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彝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容齋隨筆》共《五筆》,74卷,1220則。其中,《容齋隨筆》16卷,329則;《容齋續筆》16卷,249則;《容齋三筆》16卷,248則;《容齋四筆》16卷,259則;《容齋五筆》10卷,135則。據作者自述,《容齋隨筆》寫作時間逾經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覽群書、經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原文
三代彝器,其存至今者,人皆寶為奇玩。然自春秋以來,固重之矣。經傳所記,取郜大鼎於宋,魯以吳壽夢之鼎賄荀偃,晉賜子產莒之二方鼎,齊賂晉以紀飌,玉磬,徐賂齊以甲父之鼎,鄭賂晉以襄鍾,衛欲以文之舒鼎、定之鞶鑒納魯候,樂毅為燕破齊,祭器設於寧台,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乎磨室是已。
譯文
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留存到現在的,人們都珍視它並作為奇異古玩。然而自《春秋》以來,本來就很重視它們了。根據文獻記載,把鄒國的大鼎取到宋國,魯國用吳國的壽夢鼎送給荀偃,晉國賞賜給子產莒國的兩個方鼎,齊國用紀飌,玉磬饋贈給晉國,徐國把甲父鼎贈給齊國,鄭國把襄鍾送子晉國,衛國想用文氏的舒鼎、定氏的盤鑒進納給魯侯,樂毅替燕國打致齊國,把祭祀的青銅器安設在寧台,奏樂協律用的青銅器大呂鐘陳列在元英,原來是鼎器運回到磨室宮中,這些都是證據。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3]。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
視頻
古彝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學北宋沈括百科全書式筆記《夢溪筆談》(完整版),搜狐,2017-08-01
- ↑ 困學紀聞,古詩文網
- ↑ 洪邁—南宋著名文學家,搜狐,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