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鎮淯溪的石板街(張兆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鎮淯溪的石板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古鎮淯溪的石板街》中國當代作家張兆仁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古鎮淯溪的石板街

淯溪古鎮有三條街。一條主街,兩條背街。主街從東起步,與小河並行三里多,一直走到大河邊。一條背街在上街的南面背後,叫咸寧街,這裡的居民都是從咸寧那裡移來的。另一條背街在下街的南面背後,叫張家街,都是土生土長的淯溪人。 凡是到過淯溪的人都記住了這幾句話:上街的屋住不得,中街的鹽吃不得,下街的樓踹不得,背街的張打不得。屋本來就是用來住的,難到是危屋不能住人?鹽吃不得,假鹽?樓踹不得,是爛樓呀?難到姓張的很惡?打不得。如果是這樣,誰還敢到淯溪去?淯溪怎麼又會繁華成小漢口? 其實這幾句話的含義是說:上街姓吳的多,中街姓嚴的多,下街姓盧的多,背街姓張的多。而且,張打不得是指打張打六的,這是淯溪的一個方言,嘲笑他人大驚小怪。 從東門進淯溪,那裡原有一座塔,後來倒掉了,以後再也沒有重修。塔的南面有座廟,叫茶庵廟。坐北朝南。清晨,茶庵廟的鐘聲敲落一街霞光,不僅喜得馬頭牆上的鳥直叫,就連兩邊灰黑的門面也熠熠生輝。茶館,飯館,糧行,鹽鋪、絲綢鋪,雜貨鋪、銀匠鋪……都把標有數字的門板一塊塊依序下掉,讓店鋪敞亮招客。染坊的空場上晾起一杆杆的印花布,蘭花花的煞是好看。絲莊門前的絲也晾得早,五顏六色,如孔雀開屏。鍋場鑄鍋的鐵花飛濺,槽坊里熱氣騰騰,織布機的聲音、磨麵的籮櫃聲、滿街的叫賣聲、各個埠頭上的搗衣聲,下河的鴨子聲,福音堂、明德堂、西華堂、萬壽宮、關帝廟、梓帝宮的念經念佛聲,三座戲台上的咿咿呀呀,組合成一支溫馨而甜蜜的交響曲。只有河街口的柴行與大街後的豬行的老先生還含着煙杆、老着杆子秤踱在路上。 上學的孩子擠在包子蒸籠邊、燒餅爐旁、發糕灶旁、梔子花鍋邊、大粑粑鍋邊、油條鍋邊、奤子粑粑鋪前、鍋蓋雅子店前、呵欠粑粑鋪前、丁丁糕擔邊、熱溜粑擔邊......嘰嘰喳喳地叫過不停。買到手的一邊吃一邊嘻嘻哈哈地相互追逐。裝着語文算數兩本書的小小書包斜挎着,跑起來直拍屁股,唯有撲鼻的香氣香味久久的留在石板街上。不到中午,東邊來的騾馬幫,西邊上岸的船工及放排漢就讓石板街淌汗了。只有夜深了,梆、梆的打更聲才讓石板街慢慢靜下來。 淯溪的石板街不是用一顆顆鵝卵石鋪的,這裡不產石料,卻不知從哪裡弄來的一塊塊青石條,長長的,厚厚的,不是橫鋪的,都是直鋪的。它們宛如故鄉的祖父祖母,不僅承擔起生活的重擔,還任子孫在自己的身上撒歡、蹦跳、打鬧、哭笑。在滄桑中,雖然這裡那裡缺一塊,卻從來沒有壓彎過。街道兩邊青磚牆的山尖上早已剝落,黑色的瓦楞上也長滿厚厚的青苔,院牆上的草在風中左右擺動,石板街反而越來越鋥亮。

[1]

作者簡介

張兆仁,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