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城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城區麗江市轄區,市政府所在地。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地處東經99°23′~101°31′,北緯25°59′~27°56′。北連迪慶藏族自治州,南靠大理白族自治州。總面積1127平方千米。總人口15萬人(2012年末)。全區轄7個街道、2個鎮、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大研街道、祥和街道、西安街道、束河街道、金山街道、開南街道、文化街道、金安鎮、七河鎮、大東鄉、金江白族鄉。區政府駐西安街道。

地處金沙江上游,為雲南省西北部橫斷山脈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帶,屬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年降水量938.5毫米,年均氣溫12.6℃。麗攀、麗鶴、麗昆、麗維等幹線公路縱橫轄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及周邊有唐、宋、元、明、清歷代古建築[1] 10餘處,有玉龍雪山、虎跳峽、長江第一灣、玉峰寺萬朵山茶、普濟寺銅心殿、納西族東巴文化等風景各勝。

歷史沿革

據《雲南通志》:「江名麗水,源出吐蕃界,共龍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訛犁為麗。」戰國時期屬秦國邊地,楚莊蹻建滇國時屬滇國之地。西漢元鼎六年(前111)至東漢時期屬益州越嶲郡遂久縣。蜀漢建興三年劃歸雲南郡。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屬寧州雲南郡西姑復縣。唐代,吐蕃和南詔先後在鐵橋城(今塔城鄉)設神川都督府。宋大理國前期屬劍川節度,後屬成紀鎮善巨郡,時縣境有三賧(麗江壩)、九賧(巨甸、石鼓等)等幾個行政區。

南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忽必烈征大理國,在境內設茶罕章管民官。元至元八年(1271)改為茶罕章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麗江路軍民總管府,「麗江」之名從此始用。至元二十二年(1285)改設麗江路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任元朝麗江宣慰司副使的阿得歸附明朝,明朝置麗江府。清順治十七年(1660),仍設麗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歸流」,解除木氏土司統治權。

乾隆三十五年(1770)設麗江縣。民國2年(1913)廢麗江府,麗江縣屬騰越道。民國18年(1929)廢騰越道,直屬雲南省。民國30年(1941),隸屬於雲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署設麗江縣城;民國36年(1947)隸屬於雲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先設於維西,民國37年遷麗江,與設於鶴慶的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合併。1961年4月10日,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2002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122號):撤銷麗江地區和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設立地級麗江市。麗江市設立古城區。古城區轄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大研鎮、龍山鄉、七河鄉、大東鄉、金山白族鄉、金江白族鄉。區人民政府駐大研鎮福慧路。2003年4月1日,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正式撤銷,分設為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1996年,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面積7648平方千米,人口約33萬人。轄3個鎮、21個鄉:大研鎮、石鼓鎮、巨甸鎮、魯甸鄉、龍山鄉、拉市鄉、黃山鄉、奉科鄉、寶山鄉、大具鄉、鳴音鄉、金莊鄉、黎明傈僳族鄉、大東鄉、龍蟠鄉、白沙鄉、仁和傈僳族鄉、金山白族鄉、塔城鄉、石頭白族鄉、九河白族鄉、七河鄉、金江白族鄉、太安鄉。縣政府駐大研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常住總人口366705人,其中:大研鎮93606人,石鼓鎮17839人,巨甸鎮21126人,白沙鄉12430人,黃山鄉15299人,金山白族鄉23963人,龍山鄉5859人,拉市鄉14966人,太安鄉8822人,七河鄉18714人,金江白族鄉4236人,石頭白族鄉9454人,仁和傈僳族鄉3491人,金莊鄉7355人,黎明傈僳族鄉8153人,魯甸鄉17151人,塔城鄉9149人,鳴音鄉7777人,大東鄉9235人,大具鄉7477人,寶山鄉7872人,奉科鄉7617人,九河白族鄉24684人,龍蟠鄉10430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古城區常住總人口211151人,其中:西安街道55708人,大研街道31005人,祥和街道30084人,束河街道34947人,金安鄉6332人,七河鄉18316人,大東鄉6261人,金山白族鄉24961人,金江白族鄉3537人。

2012年,撤銷金安鄉、七河鄉,設立金安鎮、七河鎮。2013年,撤銷金山白族鄉,設立金山街道、開南街道、文化街道。2014年,七河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2]

全區現轄7個街道、2個鎮、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大研街道、祥和街道、西安街道、束河街道、金山街道、開南街道、文化街道、金安鎮、七河鎮、大東鄉、金江白族鄉。

視頻

古城區 相關視頻

麗江市古城區形象宣傳片
美名: 麗江古城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