空氣個個歡迎。。橫批為「就是難辦到」。,那一年是全民抗擊「非典」之年,馬老編的春聯留下了真實的記錄。前門的春聯則是:「安居并州城暢飲黃河水,活在嚴冬里可餐夏季菜。」橫批是「還要怎活」。

2003年後半年,馬老的病情就不斷加重,說話非常困難。9月4日,因急性右心衰導致病危住進了CCU8號病房。後來稍微好一些了,頭腦依然很清楚。我參加了12月下旬召開的山西省第六次文代會,聽到了大會代讀的馬老給與會作家的公開信,眼睛為之一亮,心想他老人家的病情也許好點了。到了2004年春節,馬老讓妻子段杏綿幫他編寫春聯。段師母以他老人家的口氣編寫了這樣一副春聯:「往年春聯自編寫,今冬病榻苦度日。」橫批為「企盼春暖」。這一副老夫老妻合作的對聯,透出了一份說不出的痛心與無奈。馬老很滿意,請人寫出貼在院子的後門上,發出了「企盼春暖」的對生命的熱切呼喚。誰知過了大年不久,也就是2004年1月31日,這位人民作家便與世長辭,享年82歲。這副春聯也就成為了老人家最後的生命絕唱。[1]

作者簡介

馬明高,1963年8月生,山西省孝義市人,復旦大學中文系第三屆作家班和魯迅文學院第三屆高研班學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