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呂子論學》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是洪邁編著的一部史料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目錄

原文

《呂子》曰:「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①,其聞則不若聾②;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則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則不若喑③;使其心可以智,不學,其智則不若狂④。故凡學,非能益之也,達天性⑤也,能全天下之所生,而勿敗之,可謂善學者矣。」此說甚美,而罕為學者所稱,故書以自戒。

注釋

①不學:如果不學習

②其聞則不若聾:那麼他聽到的東西還不如聾子聽到的多。

③喑:啞巴。

④狂:瘋子。

⑤達天性:知曉天性之理。

譯文

《呂子》中說:「天地產生出人,使他有耳可聽,若不學習,他所聽到的還比不上聾子;使他有目可視,若不學習,他所看到的還比不上盲人;使他有口可言,若不學習,他所說的話還比不上啞巴;使他有心可以思維,若不學習,他的思智還比不上瘋癲的人。所以,學習不但能使人受益,知曉天性之理,還能充分發揮天所賦予他的各種生理機能的作用,使他有所作為而不致沉淪。做到這樣可以說是善於學習的人了。」這段議論十分精闢,然而很少為學者所稱頌,因此這裡寫出來作為自戒。

評析

這篇文章引用呂子的一段話,講述的是上天賜予人們耳朵眼睛、嘴巴、思維,如果不經過學習,還不如聾子、瞎子、啞巴和傻子知道得多。為我們講述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後天學習的作用,不是能增添天生本能,而是能調動天生本能充分發揮,能創新。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變的,生而知之的人不存在,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在造就人才方面是起決定作用的。「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科學家曾經對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過驗證,證明他的大腦和別人沒有什麼不同,反而還有些遲鈍,小時候同學和老師總是欺負他,父母甚至擔心他今後的生活都會成問題.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後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人是否能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作者引用呂子勸學的這段話,對我們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2]。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

《容齋隨筆》[3]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呂子論學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