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維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史維祥 | |
---|---|
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 | |
出生 |
1928年 江蘇溧陽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
史維祥,江蘇溧陽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畢業於交通大學,1956-1960年赴蘇聯加里寧工學院攻讀副博士。曾任西安交大教務處處長、副校長、校長等職[1]。是我國著名的液壓傳動及控制專家[2]、英國某大學榮譽博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流體傳動與控制學會會長。長期從事液壓傳動及控制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先後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20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一、二等獎各一個[3],培養博士生40多名以及一大批碩士生,著有《液壓隨動系統》、《系統辨識基礎》《近代機電控制工程》等五部專著。
早年求學
史維祥出生於溧陽後六鄉楊尖圩村的一個書香人家。父親史燮成在蘇州學業有成後,回溧陽大力發展蠶桑業,為地方養蠶業作出了積極貢獻。表哥周枬留學比利時,是我國羅馬法研究知名教授。史維祥是家中的長子,父親經常告誡他:"我的田不會分給你和弟弟妹妹,寧願把田賣掉,也要讓你們讀書。"父親把史維祥送到了溧陽城城邊的期成小學,"一到四年級,每天往返家校得步行20里路,還要過一座又高又長又晃蕩的木橋。放學回家,得割草養羊,生活十分艱苦。"五年級後,學校搬到前馬,史維祥就開始住校學習。
抗日烽火連天的時代,史維祥在新四軍支持創辦的溧陽縣光華中學讀初中。初中階段除了得到良好的文化課程教育,還耳濡目染了黨的活動,"也許就從那時起,黨的教育、進步思想就潛移默化於心"。之後,他考入了當時本地最有名的宏毅高級中學,這所中學是抗戰時期辦在農村的蘇州中學,那年溧陽考入該校的僅他一人。抗戰結束後,學校搬回蘇州,恢復了蘇州中學的校名。
1947年,史維祥帶着一張蓆子、一頂帳子、一個籃子赴滬趕考,第一志願是工程師的搖籃、上海的民主堡壘--國立交通大學;其次才是清華大學。備考沒幾天他就一病不起。等到健康恢復了,報考交大卻錯過了。在決心報考交大的驅動下,1948年,儘管錄取人數少,競爭十分激烈,史維祥仍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國立交通大學。求學期間,他不但刻苦學習,而且積極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進步學生愛國解放運動中去,並在解放前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解放前夕交大"四·二六"逮捕中,史維祥險遭逮捕。
肩負使命
解放後,史維祥曾在上海市委黨校進修,1951年回交大繼續學習,是中共交大黨總支負責人之一。195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並擔任中共交大第一屆黨委常委。1954年任機械系第一任黨總支書記。
祖國亟待培養自己的專家。肩負着黨和國家的期望,1956年,史維祥前往蘇聯加里寧工學院攻讀副博士學位,開始在流體傳動與控制學科領域進行研究。由於事先僅有8個月的俄語學習,且長期組織開展黨務活動,語言障礙和基礎理論不夠深厚一度成為他在蘇聯學習的兩大困難。"只好拚命學,天不亮就起來讀外語,走路、吃飯也都不放下學習。"潛心圖書館,奮戰實驗室,以至於深夜回三樓宿舍休息時,他上樓已舉步維艱。以超常的毅力和決心,史維祥僅用兩年多時間就完成了副博士論文,曾得到大使館表揚。
1960年學成歸國,史維祥放棄回上海工作的機會,毅然服從祖國需要,來到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任教,兼任機械系黨總支副書記、系主任等職。從此,史維祥教授便紮根於黃土高原,並深愛着祖國的西北大地,以自己的青春無怨無悔地投入到中國教育、科研、高校管理等各項事業之中,努力奉獻人生,並做出了突出成績。
嚴謹治學
史維祥教授是我國最早用自動控制理論對液壓傳動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和重要創始人之一。在這個領域,他是公認的學術造詣深、成就卓著的專家。他出版的國內第一部關於流體傳動控制方面的專著《液壓隨動系統》,在將控制理論系統地應用到流體傳動方面起到了奠基作用。他曾任流體傳動與控制學會會長、名譽會長,及本專業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等職,多次主持流體傳動與控制學科國際學術會議,代表我國在大會上作學術報告;並與有關教師一起,在西安交大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流體傳動與控制專業博士點。
史維祥教授多次被邀請到日本東京大學、德國漢諾威大學、俄羅斯機床及工具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國際著名大學、科研機構作學術訪問。英國Strathclyde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在高等教學研究和學術創新上,史維祥教授為了推動流體傳動與控制學科的深入發展,曾與全國流體傳動與控制教育指導委員會的相關專家一起研究學科發展方向,制定學科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親手編寫有關教材。多年的努力,史教授為我國本學科的學會工作及專業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學術界享有盛譽。
史維祥教授還致力於我國高等學校學位及學科建設,曾任兩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參與了我國研究生學位制度的建立與建設、研究生教育方針各項政策的制訂等工作。同時他還長期兼任該委員會機械工程學科評審組召集人,與其他專家們一起辛勤工作,為我國建立一套適應國情的機械工程學博士、碩士生培養體系作出新的貢獻。在教育部設立的"霍英東先生教育基金會"中,史維祥教授與國際著名學者楊振寧、丁石蓀、張光斗、謝希德等一同被聘請為顧問。他們在制定章程、評審受獎學者等各個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西安交通大學設立了唐照千獎學金管理委員會,史維祥又被聘任為主任,為鼓勵交大力學類專業的青年學子奮發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史維祥 | |
---|---|
史維祥夫婦 |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建立了自學考試制度,史維祥教授被指定為全國自學考試機械類專業考試委員會主任。整整10年中,他帶領一批專家制訂教學計劃,組織編寫教材,確定教學內容,並嚴格把關審核考試大綱,為富有我國特色的自學考試制度的完善、穩定、鞏固、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史維祥教授在教育生涯中,治學嚴謹,注重言傳身教,致力於為國育英,培養了一大批學有專長的研究生,如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的校長、中將溫熙森就是他的優秀弟子之一。
執掌交大
1984年3月至1990年10月,史維祥被國務院任命為西安交通大學校長。1984年西安交大列入了國家10所"七五計劃"重點建設的院校之一(排名第4);在國內第一批創建了研究生院(1995年評估全國排名第5)及管理學院(全國排名第1);全校成立了28個研究所及中心;新增了10多個新興學科;評上了11個國家級重點建設學科,9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及專項實驗室。1989年國家教育委員會舉行的第一次教學成果評選中,西安交通大學獲獎的總數位居全國1075所高校之首;到1990年學校基本完成了"七五重點建設"的各項任務,為以後學校能順利進入首批"211工程",建設成為九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之一奠定了基礎。
1990年,史維祥從校長崗位上退了下來,"年紀大了,思鄉多了",回家的步子也頻繁起來。
事實上,史維祥一直關心着家鄉的建設,家鄉的教育事業,也時常和鄉親話鄉情。西安交大曾專門派員到省溧中、光華中學為高考學子鼓勁;在西安交大讀書的溧陽學生,時常會被邀請到校長伯伯家裡做客。上世紀80年代,史維祥還欣然擔任他的母校光華中學的名譽校長。作為"光華獎助金基金會"發起人之一,他帶頭捐款設立了"光華獎助金",用以獎勵和資助成績優秀而家境貧寒的光華中學在讀學生。他還多次將學校的科研成果帶回溧陽,尋求產學研途徑;為溧陽介紹了多個科技開發項目。上世紀90年代初,史維祥與溧陽市政府共同出資,為家鄉後六修了一條路,造了一座橋,方便鄉鄰出行。這次回來,他還與西安交大優秀畢業生、溧陽市代市長蘇江華共同研討了發展溧陽經濟長遠規劃。
這些年,史維祥每年都會回常與家鄉的親人團聚,感受鄉音鄉情之餘,尋覓舊時的印記,領略現今的風光,他讚嘆:"家鄉面貌日新月異,可喜的變化稱得上翻天覆地"。時間在變,城市在變,容顏在變,而史教授對家鄉的眷戀,對親情的歸依,一如既往。
視頻
西安交通大學史維祥 2016年2月6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