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代臣子上朝面聖為什麼要行「趨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趨禮

來自網絡的圖片

古代臣子上朝面聖為什麼要行「趨禮」?電視劇《楚漢傳奇》里,有許多大臣在朝堂的鏡頭,很多觀眾可能還記得,他們兩袖張開,碎步疾行,因為穿的是寬袍大袖,所以看起來和小鳥要往高飛差不多。其實,這是古代禮儀的一種,就叫「趨禮」——要不怎麼說,《楚漢傳奇》算是古裝歷史劇中比較嚴謹的呢。[1]

趨禮

趨,東漢一本訓解詞義的書《釋名》中,「緩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從這兒就看出,趨,速度介乎走和跑之間(古代「走」是跑的意思),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成小跑,不過跑的時候,兩臂還要張開。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里就有孔子行趨禮的記載,比如《鄉黨》篇,說孔子時會見賓客和面見君主時,「趨進,翼如」,歷來的翻譯都是「快步疾行,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趨禮是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臣子對君主、學生對老師、晚輩對長輩,卑賤者對高貴者時常常會用到。比如《禮記·曲禮》中說,「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再舉孔子的例子,「子見齊衰者(穿喪服的人),冕衣裳者(穿正式禮服的人)與瞽者(盲人)……過之(經過的時候),必趨」。這種禮節的產生非常早,至少在春秋戰國就很嚴格了,實施的時間也非常長,一直到清朝還有。《清史稿》中記載乾隆內禪給嘉慶的典禮,就有「太上皇帝御中和殿升座,嗣皇帝殿內西鄉立,鴻臚寺官引執事大臣按班,不贊,行九叩禮。侍班者趨出,就外朝位」的描寫。

為什麼趨進就表示敬意呢?仔細想一想就明白了。比如說皇帝要見你,你一步三搖慢慢騰騰去,明顯是不把皇帝當一回事嘛,「慢君」之罪的大帽子就扣下來了;如果是三步並作兩步往過跑,一來不莊重、不穩重,有失大臣之體;二來,你這麼着急,是想刺王殺駕嗎?說你謀反也是可能的。不能快,不能慢,中國人講中庸,就只能「趨」了。中國是禮儀之邦,行走坐臥都得符合禮儀的要求,否則就不配是個貴族,不配是上流人士。我們中學時都學過《戰國策》中《觸龍說趙太后》那一篇,「左師觸龍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觸龍年老體弱,去見趙太后時是「徐趨」,到了太后跟前,還要道歉請罪,可見要求之嚴,即使是被我們現在的人嘲諷說「賣萌」,也顧不了太多了。

當然,有三種情況可以免於趨禮,「帷搏之外不趨(因為已經離開尊者和長輩的視線),堂上不趨(因為狹窄跑不開),執玉不趨(玉是貴重的禮器,跑得急打碎了不好)」,除此之外,就得靠君主的恩寵了,史書中比較早的記載在《史記·蕭相國世家》里,因為蕭何功勞太大,劉邦特地給了蕭何「劍履上殿(佩劍穿鞋去見皇帝),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召見的時候,不喊名字)」的殊榮,在此之後,獲得這些待遇的還有王莽梁冀董卓曹操司馬懿、蕭衍、侯景、楊堅、朱溫……大家發現其中一個共同點沒?除了蕭何,都是大奸臣啊。他們造反或篡位前,最後一個舉措就是逼皇帝給他們「入朝不趨」的殊榮。因此上,五代後,再沒有一個皇帝願意給臣子這樣的待遇,也再沒有一個臣子願意接受這樣的殊榮——就算是要造反,也沒必要赤裸裸告訴天下人啊。[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