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府城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古府城牆位於廣東省。是一座明朝時期的古建築。在宋代已成規模,至和初年再築土城,紹興年間又以石砌、紹定、端平年間先後大規模增修築建,形成了外廓內城並繞以城濠的完備格局。由於朝代的更迭,戰火的破壞,元末明初已是破爛不堪。明洪武(1379年),指揮俞良輔重辟城西南,增築石牆,全面修建府城牆。修建後的府城,城牆高二丈五尺,基闊二丈二尺,城面一丈五尺,周圍一千七百六十三丈。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建築技藝的傑作。[1]
古城牆
古城牆是古城最醒目的標誌,它寫着古城的歷史:有太平盛世的康樂日子;有兵荒馬亂,風煙滾滾的戰禍年代;有守城將士浴血奮戰的悲歌;有鄉親父老流離顛簸,妻離子散的苦淚。古城牆是一本記載古城文化的大書。潮州的古城牆是全國古城牆保存得最完整、最長久之一。面對這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不能不讚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智慧和偉大的創造。
構造
環城開上水、竹木,廣濟、下水、安定、南、北等七門。於城門外構築月城作為屏障,並於城上造敵樓四十四座,窩鋪六十七 座,雉煤二千九百三十二個,十分雄偉壯觀。隨着歷史的變遷,府城的南、西、北三面城牆均因城市建設的需要而拆除,現僅存東面臨韓江的古城牆,北起金山南至南門,全長2132米,保存城門四座,即上水門、竹木門、廣濟門、下水門,並建有城樓。尤以廣濟門城樓(現在修復中)最為壯麗。
廣濟門是七門之中最為壯觀的一座,樓置於高大台基上,台正中辟一高3.62米,寬3.99米的拱門。樓為三層重檐歇山頂,面寬五間,穿斗式梁架結構。城樓面臨韓江,直對湘子橋,樓上舊有對聯:「萬峰當戶立,一水接天來」。暮春三月,登樓眺望,韓江水漲,江面開闊,長橋臥波,煙波浩渺,筆峰如畫,行船如梭,別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內八景有「東樓觀潮」之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