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人(王冠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古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古人》中國當代作家王冠群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古人

古人一直以來都是將「智圓行方」視為境界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

外圓內方,人生之巧妙就在於「內方」與「外圓」的合一上,這也是我國辯證哲學的集中體現,內心剛直,外表柔和,剛柔相濟,方圓並存。

做人既不要過於剛直、方正、稜角分明,鋒芒畢露,也不要太於怵頭,唯唯諾諾,滑頭滑腦,見風使舵,既要有做人的原則,又要懂得圓通達理。為人處事,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可以不變應萬變,圓要以萬變應不變。處置得當,恰到好處,往往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時會事半功倍,有時會柳暗花明。

真正能做到既方又圓,方圓相濟的,是人生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如此之人,往往既有勇往直前的果敢,又有柔韌蘊籍的平和;往往能面對大喜而不露悅,面對大悲而不露哀,鎮定自若,泰然處之;在行動時幹練、果斷、迅速,不被情感所左右;在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擇機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三國中的方圓之術可謂是處處昭人,清若明鏡

最為典型的莫過於「曹操煮酒論英雄。」

劉備委身於曹下,一次曹、劉飲酒間,當議之當今誰為英雄,劉備點完袁術、劉表等十餘人,均被曹一一否定,並指出英雄的標準。備問:誰人當之?曹直言指向「天下英雄惟使君與吾。」劉備被曹點破為英雄後,竟嚇得匙箸丟落在地。此時恰好雷聲大作,曹疑問備,為何驚慌丟落筷子,劉備卻以「從小害怕雷聲」掩飾而過。從此,曹操就以為劉備胸無大志,必不成氣候而加以忽視,那時的劉備用的就是外圓中的「言虛行偽」之術而逃過一劫。

眾所周知,蘇州的獅子林內有一「真趣亭」,可在這裡曾經演繹過「外圓」的一則趣事: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獅子林遊覽。乾隆二十七年那一年,他面對滿圓景色,雅興驟發,給一個亭子寫下了「真有趣」三字,並問隨從此名如何?隨從大臣們,心中都覺不怎麼樣,俗氣,可誰都不敢說,只是面面相覷,一籌莫展

就在這尷尬至極之時,站在一旁的狀元黃喜卻緩緩而說:微臣叩請萬歲把中間的「有」字賞給奴才吧,乾隆一聽此話,明白了其中的用意,便來個順水推舟,將「有」字賜予黃喜,從而變「真有趣」為「真趣」,使賜名變俗為雅。

這無疑是典型的高智「外圓」,它既化解了群臣的窘境,避免了不知將會發生何等的罹難事件,還捧得皇上的御筆恩賜而回。

《資治通鑑》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後,大宴群臣,席間,魏王突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還是昏君?

那些趨炎附勢的官員,紛紛說:「大王是當之無愧的一代明君。」正當魏王興奮之極飄飄然時,一位正直的任座卻不緊不慢地說:「依我看大王是昏君。」

魏王當頭潑了一盆冰水後,問其何為此說,任座直言不諱地說:「大王您攻下了城池,卻沒按功勞分封給您的兄弟,卻唯獨給您的兒子,可見您是昏君。」

魏王大怒,即刻下令綁了任座聽候發落。

此時,一位大臣站起身說:「大王明君!」王喜而忙問:「為何?」只見這位大臣侃侃而談:古人常說,明君手下都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象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就是當今的明君。魏王聽後,立刻重新將任座請進來赴宴。

[1]

作者簡介

王冠群,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