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榭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台榭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稱為台,台上的木構房屋稱為,兩者合稱為台榭。春秋至漢代的六七百年間,台榭是宮室宗廟中常用的一種建築形式,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最初的台榭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台榭 [1]

來源 禮記·月令 [2]

遺址 春秋晉都新田遺址

採用 以階梯形夯土台為核心

領域 古代建築

春秋時期,各國的宮室、宗廟競相追求雄偉的建築形象,但當時的木結構建築水平尚低,不能解決大體量建築物的高度和整體穩定性等問題,因而憑藉夯土作為構造手段,採用以階梯形夯土台為核心、倚台逐層建房的方法,以取得比較宏大的外觀。台榭還同時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

台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台,其高度有的達到十餘米,長度有的超過百米。西漢明堂辟雍遺址留有兩層方形夯土台。另外,戰國台榭的形象還可在戰國刻紋銅器上看到(見周代建築圖象)。

漢以後基本上不再建造台榭式的建築,但仍在城台、墩台上建屋。北京團城、安平聖姑廟等,都可視為台榭的變體。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後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築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於台榭的另一類型建築。《老子》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禮記·月令》五月可以居高明,可以處台榭。

《釋名》台,持也。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