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中市龍井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中市龍井鄉台灣台中市的市轄區之一,在日據時期之前舊稱為「茄投莊」,自清朝領台後,隸屬諸羅縣水裡社,雍正元年歸彰邑管轄。直到甲午戰爭台灣割讓予日本後,初設塗葛堀支廳,1920年制度改正時才取莊內「龍目井」之頭尾二字而改稱為「龍井」,設龍井莊,隸屬台中州大甲郡。1945年10月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轄區,改為台中縣大甲區龍井鄉。1950年廢區署後,改為「台中縣龍井鄉」。2010年12月25日,隨台中縣市合併而改制為「台中市龍井區」。[1]

中文名:龍井區

外文名:Longjing Area

別 名:茄投莊、塗葛堀、龍目井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所屬地區:台灣省台中市

地理位置:台中市西南部

面 積:38.04 km²

下轄地區:16里282鄰

政府駐地:沙田路四段247號

郵政區碼:000434

氣候條件:熱帶和亞熱帶氣候

人口數量:75,146人(2013年2月)

機 場:台中清泉崗機場

方 言:台灣話

市 花:鳳凰花

市 樹:鳳凰樹

市 鳥:喜鵲

歷史沿革

清朝與明鄭尚未實際統治時,龍井地區由台灣原住民大肚王國之甘仔轄·阿拉米(Kamachat Aslamie)的領袖所統轄。到了荷蘭人領台時,本地區還是由大肚王國所持之半獨立狀態所統轄,而明鄭時期則由於大肚王國未歸順於明鄭王朝,導致明鄭王朝和大肚王國數次武裝衝突,終至王國分崩離析,原住民僅止於各分社內活動而不再實權統治。接下來明鄭統治時期劃分為承天府之下的天興縣所管轄,直至本地自清朝領台後,隸屬諸羅縣水裡社,原屬貓霧西堡之一部分,乾隆中葉,始從貓霧、半線(彰化)二堡分出大肚堡。

雍正元年歸彰邑管轄,為大肚西堡水裡社所屬之荒地,直至光緒元年(1875年)再劃分出為大肚上、中、下三堡,於是龍井區歸屬大肚中堡(南端有部分屬下堡,大約是現今的龍井區茄投地區與大肚區交界處等地區)。

龍井原為拍瀑拉平埔族群水裡社社域,雍正年間,初有林、戴、石三姓墾戶,向平埔族群購地拓墾劍建立茄投莊(現今笳投地區),當時尚屬未辟荒地,直到清朝開放華南沿海漢人移民,耕地漸開而形成海埔厝約(今龍津里)、山仔腳(今山腳里)及龍目井(今龍泉里)等聚落。到了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予日本初設塗葛堀支廳,日據時期1920年地方制度改變時,才取莊內「龍目井」之頭尾二字而改稱為「龍井莊」。

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九月,台灣總督府改革地方政制,將原有二十廳,廢合為十二廳;以本地台中辨務署大肚中堡轄十三街庄,大肚下堡轄有九莊,廢塗葛堀支廳,設沙轆支廳,共轄有大肚、笳投、塗葛堀、龍目井、梧棲港、沙轆、公館、牛罵頭、四塊厝等九區。今龍井區行政地理區約莫為當時所屬笳投、塗葛堀、龍目井區等地。區又設區役場,笳投區,區長役場設於大肚下堡汴仔頭莊,管轄大肚下堡內之笳投莊,汴仔頭莊等。塗葛堀區,區長役場設於大肚下堡塗葛堀莊,管轄大肚堡內之塗葛堀莊、福頭侖莊。龍目井區,區長役場設於大肚中堡山腳莊、管轄大肚中堡內之龍目井莊、山腳莊、新莊仔莊、井仔頭莊、三塊厝莊。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年),龍井區隸屬台中州大甲郡,直至1945年10月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轄區,更改為台中縣大甲區龍井鄉。1950年底廢區署後,改為「台中縣龍井鄉」。2010年12月25日再隨着台中縣市合併改制為「台中市龍井區」。

地理環境

龍井區氣候屬亞熱帶,但因受到海岸氣流的影響,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則因東北季風盛行而乾旱風強,偶因沙塵暴盛行季節而使本區沙塵瀰漫。

近幾年來每到秋分過後直到春分這段時間的天氣空氣中總是瀰漫着較多的沙塵,惟有鋒面通過下雨過後一兩天才有改善。

地名由來

龍井區原稱「茄投莊」(源於林、戴、石三姓墾戶,初向平埔族購地拓墾於笳投一帶,至漸成聚落後當地故而以此稱之);日據時期1920年地方制度改變時,才取莊內「龍目井」之頭尾二字而改稱為「龍井」。龍目井為此區境內之古蹟,《彰化縣誌》中記載道:「龍目井,泉清味甘,湧起尺許,如噴玉花。井旁二石,狀似龍目,故名。里人環井居,竹籬茅舍亦饒幽致」。龍目井位於龍井區龍泉里龍新路龍目井巷。相傳該井的泉水涌自一棵老樟的樹根中(目前該井地區則是老榕樹樹立於附近),初時漢人開拓台灣,已經就發現了它。龍目井現以水泥修造,井口旁並有許多人工造景,已非當年所描述的樣子。該井由來依據彰化縣誌記載:(龍目井在邑治北十七里,其泉湧起數尺,如噴玉花,山下田數畝,皆資此泉灌溉。色青味甘,里人多汲焉。旁有兩石,狀若龍目,故以此名。)

視頻

貴州省石阡縣龍井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