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葉恭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葉恭紹
出生 (1908-11-07)1908年11月7日
中國
逝世 1998年4月5日(1998-04-05)(89歲)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家

葉恭紹,中國兒童少年衛生學家、醫學教育家,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歷任北京婦嬰保健所所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京醫學院教授、衛生系副主任,北京醫科大學兒童青海年衛生研究所名譽所長,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衛生學會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第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九三學社第六、七屆中央委員和北京分社副主任委員。

葉恭紹早年從事婦幼衛生工作,後重點進行兒童青海年生長發育、形態、機能與素質的研究,主編有《兒童青海年衛生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兒童少年衛生學分卷》等。

個人履歷

  • 1908年11月7日 生於江西九江。
  • 1930年 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醫預科,獲理學士學位。
  • 1935年 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留校任公共衛生科助教,並在北平市第一衛生事務所從事嬰幼兒保健工作。
  • 1942—1943年 任北平市第一衛生事務所婦幼衛生組組長。
  • 1943—1946年 任重慶中央衛生實驗院實用營養組主任。
  • 1946—1949年 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婦嬰保健所所長。
  • 1947—1948年 在美國考察訪問。
  • 1950—1981年 任北京大學醫學院(1952年改稱北京醫學院)教授、衛生系副主任兼婦幼衛生教研組(1954年改為學校衛生教研組,1960年改為兒少衛生教研組)主任。
  • 1958—1987年 歷任中華醫學會衛生學會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

歷任《中華衛生雜誌》(1978年改名為《中華預防醫學雜誌》總編輯、副總編輯。

  • 1979—1981 歷任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委員、副會長、顧問。
  • 1981—1984年 中華醫學會衛生學會兒少衛生學組組長。
  • 1982年— 任北京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北京醫學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名譽所長。
  • 1986年— 任中華醫學會兒少衛生學會名譽主任委員。
  • 1987年— 任中華預防醫學會兒少衛生學會名譽主任委員。
  • 1 9 9 8 年4 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 0 歲。


1929年,葉恭紹在燕京大學就讀協和預科時。

主要經歷

葉恭紹,祖籍廣東番禺,1908年11月7日出生於江西九江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其祖父是清朝咸豐丙辰年(1856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戶部雲南司郎中,軍機章京等職,有多部著作傳世;其父是清朝光緒戊子年(1888年)舉人,曾任江西知府,精通數學、詩詞和書法;其二哥葉恭綽,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在中華民國臨時革命政府任交通部長,後任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是著名書法家。

葉恭紹的父輩們封建思想濃厚,重男輕女,不給女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葉恭紹衝破封建束縛,在二哥葉恭綽的幫助下,走出家庭接受新式教育,直到大學畢業。1927年,她由天津中西女子中學畢業後,考入南開大學,兩年後轉到北平燕京大學醫預科學習。1930年,考入北平協和醫學院,1935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

選擇衛生事業

在考入協和醫學院時,葉恭紹便打算將來能為解除民眾痛苦而作一番事業。然而,當她在內科臨床實習時,看到由於醫學檢測技術的不足,往往查了半天,病人還得不到確診,更由於那時許多藥物還沒有問世,對很多疾病,醫生也束手無策。當時美籍公共衛生學家蘭安生博士講授公共衛生課,他的一句名言:「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給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促使她在醫學院畢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預防醫學婦幼衛生保健這項崇高的事業。

研究加料豆漿

在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葉恭紹在協和醫學院任助教、講師,具體負責婦嬰衛生課,並在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科的實驗基地——北平市第一衛生事務所開展嬰幼兒保健工作。為了給營養不良的兒童加強營養,她反覆研究,調製出一種加料豆漿,用以代替牛奶餵養嬰兒,使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勞動人民減輕了經濟負擔,深受群眾的歡迎。加料豆漿的研究為日後更多代乳品的研製奠定了初步基礎,也為兒童餵養與發育的相關研究作了有意義的探索。與此同時,她在嬰幼兒餵養方面發表了一系列文章。

嬰幼兒保健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占領了協和醫學院,強令醫學院停辦。這時,北平市第一衛生事務所還在繼續維持,葉恭紹被聘任為婦幼衛生組長,工作了一年。1943年,她歷盡千辛萬苦到了抗戰的後方重慶,進入已遷到重慶歌樂山的中央衛生實驗院任實用營養組主任。抗戰勝利後,她回到北平轉入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創辦了婦嬰保健所,致力於嬰幼兒保健工作,並開辦了一所孕婦花柳病門診,為患有性病的婦女解除疾病的折磨,受到廣大婦女的歡迎。

來到北京大學

面向工農兵1949年初,葉恭紹以無比喜悅的心情迎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開進北平。她熱烈地擁護1950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所確定的「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三大衛生方針。她向中央衛生部匯報了婦嬰保健所創建工作情況,準備繼續大幹一場。這時,衛生部領導動員她到北京大學醫學院(1952年改為北京醫學院)協助嚴鏡清教授創辦衛生系,為新中國培養迫切需要的預防醫學人才。於是,她欣然來到北京大學醫學院,從此一直擔任衛生系及婦幼衛生教研組的行政和業務領導工作。

1950年5月,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衛生系及婦幼衛生教研組(1954年改為學校衛生教研組,1960年改為兒童少年衛生教研室)。

葉恭紹為了發展兒童少年衛生工作,把着眼點放在兒童少年衛生專業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上面。她努力促進全國性的學術交流。在她多年主持中華醫學會衛生學會兒少衛生學組期間,對學會的發展多所擘劃。1980年和1984年,她先後主持召開中華醫學會兒少衛生學組全國第一屆、第二屆學術會議,並分別在兩次會議上作了題為《32年來中國兒少衛生的回顧與展望》及《兒少衛生科研概況》的學術報告。報告中總結了成績,指出今後兒少衛生科研工作的方向。

她主持編寫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兒童少年衛生學》、《家庭育兒百科全書》、《中小學生保健手冊》、《當代中國》兒少衛生事業部分、《新中國預防醫學歷史經驗》兒少衛生事業部分,主審了《兒童少年衛生學》等專著。這些醫著推動了學科的理論建設,幫助專業工作者進一步提高了理論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視科學普及

葉恭紹對科學普及工作十分重視,當她從人民來信中得知許多年輕父母渴求育兒知識,廣大青少年渴望得到衛生保健指導時,深感一個專家的責任。她一面認真處理人民來信,耐心回答群眾的提問,同時為《父母必讀》 、 《中國青年》 、 《大眾醫學》等科普雜誌撰寫科普文章,以此來指導更多的年輕父母實施科學育兒和自我保健,尤其是青春期衛生保健。她還積極參加九三學社、婦女聯合會等單位組織的義務諮詢服務工作,並積極建立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的青春期健康諮詢門診,利用星期日開展諮詢活動,與兒童少年家長及青少年促膝談心,耐心啟發指導,充分體現了她對青少年一代的親切關懷。葉恭紹不僅是一位兒童少年衛生學家,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她牢記周恩來總理的教導,不遺餘力地宣傳周總理生前關於對兒童青少年進行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主張。她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委員等職,現任全國政協第七屆常務委員。她密切聯繫各界人民群眾,並在民主與法制,特別是文教衛生、立法以及法律實施監督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她曾經和北京市其他領導同志率領北京市人大代表團訪問了日本東京都議會,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

半個多世紀以來,葉恭紹在兒童少年衛生、預防醫學、科普工作等方面所作的貢獻,不僅造福於千千萬萬的青少年,而且促進了整個民族健康水平的提高。如今,她以84歲的高齡繼續為提高中國兒童青少年的健康素質,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學術貢獻

創辦科研機構

葉恭紹一直關心兒童青少年一代的健康,關心兒童少年衛生事業的發展。她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對兒童青少年一代的深厚感情,努力開創兒童青少年衛生學科的研究工作,推動這一學科的發展。1962年,北京市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組成立了,但這個組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摧殘,同時北京醫學院兒少衛生教研組也瀕臨解散。在外界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她仍然堅定地說:「就是剩下我一個人,也要為兒童少年衛生做點研究工作!」。並且身體力行,在下放農村勞動期間,挨家挨戶地檢查兒童齲齒髮病情況。1973年,葉恭紹在全國衛生系教學工作大會上鄭重地提出:「我代表二億兒童青少年呼籲恢復兒少衛生研究工作。」爾後卻因此遭到了批判。但她並不氣餒,仍以大無畏的勇氣,百折不撓的精神,一有機會就堅持宣傳恢復兒少衛生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廣大專業工作者無不為她這種奮不顧身的精神所鼓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文化大革命」後,葉恭紹的這些建議終於得到有關領導的理解、關心和支持。1982年,國家科委批准在北京醫學院成立了北京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以下簡稱兒少衛生研究所),葉恭紹任名譽所長,實現了她多年的夙願。

兒少衛生研究所自1982年成立以來,在葉恭紹的主持、指導下,迅速發展並培養出了大批人才。在科研上,兒少衛生研究所的不少科研課題處於全國科研前沿水平;在教學上,兒少衛生研究所是我國唯一能授予兒少衛生學博士學位的博士點(葉恭紹作為博士生導師,從1979年以來已培養博士4名,碩士近20名);在學術作用上,兒少衛生研究所是中華預防醫學會兒少衛生學會和全國衛生標準委員會學校衛生標準分委員會的掛靠單位。兒少衛生研究所正在逐步成為全國技術諮詢、科學研究、幹部培訓和信息系統的中心。兒少衛生研究所學術梯隊已初步形成,新生力量不斷發展成熟。看到研究所的成長,葉恭紹情不自禁地說:「研究所的創建是我畢生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培養專業人才

幾十年來,葉恭紹致力於兒少衛生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培養了中國幾代的兒童少年衛生、預防醫學人才。教學伊始,沒有本學科的專業教材,葉恭紹提出要改造課程,並組織教研組人員編寫學校衛生講議、實習指導及實習教學法指導等,為編寫本專業課程教材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她還不斷收集國內外資料,總結教學經驗,終於在50年代後期主編了全國醫學院校試用教材《兒童少年衛生學》,196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從此結束了這個學科全國無統編教材的局面,在學科建設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60年代中期,她在參考了國外尤其是蘇聯的大量資料後,又主持修訂了《兒童少年衛生學》。修訂後的教材,內容重點突出,聯繫實際,反映了兒童少年衛生工作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為全國從事兒童少年衛生實際工作的同志提供了指南。葉恭紹為這兩版教材的編寫和修訂工作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不愧為我國兒童少年衛生學教材的帶頭人。

葉恭紹在醫學教育戰線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對於青年教師一貫嚴格要求。她要求青年教師上課前寫出詳細提綱,在教研室試講。對他們的講課內容、表達語言、板書都親自指導,或責成高年教師指導,務求達到準備充分後,方能走上講台。有的教師回憶說:「當年葉教授檢查青年教師試講時,真象『三堂會審』,緊張得要命,但確實受益匪淺。」葉恭紹十分關心學生的進步和業務成長。她常常是身先士卒,帶領學生深入基層,深入農村第一線,調查研究,為工農服務。如在1959年,北京郊區兒童麻疹流行,她帶領學生深入農戶,為患兒治療,並宣傳防治知識。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她與學生一起對北京近郊幼兒園兒童營養狀況作調查研究,提出了改善辦法。有時清晨五六點鐘出發,晚上八九點鐘在又冷又餓的情況下返回住地。她那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求實精神,使學生深受感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葉恭紹教過的衛生系畢業生近2600名。他們分布在祖國各地,始終不忘母校和葉教授的培養。很多國內外學生經常給葉恭紹寫信,討教學術問題,表示衷心問候。那堆滿書桌五光十色的賀年片,正是她桃李滿天下的象徵。

提出性徵分度

葉恭紹在學術研究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對兒童少年生長發育包括青春期發育進行的開拓性的研究。1947—1948年,葉恭紹到美國考察學習,從美國東北部到美國西部,她考察了不少兒童發育中心和研究機構,了解了美國兒童身心發育和有關社會問題,給她以很大的啟迪。50年代初,她撰寫了介紹兒童生長發育特點和規律的文章,在理論上為自己的研究工作作了準備。50年代後期,她開始在北京市城鄉作兒童少年生長發育的調查研究。1962年,她帶領剛剛成立的北京市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組到景山學校開展兒童的形態、功能、特徵等方面發育狀況的課題研究,連續4年,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並寫出了有價值的論文。她通過深入的調查分析,在我國首次提出男女少年第二性徵的分度,成為我國廣大兒少衛生工作者研究青少年青春期發育和實際工作的重要參考依據。由於性徵分期在青春發育研究中的特殊作用,因此葉恭紹提出的分期方法的意義不僅限於方法學本身,實際上開闢了我國青少年青春期發育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青少年青春期衛生保健的蓬勃發展。

80年代初,葉恭紹曾出訪美國、英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她根據對這些國家的考察所見及出席國際會議的感受,結合國內具體情況,一再提出要重視青春期身心發育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一再強調在我國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這個領域的科研和實際工作逐漸受到了廣大專業工作者及各界的廣泛關注,這和她的大聲疾呼和實際工作是分不開的。

倡導調查研究

為了解我國兒童青少年的體質與健康狀況,葉恭紹大力倡導和組織調查研究,1979年和1985年,由國家體委、國家教委、國家民委、衛生部等單位牽頭,在全國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學生體質與健康的調查研究活動,葉恭紹任首席技術顧問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兩次活動共對120餘萬名漢族和27個少數民族7—22歲男女學生的形態、功能、素質及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進一步掌握了我國各民族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狀與特點;探索了某些發展規律,以及不同民族兒童少年之間存在的異同;初步摸清了我國大、中、小學生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患病情況,以及他們的年齡、性別、城鄉、地區和民族之間的特點。調查結果對指導和改善學校衛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這兩次調查研究其規模之大,測試指標和取得研究成果之多以及涉及學科之廣,在我國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葉恭紹不顧年邁,在課題進行期間,北上新疆,南下雲南,親臨第一線指導檢查調查工作,為這項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的勝利完成作出了貢獻。

1986年以後,葉恭紹致力於兒童少年骨齡標準的研究。她用英國專家J.M.坦納(J.M.Tanner)的骨齡計分法,制定出北京地區7—18歲兒童青少年的骨齡標準,用骨成熟度判斷骨齡,同時製作出圖譜,兼收了計分法和圖譜法的優點,它的科學價值在於今後在比較不同國家兒童青少年骨齡發育水平時,具有可比性。

主要著作

專著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兒童少年衛生學》

《家庭育兒百科全書》

《中小學生保健手冊》

《當代中國》兒少衛生事業部分

《新中國預防醫學歷史經驗》兒少衛生事業部分

《兒童少年衛生學》

論文

葉恭紹。兒童生長發育的規律。中華兒科雜誌,1951,3(1):51—61。

北京醫學院衛生系學校衛生教研組。北京市中小學生身體發育的調查。中華衛生雜誌,1958,6(1):40—46。

葉恭紹。近50年來中國兒童身體發育調查綜述。中華衛生雜誌,1958,6(1):34—40。

葉恭紹。兒童少年衛生的成就。人民保健,1959,1(10):904—916。

葉恭紹。兒童身體發育調查研究工作的成就。人民保健,1959,1(10):926—932。

葉恭紹。北京市海淀區永豐人民公社中小學生身體發育調查。人民保健,1960,2(10):243—248。

葉恭紹。兒童少年衛生學。北京[1],1960。

葉恭紹。兒童少年衛生學。北京[2],1965。

李寶文,林琬生,葉恭紹等。北京市學生青春期機能發育的調查。中華衛生雜誌,1966,11(2):106—108。

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口腔科,北京醫學院衛生系兒少衛生教研組,北京市衛生防疫站學校衛生組等。北京市海淀區兒童少年防齲工作報告。中華預防醫學雜誌,1978,12(1):41—45。

葉恭紹。兒童少年衛生學。北京[3],1979。

葉恭紹。兒童少年衛生(學校衛生)的工作展望。醫學研究通訊,1981,(12):16。

季成葉,葉恭紹。骨齡與月經初潮。中華預防醫學雜誌,1983,17(3):169—171。

葉恭紹。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兒童少年衛生學。上海[4],1983。

任頌光,王守展,葉恭紹。不同生長發育水平青少年頭髮鋅含量的比較研究。中華預防醫學雜誌,1983,17(5):285—288。

葉恭紹。中小學生保健手冊。北京[5],1987。

有關評價

葉恭紹心胸豁達,對人坦誠,遇到挫折,百折不撓。

她一生勤奮,從不懈怠,一心撲在事業上。

她生活簡樸,待人熱忱,全國多少兒少衛生工作者都受過她的真誠鼓勵和熱情款待。

她所走的路是老一代知識分子與群眾相結合的路。

她所從事的事業——兒童青少年衛生是年輕而崇高的事業。她為我國兒少衛生事業作出了光輝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專欄報導

葉恭紹:她破了協和的老規矩 作者:徐行(徐鳳文) 2014-04-28 新金融觀察報
葉恭紹:她破了協和的老規矩 作者:徐行(徐鳳文) 2014-04-28 新金融觀察報

在成長的道路上,葉恭紹多次成為家庭歷史紀錄的創造者。

她是葉家第一個上大學的女子。這位出身書香門第的葉家八小姐,從6歲起就由其兄長葉恭綽負責其生活和學習費用,從天津的聖功學堂到中西女校,從南開大學到燕京大學,最終走入了夢寐以求的協和醫學院。

葉恭綽擔心八妹學醫畢業之後,「年齡長矣」,與葉恭紹多次在書信中進行爭論。更令葉恭綽擔心的是,那個時候進入協和的女子,無論是做護士還是做醫師,一旦結婚則自動解聘,以至林巧稚、楊崇瑞、聶毓禪成為一代名醫的同時,卻終身未嫁。對此,從小喜歡挑戰老規矩的葉恭紹不想「獨善其身」,成為第一個破了協和老規矩的女醫師。

  「想上大學,也不能離開天津的家」 葉恭紹:「我出身一個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祖父母生了三個男孩,我父親排行第二。我有九個姐妹,在女孩子裡我排行第八,還有一個九妹。我7歲時父親逝世,從這時起,我們的一切撫養教育,都是由我二哥葉恭綽負責的。」

1908年11月7日,江西九江城內一位姓葉的大戶人家又添了一個女孩,家裡人為她取名葉恭紹。葉恭紹的出生在葉家幾乎沒有引起任何欣喜與震動,因為在她這一輩,葉家大排行有八男九女,葉恭紹為八小姐。

葉家為書香門第,祖籍廣東番禺,葉恭紹的祖父葉衍蘭以金石、書、畫名世,其父葉佩含通詩、書、文。而葉家最出名的人物莫過於曾任交通總長的葉恭綽了,以詞學、書畫、鑑賞、收藏聞名於世。1915年,葉恭紹的父親去世,家中一切事物由已擔任交通部次長的葉恭綽擔當。到1920年葉恭綽擔任交通部總長時,葉家的社會地位已非比尋常。

上世紀20年代初,女孩子到學堂讀書正蔚成「時尚」。據葉恭紹回憶:「為趕時髦,女孩子也要上學,而且要學點英文或法文,將來才好門當戶對地嫁出去。」在家裡的支持下,葉恭紹先到位於天津法租界義慶里的「聖功學堂」(又稱「聖功女中」)讀書。1916年,後來成為電影皇后的胡蝶和她的堂妹胡珊也在聖功讀書,與葉恭紹前後同學。據《胡蝶回憶錄》說:「聖功學堂是天主教學校,校規很嚴,白襯衫,黑裙子,上課都得規規矩矩。」聖功女中的校規極嚴,各班教室的屋門上都設有小窗戶。上課時,校長經常在過道巡視,隨時透過小窗戶觀察老師和學生上課的情況。

從聖功小學畢業後,葉恭紹又和七姊一起進入天津中西女校讀書。按照葉恭紹的想法,「只是想將來畢業後能到小學教書,主要是為了能經濟獨立,不再像我的嫂子和姐姐們那樣,結了婚後一切都依賴丈夫,自己就是管管家務。」這樣,至少可以不必像媽媽、嫂子們那樣過那種每日「碼長城」的枯燥生活了。

在葉家,男孩子從小要受良好的教育,以便成人後做官建業,而女孩子讀書,不過是作為一種生活點綴和用來表明家庭地位的事。葉恭紹的六個姐姐沒有一個能讀完中學,都在20歲以前按門當戶對的標準嫁了出去。本來和她約好讀完了中學就去當教師的七姊,最後還是聽從家裡的安排,尚未畢業就嫁人了。比起前面的葉家「七仙女」,葉恭紹要幸運多了。

葉家的八小姐繼續在中西女校讀書。看到有的同學讀完初中就到隔壁的婦嬰醫院去學護士,讓她有些好奇。有時,葉恭紹去找她們玩。在醫院裡看到門診病人,有的滿臉膿瘡,看過門診後再出來,跟變魔術似的,包紮得乾乾淨淨,讓葉恭紹印像極其深刻。一次,聽中西女校畢業生、協和護校第一任校長聶毓禪在母校介紹協和醫學院及協和護士學校的情況時,從小就爭強好勝的葉恭紹眼前一亮:「我當時就想:做護士一切都要聽醫生的,自己事業上不能有所發展(當然這是當時片面的認識)。於是我默默立下一個心願,將來到協和醫學院學醫去。」

1927年,葉恭紹從中西女校畢業後,首先報考了燕京大學(燕大設有協和醫學院承認的醫預科)。但考上大學後,又遭到了家裡人的反對,還諷刺她這是要「上京趕考」,家裡死活不讓她去北京的理由是:「一個女孩子單身去北京上學,家裡不放心;同時認為燕大洋味十足,男女社交太自由。」最後撂下一句話,「想上大學,也不能離開天津的家。」萬般無奈,葉家的八小姐只好放棄燕大,轉而報考天津的南開大學。


  「我這一輩子最用功讀書的兩年」 在一次南開大學理科師生同樂會上,葉恭紹等幾個調皮的女生編了一個節目,把老師和同學的名字編成了諧音:姜立夫成了姜立夫人,饒毓泰成了饒毓太太,阮冠世成了軟貫柿子,吳大任成了吳大人,而陳省身的諧音最令人叫絕——「陳嬸嬸」!

  

當時的南大有文、理、商三科,沒有醫預科,而尤以理科最為著名。1927年,葉恭紹從中西女校畢業後,最初報取了文科。學了一星期後,為了將來能夠順利地考入協和醫學院,在理科主任饒毓泰教授的支持下,順利地轉到南大理科學習,攻讀了兩年。

南大的理科,第一年不分系,葉恭紹得以與同年入校的陳省身、吳大猷成為同學。當時的理學院,學生人數也不是很多。1929年夏,在同學張景廉家中,南開大學理科學會(即學生會)的十名男女同學拍了一張珍貴的合影。五名男生為陳省身、吳大猷、張維康、張景廉、趙松雪,五名女生有葉恭紹、阮冠世、王端馴、陳(受加鳥)以及楊石先的堂妹楊照。其中,吳大猷1925年入學,陳省身1926年入學,阮冠世、陳(受加鳥)則是剛入學的大一學生。

就是在這次聚會上,吳大猷與阮冠世初次相識了。據吳大猷晚年稱:「1928年冬,我在大學四年級,大學一年級新生中有一女生,名阮冠世。當時風氣仍未開,只聞其名而已。翌年春,偶有同學團體性的聚會,漸得相識。」另據葉恭紹等人披露,吳大猷常到女生宿舍找阮冠世,但只能在門口說話,學校規定男女生不得進入對方宿舍。最初,吳大猷還要拉著葉恭紹等幾個女生,到校內的小舖買些水果,然後一起在校內漫步。

陳省身同吳大猷雖不同係也不同級,但因兩人都是理科學生會的委員,因此成了好朋友,互稱「董先生」。幾十年後,時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的吳大猷在美國到陳省身家,陳省身讓自己的孩子們稱他「董伯伯」,外人會感到莫名其妙,原來「董」取自德文「笨伯」一詞的首音,這也是南開時起的「外號」。值得一提的是,理科學生會中成就了兩對姻緣,除了吳大猷和阮冠世外,吳大猷的弟弟吳大任後與陳 也結為伉儷,住在南大東村一個安靜的小院裡。

雖然在南開的生活充滿了歡聲笑語,但為了考取協和醫學院,葉恭紹選修的課程完全按協和醫預科的要求,用功甚苦。葉恭紹稱,「這兩年是我這一輩子最用功讀書的兩年。」不久,因二哥葉恭綽遷到上海居住,葉恭紹與母親遷到北平,葉恭紹終於可以轉入燕京大學讀書了。

進入燕大預科的三年級讀書時,由於葉恭紹在南開修的學分已綽綽有餘,「所以,這一年我在燕大美麗的校園裡,玩得心情舒暢,幾乎忘了不久就要考協和醫學院。我從來也不是一個很勤奮學習的好學生,我總認為,課上學的、教授講的,自己都能理解,才是最主要的,能夠把所學知識運用上就更好。」

兩年後(1929年),葉恭紹轉到燕京大學醫預科學習。在此前後,遠在上海的葉恭綽與葉恭紹多次通信,談論八妹的學醫志向。葉恭綽勸八妹改學經濟係等實用學科:「唯學醫一層,我覺得太過繁難,且以前所學恐多自費,不如就經濟系中選一門類較切實而可應用者從事為佳,或其他學系亦無不可。」

葉恭紹再次面臨人生的一道選擇題。


  「再學六年,妹年齡長矣」 為了學醫的問題,葉恭紹與二哥葉恭綽曾多次爭論,葉恭綽在信中曾這樣表達自己的意見:「我之不十分贊成學醫,並無他故,慮費時耗日仍非一可恃之職業而已。協和、燕大之醫雖不能武斷,但恐不極完善,再學六年,妹年齡長矣,費若干時日金錢,學仍不精,則未免失算,此外並無何項成見也。」

  

按照葉恭紹的計劃,在燕大讀完三年就可以報考協和醫學院了,在協和至少還要學上五年時間。此時葉恭紹已經21歲,畢業則是29歲的大齡女青年了。葉恭綽的信說得比較委婉,想來「費時日金錢」是一方面,「妹年齡長矣」、影響到八妹的終身大事才是兄長擔憂的最大問題。

1930年,當葉恭綽得知八妹考入協和醫學院後,葉恭綽在信中又這樣表白:「我本不反對學醫,但我覺得學醫是一件很難的事,大約一二十年功夫尚無把握,且畢業後要做的功夫很多,故此覺得不甚合宜,現在只可試試,好在所讀並不致白費也。」葉恭綽說的當然是實情,但葉恭紹終於還是堅持了下來。

1935年7月,葉恭紹從協和醫學院畢業,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並順利進入了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科工作。在北京第一衛生事務所實習期間,葉恭紹還發明了一種嬰幼兒測量板,用來測量嬰幼兒的身高體重,板上有刻度,把小孩放在板上就會很容易地得出數據,比原來使用的長條木尺測量起來方便準確得多。

在老協和,有很多成文和不成文的老規矩:如護士不許結婚,如要結婚,必須先辭職。還規定:必須吃、住在宿舍,如外出,晚10點前必須回宿舍;如有客人來訪,可在客廳接見,禁止男客人上樓。而如果女大夫選擇了內科、外科、婦產科這樣的大科,就必須做好不結婚的準備。

那時能考上協和的女人本就鳳毛麟角,而這些女醫師幾乎都終身未婚,最著名的例子有林巧稚、楊崇瑞等。然而,葉恭紹卻想破破這個老規矩,找到當時的科主任袁貽瑾,說自己將在10月份結婚。

據葉恭紹在《協和醫學院對我一生的影響》一文中回憶,袁貽瑾當時反應很大。「他簡直不能接受,而且感到失望。他還告訴我,協和醫學院是不送已婚女醫師出國進修的,因為女醫師結婚後必定隨她的丈夫去留。協和培養了,又不能用,太不合算!而且女醫師生了孩子,就可能不再工作了。」葉恭紹沒有聽從主任的勸告,成了第一個打破協和老規矩的人,在1935年10月與此前一年在協和畢業的黃禎祥大夫結婚,並繼續在公共衛生科工作。為此,葉恭紹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我於1936、1938、1940年生了三個孩子。除了利用協和應有的每年一個月的休假外,我沒有為生孩子而多請一天假」。

關於協和女大夫獨身問題,同樣來自天津的嚴仁英,談到她的恩師林巧稚,曾這樣評價:「林大夫不結婚,因為她在協和的那個地位,女的里頭能當上教授、主任的就她一個人,如果她結婚了她就沒有這個前途了。」而嚴仁英也有類似的苦惱。但在「要事業還是要家庭」的選擇題前,嚴仁英成了「幸運兒」。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畢業一年的嚴仁英離開了協和,於1942年夏天,與同樣來自天津的王光超正式結婚,在丈夫開辦的「王光超大夫診所」當醫生,有時王光超的妹妹王光美也經常幫忙來當臨時護士。

1941年,黃禎祥由協和內科派往美國進修。珍珠港事件發生後,協和關閉了,葉恭紹被迫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離開舒適的協和醫學院家屬宿舍,搬到一個四合院去住,從此離開了協和。[6]


文獻來源

  1. 人民衛生出版社
  2. 人民衛生出版社
  3. 人民衛生出版社
  4.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5. 科學普及出版社
  6. 葉恭紹:她破了協和的老規矩\作者:徐行(徐鳳文)2014-04-28新金融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