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濱海岸帶的一部分。指平均潮位到最大波浪達到的上界之間的地帶。在陡岸海灘,後濱不發育,在平原沼澤海岸可形成灘脊型潮灘。

後濱代表海灘的上部,除了在異常高潮條件下會被淹沒並受到波浪和弱水流的作用外,它通常是乾的,但大部分時間它暴露於的作用之中。

層理構造

後濱的主要層理構造幾乎全是水平紋層砂(參見拉塞爾和麥金太爾,1965;安德魯和范德林根,1969)。單調的紋層砂被小水流波痕產生的小型交錯層理所中斷。地貌上的淺窪地被充填時可以產生低角度的交錯層狀單位。常見富集有介殼的風蝕地面[1]。風將較細沉積物移走,留下較大的介殼,成為風蝕沉積。介殼呈凸面向上排列。

在較強風時,飛砂的毯狀層或者小沙丘或沙堆可以平行於海岸堆積。也常常產生風成波痕,但是保存下來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後濱的向上生長發生在異常高潮和暴時期。後濱被相當淺的水所淹沒,水中有波濤,破壞了大多數的風成特徵。沿小水潭和泥潭的邊緣,由於水的滲出,飛砂形成反波痕(范斯特拉滕,1953;賴內克,1955d)。強風可以使泥潭中的水起波紋,並使水呈砂一水渾濁液的形式運動。這些渾濁液以條紋形式延伸(格里普,1963)。砂中的水平紋理是由波濤產生的,有些是水平紋層狀的飛砂的毯狀層。

在淺的窪地中可以沉積泥和藻叢的薄蓋層。後濱突然而快速地淹沒,引起氣泡砂的發育。在局部地方,氣體的排出可以形成泉坑和沙穹丘等。在許多地方可以發育細流痕。在淹沒以後,由於蒸發作用,在地表上發育鹽殼。風的活動可以侵蝕這種鹽殼下面的鬆散砂,並產生洞穴和「砂礫」。

相關信息

帕寧(1967)詳細地討論過黑海中海灘後濱上破壞性波浪與建設性波浪的效應以及風活動的效應。高海灘脊由達到最高的波浪進行複雜築造。一旦這些波浪變短,侵蝕作用就在海灘上開始,產生懸崖。在波浪減弱和水位下降期間,形成低海灘脊,具有凹面向海的斜坡,傾角為5~18°。在脊頂之下的層以1~9°的角度向陸傾斜。海灘層內的夾層是風積層和波痕層狀單位(馮德利希,1972)。

石井(1958)敘述過灘角的各個變量。灘角的內部構造還研究得不夠,但是它們的底與下伏沉積物是侵蝕接觸關係。在灘角的窪地中,槽形紋層沉積在尖岬之間。石井指出,與下伏沉積物呈侵蝕接觸的海灣沉積和礫石質的尖岬可以逐漸保存在沉積物中。他進一步指出,費爾柴爾德(1901)曾在紐約州志留記美地那砂岩中描述過這類構造。位於後濱的灘角比位於前濱的灘角有更好的保存機會。

拉塞爾(1968)曾指出,灘角沉積物[2]的成分比它周圍的沉積物粗些。這說明灘角是由波浪從臨濱帶來的沉積物堆積而成的。

視頻

後濱 相關視頻

海岸帶樣片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