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向光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向光性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名詞解釋

植物生長器官受單方向光照射而引起生長彎曲的現象稱為向光性。對高等植物而言,向光性主要指植物地上部分莖葉的正向光性。以前認為根沒有向光性反應,然而近年來以擬南芥為研究材料,發現根有負向光性。

達爾文根據實驗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單側光刺激後,就會向下面的伸長區傳遞某種「影響」,造成伸長區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而會有胚芽鞘向光性彎曲。

1910年,鮑森詹森的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端。胚芽鞘是可以直接傳遞(生長素),但是無法直接證明是傳遞了某種化學物質,也許是產生了某種刺激。而通過瓊脂就可以證明是產生了一種化學物質

1914年拜爾的實驗證明,初步證明「影響」是一種化學物質。頂尖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的分布不均勻造成了胚芽鞘的彎曲生長。

1928年荷蘭科學家溫特的實驗證明了「影響」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溫特在實驗中,把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瓊脂塊上,幾小時以後,移去胚芽的尖端,再將這塊瓊脂切成小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的一側,結果發現這個胚芽會向放瓊脂塊的對側彎曲生長,如果把沒有接觸過胚芽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的一側,結果發現這個胚芽既不生長也不彎曲,由此說明,胚芽鞘的尖端確實產生了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從尖端運輸到下部,並且能夠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長。 1931年科學家首次提取成功生長素-吲哚乙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