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代兵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代兵器

中文名稱;古代兵器

別名;冷兵器

分類;進攻型兵器、防護型裝具

起源;原始社會晚期

中國古代兵器多達成千上百種,它們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具有、砍、、劃、、擊和等功能,在功夫高手的手中它們都是致命的武器。[1]

我國古代從原始社會晚期到清朝後期(19世紀中葉)的戰爭中,使用的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的總稱。在原始社會晚期(即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戰爭中,帶有鋒刃的生產工具分化出專門用於作戰的兵器。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兵器不斷發展變化,到了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以青銅和鋼鐵為主的冷兵器的發展日趨成熟。火藥發明以後,火器逐漸發展起來,在一個很長的時期中與冷兵器並用。因此,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以火藥開始用於軍事為分界線,分為前後兩大階段。前一階段是冷兵器時代,約自公元前21(一說公元前22世紀)~公元10世紀;後一階段是火器冷兵器並用時代,約10~19世紀中葉。

兵器起源

史前階段

由於生存競爭或血族仇殺,氏族或部落之間常會發生流血的暴力衝突,於是帶有鋒刃的生產工具,也被用於人類的互相殘殺。這種殺人工具與生產工具不分的狀況,在史前階段曾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萌發,促進了原始社會的解體,開始由部落聯盟向國家過渡,部落聯盟之間不斷發生激烈而殘酷的原始戰爭。反映在中國的古代傳說中,最著名的是約四五千年前的涿鹿之戰,以黃帝為首的北方部落聯盟戰勝了以蚩尤為首的南方部落聯盟。原始戰爭日益頻繁而激烈,僅用有鋒刃的生產工具已不適應作戰需要,促使人們開始設計和製造專門用於殺傷和防護的特殊用具,它們逐漸與一般生產工具分離開來,於是出現了專用於作戰的兵器。這一變化大約發生於原始社會晚期,約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相當於從部落聯盟向國家轉化的過渡階段,也正是古代傳說中發生涿鹿之戰的時候。因此,傳說中常把兵器的發明歸功於蚩尤,或者是黃帝及其臣子,這正反映了部落聯盟間的戰爭與兵器出現的歷史聯繫。從考古發掘中,已獲得了帶鋒刃的生產工具轉化為兵器的資料。以重要的原始狩獵工具弓、箭為例,弓箭至少出現於距今2萬年前,但是直到距今約5600年的新石器時代才出現用箭殺人的實例。如在江蘇省邳縣四戶鎮的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被骨鏃射中的人體骨,鏃體射入骨質深達2.7厘米;在山西雲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類似實例發現。

時代晚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

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磨製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較鋒利的石質工具;同時也提高了用石質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術,為製造兵器​準備了工藝方面的條件。當時由生產工具轉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用於遠射的木質或竹製的單體和裝有石質或骨、角、蚌質箭鏃的;用於扎刺的石矛或骨矛;用於劈砍的石斧、石鉞;用於砸擊的大木棒石錘;用於勾砍的石戈;以及石質或骨、角質的匕首,等等。此外,可能還使用了原始的木弩,以及可以拋發石彈的"飛石索"等。同時,為抗禦敵方進攻性兵器的殺傷,已經使用了原始的防護裝具,主要有竹、木和皮革製造的盾,以及用藤或皮革製造的原始甲、胄。

冷兵器時代

冷兵器時代(約公元前21~公元10世紀) 中國古代冷兵器,按材質可分為、骨、蚌、、木、皮革、青銅、鋼鐵等種;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為便於敘述,現按社會和生產力的發展進程,分為青銅時代的兵器和鐵器時代的兵器兩個階段。當然,歷史的發展從來不是截然分開的。在青銅時代早期,還大量使用着石兵器,特別是骨鏃;在鐵器時代的早期,也還大量使用着青銅兵器。

青銅時代

兵器

大約在夏朝,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延續約2000年。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出現了青銅器,如在甘肅省東鄉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青銅小刀,就是實物證明。到了夏末商初時,青銅兵器的鑄造工藝已達到一定的水平,這從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戈、鏃等實物中可以看出。

到了商朝,奴隸制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建立了具有相當規模的軍事力量。必須擴大青銅兵器的產量,提高質量,並改進它們的戰鬥效能,用以裝備商王朝日益擴大的軍隊,因而青銅兵器有了更大的發展。商朝以後,又經過西周、春秋時期的不斷發展,到戰國中期,青銅兵器的製作技術和產品質量都達到了高峰。

青銅兵器發展的基礎,是商周時期青銅冶鑄業的不斷發展。商朝青銅冶鑄工藝,已經超越了由礦石混合冶鑄的低級階段,發展到以純銅、錫和鉛按比例冶鑄青銅的較高水平。考古發現的位於河南安陽市小屯東南的商朝晚期鑄銅遺址,面積超過 1萬平方米,說明生產規模很大;在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青銅禮器兵器及其他用品達460多件,總重量1625公斤,反映出當時青銅冶鑄的規模。周朝青銅器生產規模更加擴大,戰國初年,以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為例,出土銅器總重約達10噸,與殷墟婦好墓出土銅器總重相比,已超出5~6倍,二者相差懸殊,正是青銅冶鑄業在這一歷史時期內大發展的縮影。青銅兵器質量的提高,是與世代積累的冶鑄技術經驗的不斷總結分不開的。成書於東周時期的《考工記》中的"六齊",記載了冶鑄各種青銅器物的不同合金成分的配比,其中有一半是關於各類兵器的,用其指導實際生產,能夠保持兵器的質量和生產的穩定性,促進了軍隊裝備的規範化。

青銅兵器的發展,與這一歷史階段的作戰方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應用,導致作戰方式的變革,而不同作戰方式又要求設計製造與之相適應的各種兵器。在史前階段,氏族部落之間的爭鬥,只是雙方的武裝人群徒步作戰,缺乏嚴密的組織和指揮,對兵器沒有特定的要求,只要有一般的殺傷和防護功能即可。剛進入青銅時代,仍採取徒步搏鬥。最初的青銅兵器,就是為裝備最古老的兵種──步兵而製造的。商朝早期原始步兵的標準裝備是秘長60~90厘米的青銅戈以及較大的盾牌。這一情況在商周時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青銅工具的進步,促進了木工加工技術的提高,木製戰車的使用及其在速度和衝擊力上表現出原始步兵所無法抗拒的優越性,原始的徒步格鬥開始為車戰所取代,戰車逐漸成為軍隊的主力(見中國古代戰車)。車戰成為主要的作戰方式,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商周時期軍事角逐的中心地區是黃河中下游,廣闊的平原為車戰提供了利於馳騁的地理條件。為了滿足車戰的戰術要求,兵器的設計和製造隨之有了新的變化。商周戰車的結構決定了敵對雙方的戰車只有在錯轂的時候,車上甲士才適於交手格鬥。由於較長的兵器在錯轂接戰時占有優勢,因此,在以車戰為主的商周時期,長柲(3米以上)的青銅戈、戟和矛就成為車戰的主要兵器,並且隨着車戰的發展而不斷改進。

在商朝,車戰武器裝備的主要類型已經具備,它包括戰車、青銅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①

戰車概述

都是木質的,裝有青銅件,特徵是獨轅(輈)、雙輪、方輿(車廂)、長轂,以軛駕馬,馬數一般為2匹。車乘3人,1人御車,其餘2人作戰,其分工一般是左側的以射為主,右側的以格鬥為主。②


進攻兵器

包括遠射、格鬥和衛體3類。遠射兵器主要是弓箭,箭上裝青銅鏃,也用石鏃和骨鏃。格鬥兵器主要是:安有長柲的青銅戈和矛,以戈為主,也有用於劈砍的大刀。衛體兵器主要是:青銅的短刀,常飾有獸首,以及鈴首短劍等。

相關視頻

古代兵器如此之多,為何後來只剩刀槍劍這三種武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