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待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可待因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可待因,化學式為C18H21NO3,是用於治療輕、中度疼痛的阿片類藥物,適用於:①各種原因引起的劇烈乾咳和刺激性咳嗽,尤適用於伴有胸痛的劇烈乾咳。由於可待因能抑制呼吸道腺體分泌和纖毛運動,故對有少量痰液的劇烈咳嗽,應與祛痰藥並用。②可用於中等度疼痛的鎮痛。③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時的輔助用藥,具有鎮靜作用。
2018年9月4日,為進一步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決定對含可待因感冒藥說明書「禁忌」「兒童用藥」項進行修訂。其中,「禁忌症」中相關內容修訂為「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禁用」,「兒童用藥」中相關內容修訂為「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禁用本品」。
理化性質
熔點:154-156℃
沸點:462℃
密度:1.34g/cm3
閃點:75℃
外觀:白色結晶性粉末
計算化學數據
1.疏水參數計算參考值(XlogP):無
2.氫鍵供體數量:1
3.氫鍵受體數量:4
4.可旋轉化學鍵數量:1
5.互變異構體數量:0
6.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41.9
7.重原子數量:22
8.表面電荷:0
9.複雜度:509
10.同位素原子數量:0
11.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5
12.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0
13.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14.不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15.共價鍵單元數量:1
藥理學
能直接抑制延腦的咳嗽中樞,止咳作用迅速而強大,其作用強度約為嗎啡的1/4。也有鎮痛作用,約為嗎啡的1/12~1/7,但強於一般解熱鎮痛藥。其鎮痛、呼吸抑制、便秘、耐受性及成癮性等作用均較嗎啡弱。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其生物利用度為40%~70%。一次口服後,約1小時血藥濃度達高峰,t1/2約為3~4小時。易於透過血腦屏障及胎盤,主要在肝臟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約15%經脫甲基變為嗎啡。其代謝產物主要經尿排泄。
適應症
①各種原因引起的劇烈乾咳和刺激性咳嗽,尤適用於伴有胸痛的劇烈乾咳。由於本品能抑制呼吸道腺體分泌和纖毛運動,故對有少量痰液的劇烈咳嗽,應與祛痰藥並用。②可用於中等度疼痛的鎮痛。③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時的輔助用藥,具有鎮靜作用。
用法和用量
由於劑型及規格不同,用法用量請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或遵醫囑。
不良反應
一次口服劑量超過60mg時,一些患者可出現興奮,煩躁不安、瞳孔縮小、呼吸抑制、低血壓、心率過緩。小兒過量可致驚厥,可用納洛酮對抗。亦可見噁心、嘔吐、便秘及眩暈。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識別出來的,搜狐,2021-03-26
- ↑ 隸變,變什麼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