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建築(楓信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建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古建築》中國當代作家楓信子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古建築

古建築總是與文化一脈相連。師善堂後曾是國立西南交通大學的舊址。七七事變後,為躲避戰火,西南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於1938年5月23日搬遷至楊家灘辦學,當時有學生420人。將佩蘭堂(劉鴻年府邸)、師善堂(劉連捷府邸)、存厚堂(劉岳晙府邸)和存養堂(劉岳昭府邸)四棟古建築作為教學和生活用房,時任院長茅以升。隱隱約約間,仿佛時光倒流,一步踏入莘莘學子課堂,耳畔傳來琅琅的讀書聲。

從師善堂出來,發現無論是哪個堂,這些名將古宅大多是綿密曲折,好似迷宮,這或許就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意象所生,於微小處見精神。古人將房屋營造出這樣幽深的玄機,便是把文化與信仰都蘊含其中了。

說到文化,總是一言難盡啊。面對楊家灘故居群,又怎麼能繞得開文化呢?

楊家灘這種大面積文化古建築,確實不多見。也由此窺探當時湘軍的風光。湘軍現象的出現,有其歷史的必然與偶然因素。但與其耕讀傳家的家風族風、深明忠義、奮發進取人文精神無疑有着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

楊家灘人自宋大規模遷入後,皆以血緣為紐帶、以始祖定居地為中心,聚族群居。家族宗規森嚴,鄰里相愛互敬、宗族重視樹德育人,承傳中華文明之禮儀,這才造就了「深明忠義、人倫之理、愛國愛家、敢以生死赴國難」的楊家灘湘軍精神。其實,這就是對中華精神的傳承和對湖湘文化內涵的生動闡述。

當時楊家灘的名門望族十分注重家風家教,他們大都有「家族的隆替在於人才,人才的盛衰在於教育」這樣的共識,所以才會誕生劉騰鴻、劉騰鶴、劉連捷、劉岳昭、劉岳駿等湘軍名將。在劉氏家族的《傳經家熟序》對教育的目的就是這麼闡述的:「一以扶接名教,一以培植人才。」所言「扶掖名教」,自是崇尚儒道,「以明人倫,興教化」。「培植人才」,則是「儲廟婉才,作圭璋器,為國爭光,為族爭色。」儲廟廊才就是儲備國家棟樑之材;作圭璋器就是使之成為治國良器之意。可以確定,從久遠的歲月深處到現在,文化正經歷一代一代人反覆努力,培養,呵護和傳承。

還有幾處名將故居,我們沒再前往了。據說,已在開始對其修繕。遙遙地打量故居群,儘管殘敗但仍是一座絕無僅有的清代建築群,楊家灘使它恢宏地聳立,也使它廢敗,其實也就是一部湘軍興衰史,它的衰敗緣於風雲變幻、時局政亂。歷史就是一段時間,時間縱貫古今,朝向未來,無始無終。

[1]

作者簡介

楓信子,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